李 静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涵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5个层面的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1]。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要落实学校育人的主体责任,建立自我质量保证机制。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供需平衡需求,确定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医学教育基本规律,建立以自我保证为主体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运行机制。课程质量保证是学校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医学英语课程为例,按照“精准决策、精准培养、精准诊断与持续改进”的精准医学人才培养路径,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诊断与改进4个方面梳理课程运行的基本过程与机制,分析影响课程质量的各类要素,构建全过程全要素的课程考核性指标体系,探索基于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质量保证运行模式。
课程目标包括课程建设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开放课程建设、立体化教材建设等,是反映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教学目标主要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是开展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要契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建设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做支撑。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按照精准决策要求,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业需求、企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等内容,分析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需求适应原则,制订课程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教学对象与目标,明晰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确定课程考核方案。
医学英语是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开设,针对不同英语基础及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是满足层次化教学需要而做出的重要课程改革,因此在确定培养对象的问题上,需要做大量调研,主要从学生需求、岗位需求及社会需求3个方面调研,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基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和增强针对性的客观需求,提升卫生服务人才整体素质及开展全面健康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和饮食习惯培养为抓手,以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服务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医疗处方、运动处方和膳食处方开具能力培养为目标(简称“三个习惯,三张处方”),确立医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医学英语课程以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确立提升职业素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作为对课程质量监督的重要环节,选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标准、教学日历、开课学时5个诊断点作为课程目标制订质量的判定依据。
课程实施包括课程教学的条件和课程教学的实施。课程教学条件包括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两个方面。要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就要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保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线学习资源的建设既是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和课程实施的关键,建设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对于课程发展至关重要。在此两个维度中,选取双师结构、高职结构、教学名师、学历结构、优秀教师、微课资源、课件资源和在线资源8个质控点进行课程准备效果的诊断。课程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2]。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做好教学过程设计,确定授课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基本的教学手段,确定课堂的主要互动环节及实施步骤,发布预习任务。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项目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备课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课前阶段选取教学材料和课前预习作为质量控制的两个关键点。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利用移动终端或其他设备从课程教学资源中获取所需知识进行学习情境构建、探究学习。通过分组协作讨论,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除把控课堂的进度和节奏之外,还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讨论。课堂阶段主要选取教学手段、课堂互动和课堂参与3个控制点进行评价和诊断。
结合课前预习情况和课堂学生的综合表现,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布置课后作业。课后学习是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该环节选择作业布置、作业提交、作业批改和自主学习4个质控点对课后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价。
除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两个维度设置质控点外,还针对课程管理和育人效果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诊断。课堂管理是课程有序实施的重要保证,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确保按时上下课,学生正常上课,教师及时完成教学工作都是非常必要的。选择事故控制、计划控制、课堂控制、课堂出勤、听课任务5个质控点作为教学管理的质量诊断标准,保证教学过程有序开展。选择督导评价、系部评价作为外部管理、教学综合评价的两个控制点。课程效果是反馈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除课堂作业、学业成绩等考查点之外,还针对学生课堂满意度、学生习惯养成度、学生获奖率和课程获奖率等指标对课程质量进行诊断。通过梳理课程目标、资源保证、课程运行、课程监督及课程效果5个维度,12个诊断指标,35个诊断点,形成课程考核性诊断指标体系(见表1)。赋予不同诊断指标和诊断点相应的权重系数,以百分制记录各项指标和诊断点得分,计算课程诊断得分。
收集整理医学英语课程诊断数据,计算表1课程诊断考核性指标体系中建设目标、教学目标、师资队伍等12个诊断指标的得分,形成课程诊断雷达图(见图1)。根据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得出医学英语的诊断结果:医学英语课程的管理监督工作到位,但师生获奖较少,课程资源建设尚需继续加强,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投入不足。作为一门面向医学专业的公共课程,应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适当引进来自医院临床一线的外聘教师,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结构,提升课程资源质量,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保证课程运行顺利实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图1 医学英语课程诊断雷达图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3-4]。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发展。本文通过梳理课程目标、实施与诊断流程,建立了医学英语课程质量考核性诊断指标体系,并根据诊断结果提出了合理改进建议,指导制订课程质量改进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任务。该模型对其他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