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峰
关键词:小学;师生关系;关怀理论
因社会高速发展和多元文化而带来的小学师生关系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淡漠化、功利化和单向化。
师生关系淡漠化。由于多元文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数小学师生关系存在淡漠化的困境,师生关系淡漠化是指两种情况,情况一由于知识获取的便捷而减弱了向教师请教的需求,情况二课堂上教师面对多元文化下的学生,多数教师选择把师生关系限制在课堂知识传授中。两种不同的情况都带来了一种结果即师生间的交往和联系减少,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和互动必然导致师生关系异化。又由于教师缺乏关怀素养和对教育本质的认知与理解存在偏差,所以小学师生关系淡漠化困境十分严峻。
师生关系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焦虑和文化冲突充斥社会,教育领域也不能幸免,当前小学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教师在巨大的教学压力之下,职业倦怠、身心疲惫。教师一心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成绩以外似乎变得无话可谈。在教师群体中也存在着这种意识即教师的关心应该充分的体现在对学生学业的重视上。长期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理解与对话,学生没有了生命活力,进而造成師生关系存在对立、冷漠和冲突。
师生关系单向化。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关怀,然而当前的师生关系中存在的关怀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关怀,老师们单向的情感付出,不仅没有得到学生的理解反而会给学生带去伤害。学生眼中的教师关怀只是一种单向度的、偏执的关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处于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前习俗水平向习俗水平过渡阶段,本年龄段小学生的向师性较为明显[1]。因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所以小学生对教师关怀做出的回应不一定都是自己自愿的。师生关系单向化易造成小学生心理和人格不健全。师生关系单向化的典型表现是关怀错位。
关怀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内尔·诺丁斯教授,关怀理论起源于关怀伦理学。诺丁斯率先将关怀伦理运用到教育领域,从而建构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关怀关系是关怀理论的核心。诺丁斯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3]在本文中关心和关怀是一个涵义。关怀理论中强调的关怀关系来自于与他者的相遇。诺丁斯认为“两个人的相遇,一方或双方有着特定的需要”[4]。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相遇。诺丁斯认为相遇必定带着需求,所以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关怀。师生间的关怀关系即老师关怀学生,老师关怀学生时其意识特征表现为积极接受性的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从与学生相遇的时刻开始就把自己的动机开始流向学生及其所追求的目标上,学生作为被关怀者的意识特征必须能够认识到或承认老师的关怀。
关怀型师生关系。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我们特别相信学生们应该有机会在学校学会关心、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与物质世界,关心知识”[5]。因此,在学校中,关怀理应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维持离不开关怀关系,关怀关系的产生离不开师生间关怀能力和关怀素养的养成。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关怀素养。针对师生关系淡漠化问题,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另一种本质上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6]。教师要包容学生、关怀学生,要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即教师关怀学生,学生接受关怀并予以回应。师生间要洋溢着情感交流和互动。关怀关系的形成需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其关怀素养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构建关怀型校园文化,培育学生整全发展。为了解决师生功利化现象,学校应构建关怀型校园文化,一是学校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二是关怀型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知其人文关怀。学校应常举办感恩和关怀主题类活动,来培育学生整全发展。
加强师生间理解与对话,培育关怀型师生关系。针对师生关系单向化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其权威地位,教师要在平等对话中积极关注学生的独特个性与现实需求。师生间要以理解与对话的方式来增进相互了解从而建立起关怀关系,以促使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代,师生关系理应受到重视,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培养具有关心能力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文军.小学师生冲突的特征及解决[J]教学与管理,2014(20):8-9
[2]许瀚月.中学教师批评学生口头用语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5][6]内尔·诺丁斯,于天龙译.学会关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第2版
[4]内尔·诺丁斯,侯晶晶译.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