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轩 夏丽君
摘 要:文章研究如何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已建成湾子林小游园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土地域性文化,结合互联网技术研究如何拓展乡村旅游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归纳总结出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如何以点带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研究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着力点和设计思路。
关键词: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美丽乡村;乡村旅游
习近平总书记说道:“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让生活更美好,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所在。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是当地因地制宜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的节点性探索,它融合了本土的生活习俗和产业发展,延续了村民的乡土情怀,为推动乡村旅游和发展富民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载体[1]。
一、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现状
在江汉平原腹地,这里紧邻长江,域内水系发达,广泛形成了生长在农村居民聚集区周边的湾子林——规模不大、成小块随机分布的原生态树林与湿地。近年来随着农村交通建设发展迅速,村民建新房大都选择在新修的通村通组公路两侧,过去老的村民聚落聚集点逐渐被人遗弃,无人修缮,没有规划,无人打理,树木和野草随意生长。农村里类似于湾子林这样的自然环境日渐增多,乡村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建设与设计日趋同质化,本地特色和文化民俗日渐消失。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2],广大江汉平原腹地基层政府从原生态的湾子林着手,探索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
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发现,此地自2018年底启动湾子林小游园设计改造工作以来,已陆续完成几十个湾子林小游园建设。通过现场采访、归纳总结、调研座谈得知,进行湾子林改造后,发生了以下方面的变化:一是形成了共识,大家普遍了解到了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形成了规模,通过差异化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景观型、河流型、江堤型等多种类型湾子林小游园;三是形成了模式,目前已探索出了以园养园、政府出资建设农民获益并维护、种植经济果树反哺等多种模式,扩展了小游园的综合效益;四是形成了机制,在小游园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和效益机制,并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形成了特色,湾子林小游园已经成为江汉平原腹地广大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农村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村庄的乡风习气和村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转变,村民的娱乐生活也变得丰富,展现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成果、美丽乡村的新风貌、生态宜居环境的新样板。
二、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存在问题
(一)规划不够科学
一是数量分布不均,有的片区扎堆,有的片区缺乏;二是设计具有随意性,由于资金有限,目前主要以村干部“土设计”为主,经常会修改方案;三是选址时考虑不够周密,有的湾子林小游园远离村委会和人口聚集区,村民使用不太方便。
(二)设计内容有待完善
一是重视植树造林、栽种花卉、铺设草坪等“硬件”环境的建设,对如何培养本地农业产业创新领头人、如何提高本地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软件”比较缺乏系统探索;二是小游园设计比较同质化,以林间小路、石桌石凳、墙上壁画为主,未能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还原和挖掘,未能因地制宜打造一园一品一特色的多样性游园。
(三)群众参与度不够
一是部分小游园由于功能单一,缺乏水、电、路、公厕、文体器材等配套设施,普遍無人问津,使用率不高;二是有部分群众认为小游园建设是政府行为,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主动性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四)后期管养缺乏有效机制
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缺乏具有约束力的后续管理明文规章制度和考核机制,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无力聘请专人打理。
(五)资金缺口较大
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部分,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方面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向上级申报项目和镇村两级自筹,难以保证资金投入充足及时,工程进度容易受影响;另一方面小游园大规模栽种景观花卉苗木和草皮,投入较大,不产生经济效益,反而需要专人维护修剪,耗费资源,可持续性较差。
三、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策略
(一)发挥村民主人翁精神
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是为了提升人居环境,并使其成为美丽乡村中的公共景观空间,村民既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直接的参与者。首先要广泛调研征询,上门入户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寻找大家需求的共鸣点,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其次改造设计应该使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成为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景观空间,给大家提供生活、劳作和休闲便利,充实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3];最后小游园建设不应该损害村民的个人利益,并且要创造经济效益,给予村民后期维护小游园的驱动力,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
