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受众沉浸式体验创新研究

2020-10-10 02:51高云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受众

高云鹏

摘 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沉浸式展览是基于现实空间与虚拟环境的结合,通过影像、声音、灯光等方式再现、模拟、营造特定的空间意境,使受众置身于空间氛围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等艺术审美活动,达到一种身体与情感全身心投入的沉浸之感。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观察法,以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中中国馆的“祥和逸居”为例,基于受众体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路径,旨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展览中艺术审美的提高和受众沉浸感的增强,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受众;沉浸式体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精神风貌、思想内涵、观念形态、审美情趣的总体表征,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世代相传。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沉浸式展览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时代任务。随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的兴起,传统文化展览中也逐步开始了新媒体艺术的尝试,传统文化展览的整体呈现效果和受众体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这种创新的展现形式和传播形态受到了大众的青睐。

一、“祥和逸居”中受众沉浸式体验特征

“祥和逸居”的整体空间面积约为320平方米,在整个空间中应用全息投影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音响技术、集成播控系统为一体,创造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虚拟沉浸环境。整个空间通过两面全息纱幕和一道实物墙体划分成四个小空间,呈现递进的层次感以及光影叠加的透叠感,带给观者空间的秩序感和视野的纵深感,以宋代文人园林和清代皇家园林文化为主线,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园林艺术特征生动结合。受众置身其中,松下雅居的高士情怀、花石相映的古典园居、逸尘归真的昔惠空间等内容由实到虚一层层晕染开来,如同一幅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若隐若现、似真似幻,带给受众“人在画中游”的虚拟体验,空间的递进感以及内容的层次感使观众情感得以推进与升华。

二、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受众沉浸式体验的意义

将传统文化为载体的艺术展览升级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实现以受众为主体,由静态向动态、二维向三维的转变,信息传播由被动向主动的突破,空间营造由单一性到多样性的丰富,呈现给受众全方位、多角度、多感官的沉浸体验。受众的感官调动、观展体验、情感共鸣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置身于展览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奇妙体验。

(一)带给受众多感官式的互动体验

美学家舒斯特曼强调,“身体不仅是审美的客体,更是审美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的一种与媒介与其他信息进行反应的载体”。身体作为感观的集成和感知的主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依托与虚拟形象和符号的互动关系,增强观众在空间现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受众通过对空间的感知、空间中的实践活动、空间之间的内容切换来思考和感悟自身存在。

不拘泥于传统展览的表现方式和空间关系,受众可以即刻进入作品内部,自主选择观赏、感受作品的角度和方式,同时可以获得一种主动化、人性化、个性化的互动体验。受众在与空间和作品的互动中成为作品的参与者和再创作者,通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沉浸,实现主体和客体认知体验的互相渗透。在“祥和逸居”展览中,视觉呈现上应用全息影像技术,结合灯光和古典韵味音乐的渲染,呈现出宋代文人园林的清雅气质和清代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在茂林修竹的空间中,通过声音和画面的情绪引导带领受众的情感不断推进,摆脱嘈杂喧嚣的都市生活置身于园林之中,同文人墨客一起风云际会,品园林之胜、享怡然之乐。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沉浸式展览,通过综合感知的调动与延伸,与传播主体进行即时互动,在互动关系中实现信息传播的双向沟通,提高受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增强受众的沉浸感。

(二)引导受众共情式的沉浸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是指一种将个人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当人的心流产生时会伴随着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称之为沉浸式体验。奥列弗·格劳在《虚拟艺术》一书中也提到,沉浸可以理解为一种使人全神贯注的,从一种精神状态到另一种精神状态发展、变化和过渡的过程,其特点是减少沉浸者与展示物之间的心理审视,并增强体验者对当前事物的情感投入。

在传统文化展览沉浸式体验中,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拉进了观者与空间、受众与艺术、大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和情感。艺术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灵感,将个人精神、艺术表达与展览空间高度融合,为受众打造出一个有别于客观真实世界的虚拟空间。在人与人、人与空间的互动通感交流中,受众对于主体存在、作品表达、空间认知等方面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更为强烈的情愫,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升华。在“祥和逸居”作品中,中国园林的古典意境、趣味化的交互体验、线性的叙事手法、多感官式的感知方式、多元化的技术呈现,使受众在实践、认知、情感体验中认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感受“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生生不息的绿色生态观,在与古人和历史的对话中,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三、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受众沉浸式体验的创新

