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黄圣明
脑肿瘤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5%;脑恶性肿瘤又包括脑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转移性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手术,但部分脑恶性肿瘤放疗效果不佳,病人中位生存期不超过半年[1]。脑恶性肿瘤主要为浸润性生长,尤其是脑恶性胶质细胞瘤,极易浸润周围正常脑组织,增加手术根除难度[2]。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RS)、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RT)是损伤小、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与全脑放疗(WBRT)释放小剂量反射线照射有所不同,SRS通过精确定位靶区目标、多个小照射野三维集束立体定向并单次放射大剂量γ射线或X射线照射靶区病变,达到一次性杀死病灶癌细胞的目的,且SRS对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很小,在靶区外区形成剂量梯度,其治疗作用类似于外科手术[3-4]。SRT是由立体定向技术结合加速器三维适形多照射野技术后发展而来,是三维集束立体定向分次照射治疗,适合全身各个部位放疗。目前SRT已经广泛用于颅内转移瘤中,能精确定位颅内肿瘤并给予靶点照射,既能有效照射肿瘤,又能减少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损伤[5]。目前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治疗主要采用脑血管介入栓塞术,但预后不理想,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多发脑转移瘤效果较好,但在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中的疗效尚不明确。本研究分析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病人。纳入标准:①主要症状为肿瘤压迫所致运动障碍(偏瘫、肢体无力等),颅内压升高症状(视盘水肿、呕吐、头痛)、意识不清晰(言语混乱、记忆力下降);②CT、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确诊有脑部病变;③脑血管造影证明有高血运性脑肿瘤,表现为供血动脉明显增粗或不明显增粗,通常表现为正常脑组织受压移位,移位正常脑血管间散发着肿瘤血管,该类肿瘤血管粗细不一且呈不规则螺旋状,肿瘤染色,引流肿瘤静脉表现为异常增多、迂曲、受压变形、受压移位、过早显影、闭塞;④入组前卡氏评分>60分;⑤术前大便常规、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肺功能、生化系列等检查无明显异常,无放疗及手术禁忌[6-7]。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②脏器功能衰竭,对介入治疗不耐受;③颅内压严重升高且脱水治疗无效;④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异常[8]。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60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直径、肿瘤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脑血管介入栓塞术:术前给予CRA血管造影或全脑血管造影,确定肿瘤和供血血管位置,给予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将5F引导导管经动脉导管鞘插入肿瘤侧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或椎动脉,将导管口固定在第2颈椎下缘水平处,经动脉造影明确目标血管位置并给予全身肝素化,导管置入目标血管并注入无水乙醇,阻断肿瘤供血动脉。SRT:使用X光刀或γ刀,放射剂量为50~65 Gy,每次3~5 Gy,肿瘤的吸收剂量(DT)为每次3 Gy时,每日1次,5周1次;DT为每次4~5 Gy时,隔天1次,每周3次。放射治疗期间给予病人高糖营养神经、甘露醇脱水、地塞米松治疗,给予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体质较差病人则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仅采用SRT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NIHSS量表总分42分,分值越高则神经受损越严重。②评估术后6个月疗效:病灶消失,临床体征及症状消失为完全缓解(CR);病灶缩小≥35%,临床体征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为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35%,临床体征及症状仍然存在,无明显改善,提示病情稳定(SD);病灶无明显变化或明显增大,临床体征及症状恶化提示进展(PD)[9]。③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④评估病人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10]:使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生活质量,100分为无病症;90分为能正常活动,轻微症状;80分为活动正常,略感吃力;70分为能自理生活但无法正常工作;60分为偶尔需帮助,能自理大部分生活事宜;50分为需要护理和帮助;40分为绝大部分日常生活事宜需要护理和帮助;30分为需住院治疗,卧床不起,无生命危险;20分为必须住院,病情严重;10分为随时有生命危险,病情危重,0分为死亡。80分及以上为非依赖,50~70分为半依赖,50分以下为依赖;分值越低则健康越差。治疗后病人KPS评分增加≥20分为明显改善;治疗后KPS分值增加10~<20分为改善;治疗后KPS评分无明显变化为稳定;治疗后KPS分值降低超过10分为降低。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2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近期疗效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例(%)
2.5 两组病人预后比较 观察组总生存时间、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病人预后比较(±s) 单位:个月
脑部恶性肿瘤是近年多发疾病,治疗方法包括化疗、放疗、手术等,其中高血运性脑部恶性肿瘤病人肿瘤组织为浸润性生长,多为脑膜瘤、血管瘤,导致局限性脑缺血,引起脑萎缩,对病人神经功能有严重影响,导致病人肢体减退或精神异常;由于脑部恶性肿瘤病人血管增生多,与周围组织的边界不清晰,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大,难以根治,因此,通常给予联合放疗[11]。SRT为射线高剂量区及病变靶区立体形状高度一致的精确放疗术,使照射剂量集中到病变区,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且达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的目的,然而单纯放疗效果并不理想[12-13]。脑血管介入栓塞术是通过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置,将导管插入血管中,通过栓塞血管,阻断肿瘤血液和营养供给,促成肿瘤缺血缺氧性死亡,抑制肿瘤生长、转移,改善病变器官功能[14]。本研究联合使用脑血管介入栓塞术和SRT治疗高血运性脑肿瘤,取得良好效果,提示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病人近期和远期预后。
高血运性脑肿瘤导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立体定位放射疗法能提高局部控制率,但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神经功能。这是因为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能封闭关键动脉血液供应,利于SRT治疗,尤其是无水乙醇栓塞剂能促使纤维化及小血管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肿瘤坏死,与SRT联用发挥协同效果,从而抑制病情,减少肿瘤细胞对神经功能的损伤[15]。而神经功能损伤是高血运性脑肿瘤病人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联合治疗通过缓解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疗效,从而改善病人预后[16]。故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率(50.00%)较对照组(20.00%)高,观察组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此外,本研究使用的栓塞材料是无水乙醇,其优势有:①无水乙醇能与细胞内蛋白结合,促使肿瘤细胞变性,导致细胞脱水,从而促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②无水乙醇对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促进肿瘤中血栓形成;③无水乙醇注入时不容易反流,因此,更容易引起导管堵塞[17];④无水乙醇作为非黏附性栓塞剂,能避免黏附性材料引起的不良反应[18]。Woehrer等[19]研究指出,脑血栓栓塞治疗颅内肿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较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使用无水乙醇需要掌握好注射速度,最佳速度为0.5~1.0 mL/s,注射速度过慢或过快均可影响结果,推注无水乙醇5 mL后暂停3~5 min,利于组织凝固,注射完成后使用少量氯化钠溶液(0.9%)冲洗能预防无水乙醇残留在导管中促成凝血[20]。
综上所述,脑血管介入栓塞术联合SRT治疗高血运性恶性脑肿瘤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