(二)发掘地域性文化
地域性文化展示了当地群众通过脑力和体力活动,集合和开创的具有地域特征、文化特征和历史特征的物质精神财富,包含了当地的古建筑、古图腾、古工艺、古习俗、自然景观和文化色彩等[4]。因此将地域性文化融入乡村湾子林小游园设计改造过程中,应设计地域性文化的公共空间,融入文化元素,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本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脉,加强对古建筑、古树木、古农具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增加村民的集体共鸣与回忆,构建乡村的共同文化价值,打造乡村的特色烙印。通过与老人座谈、查阅村史家谱、历史典籍等方式来还原历史脉络,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找寻乡土情怀,从而有利于当地的文化传承。
(三)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乡村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是在原有景观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地域性的公共空间设计,挖掘自然资源的宝藏,尽量保持和恢复村庄的原生态景观环境,重塑农村田园牧歌的生活气息,找寻乡愁的熟悉味道[5]。江汉平原腹地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过程中一是可以适当地栽种本土植物,如垂柳、紫云英、荷花、杨树和油菜花等,既美化环境有展现原生态的景观环境;二是可以结合景观环境与公共空间,塑造休憩、停留、交流的具有乡土氛围的场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很多在城市中长大没有在乡村生活和体验过的年青一代,对很多城市化进程中即将消失的自然村落有一种陌生感、新鲜感和好奇感。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让他们感到厌倦,乡村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能让其释放心中的压力、放松自己的身体,能吸引城市游客体验绿色惬意的田野趣味与田野生活。
(四)互联网技术发展乡村旅游
江汉平原腹地人民在悠久的农耕历史文化中,诞生了独具特色的田间集体劳作号子——《啰啰咚》。在湾子林小游园设计改造中一是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歌曲如《啰啰咚》,利用相关的App和微信公众号提供伴奏让游客翻唱,由评委打分点评,将大家的评分名次予以展示并提供一定的奖励,可以让游客更有趣味性和参与性,对这种特色名俗产生更深的印象;二是可以设置二维码标志牌,游客扫码后可以通过App和微信公众号中的虚拟导游讲解、虚拟动画演示等方式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文化。
设计乡村舞台,逢年过节组织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戏曲小品表演、才艺比赛、电影下乡、红歌大赛、村民座谈会等形式的文体活动,每年农历正月、五月和腊月在小游园设置包团子、包粽子和打糍粑等本地民俗活动。大家一起比速度、比味道、比造型,以此鼓励大家走出家门,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会氛围,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单调的农闲时间,展示培养村民兴趣爱好,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少大家在手机电脑和电视等上耗费的时间,给传统文化生存并发扬的平台和土壤。让游客充分参与进来,感受村民互相串门、随意互动、集体活动的热情氛围,让其和高层小区邻居交流甚少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游客精神层面的人文需求。
广大农村缺乏优秀人才、先进经验和学习渠道,应设计互联网阅览教学空间,推广“网课”模式,利用电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材设计电子书报阅览和远程教学空间,鼓励村民和知识文化面对面交流,弥补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的问题。
四、结语
江汉平原腹地兴起的湾子林小游园改造设计工程,对挖掘地域性文化、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乡村旅游和富民经济做出了一定探索,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文章提出在现有湾子林小游园基础之上围绕功能拓展,着力打造将水电路等硬件设施和地域文化、文体活动、生活服务等软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公共空间,围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政府、社会、在外人士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资金整合机制,围绕资源整合,串点成线、并线成面,构建差异性休闲文旅走廊等改造设计策略,以点带面为推进当地与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着力点和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叶玲玲.“旅游富民”战略下的淳安乡村旅游转型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323-324.
[2]李正军,陈方圆,王琳.艺术介入乡村设计的策略与方法[J].设计,2019(7):51-53.
[3]韩森,赵雁.乡村振兴综合体空间设计发展新模式[J].设计,2019(13):142-144.
[4]王森,张晓燕.基于地域文化的乡村民宿室内设计研究[J].设计,2019(21):88-89.
[5]秦乾翔,胡明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改造要素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吴邵村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141-143,146.
作者简介:
劉轩,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与公共艺术。
夏丽君,博士,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景观与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