(一)作品内涵性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的沉浸式體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丰富受众互动体验、感官体验、情感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策展人和艺术家迎合消费市场和大众审美,其艺术创作变得商业化、模式化、娱乐化。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追求现代科技的标新立异,声、光、电等氛围的营造以及多重感官的形式主义,其创作概念模糊不清,作品内核也有待反思,让艺术丧失了对时代的映射和对现实社会的抽象,曲解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属性,受众对于传统文化展览的兴趣关注逐渐偏离,这都是需要引起重视并改进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的沉浸式体验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其一,艺术创作应关注作品内涵的提升,引领时代性审美要求和价值需求,带给受众美的享受。著名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 空间的叙事性设计是营造作品内涵和作品思想的关键,引导受众在故事角色、情境、节奏等变化中沉浸其中。其二,以艺术性主导为前提,合理应用现代化数字技术,将艺术创作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带给受众合理舒适的沉浸感。其三,树立文化自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和思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符号象征、民族精神、历史哲思等融入其中,使受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回归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

(二)受众通感性的丰富

沉浸式体验主要有感官体验和交互体验。感官体验主要指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感知交流与大脑中所发生的事件联系从而达到通感体验,达到生理、心理、精神层次的需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展览中,笔者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视觉呈现上注重影像的分辨率、流畅性,色彩的还原度,视觉舒适度等细节问题,融入受众与虚拟角色互动表演的形式,展现给观者创意性、立体性的人物角色和场景,增强视觉上的感染力和延展力,合理把握地面、墻面和顶面这三个维度的层次设计,带给受众内容丰富、视域纵深的立体效果,通过影像、灯光、空间、表演的巧妙结合打造全方位的沉浸体验;其二,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知方式,在听觉呈现方面,背景音乐应与影像节奏协调呼应,把握音乐整体的层次以及细节音效的质感,通过声音的塑造加强受众情绪的引导;其三,人类对触觉也有着本能的需求,所以触觉感知是沉浸式体验中不可忽略的方式,不同的材质、肌理、纹饰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四,气味承载着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气质、特定的感情,实物或者香料散发的气味也会影响到受众情绪的微妙变化。通过多维感官的丰富与大脑神经发生效应,受众能够获得“心理真实”的沉浸体验。

(三)设备技术性的完善

传统文化展览中的沉浸式体验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的产物,“它结合了基础理论、先进技术、现代逻辑、文化装备、大数据等,具有虚拟性、智能化、系统化、互动性等鲜明的特点”。但是,现代化智能技术开发难度大,造价高昂,对环境和光线要求高,并未得到大规模普及以及大范围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合理解决设备技术性限制、展示效果的局限性等问题,通过空间效果的完善,能够带给受众更好的沉浸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展览中的沉浸式体验是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产物,以受众为主体,以人与人、人与空间互动为延展,通过受众综合感知和思维认知的体验,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及情感上的升华。但沉浸式体验的内核把握、应用普及与复合评估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打造内涵性、创意性、互动性、通感性、特色性、成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有效传达创作内涵与时代精神,为受众审美提升和社会教化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米哈里.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3]王红,刘怡琳.交互之美:teamLab新媒体艺术数字化沉浸体验研究[J].艺术教育,2018(17).

[4]平克.全新思维[M].林娜,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雨泽.沉浸式体验要素在艺术创作视域中的表达分析[J].艺术科技,2019(12).

[6]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花建,陈清荷.沉浸式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业态[J].文化创意产业,2020(2).

[8]王之纲,孙瑜,杨洋,等.基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数字人文景观体验设计:以2019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祥和逸居”展项设计为例[J].装饰,2019(8).

[9]张棉.沉浸式互动影像装置:多感官体验的场域表达[J].新媒体研究,2019(15).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受众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