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疾”还是“误诊”?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探究

2020-10-09 10:58侯昭华宋合义
关键词:顽疾项目风险产业扶贫

侯昭华 宋合义

摘 要:产业扶贫中“内生动力不足”是阻碍脱贫攻坚获胜的难题。以豫北黄河滩区Q乡为例,对扶贫项目运营情况进行长期调研,深度剖析“内生动力不足”产生的根源。调研发现,产业扶贫项目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与政治风险是影响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认知评估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能有效揭示项目风险影响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内在作用机理。贫困户会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认为凭借自身资源无力应对,同时为避免自有资源遭受损失,进而对扶贫项目表现消极,产生“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为此,从健全防御配套设施、避免官僚逻辑、弱化精英偏好、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化解项目风险,是提升贫困户“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业扶贫;项目风险;内生动力不足;认知评估理论;资源保存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0)02-0044-08

作者简介:侯昭华(1978─ ),女,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一、问题提出

脱贫攻坚事关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衔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目前脱贫攻坚已取得了重大成就,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得以显著提升,贫困人口比例逐年下降,但脱贫工作依然严峻。产业扶贫以项目治理为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造血式”方略。产业扶贫的初衷是通过发展地方性产业,提升贫困人口自身“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难题[2]。但扶贫项目在实践中运营效果不佳,贫困户参与度低、主体性缺失严重[3-4]。Q乡扶贫副乡长S在访谈中表达了面对这一现状的无奈与担忧。

Q201901LS:目前技术与资金都不是问题,有各种专业的技术专家可以调配过来进行专业指导,可以启动的扶贫资金也很充足。主要是村民自己干事的劲头不足,光等着向国家要钱要物,而鼓励他们自己创业比较困难;另外,那些已经创办一些厂子和养殖、种植的农户,当扶贫资金逐渐抽离后,怎样良性运转心里没谱,普遍缺乏可持续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返贫”现象。

对于访谈中所提到的“等靠要”“劲头不足”及“可持续性”,也是学者们对扶贫开发的难点所达成的共识。这些难点皆可归结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5],“等靠要”是“内生动力不足”的外在表现,项目的“非可持续”究其原因是过于依赖政策,缺乏自我发展动力,仍是“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因此,本研究将聚焦“内生动力不足”这一“顽疾”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学者们普遍建议从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心理疏导与精神鼓励等方面提升贫困户的综合素质,激发他们自我“造血”能力[3-5]。但在实践中这些对策成效并不大,有一些做法反而引起贫困户的抵触。对策失效的背后可能存在某种逻辑——缺少换位思考,未能站在贫困户的現实角度与心理层面去剖析问题。从扶贫干部视角所认定的“顽疾”,可能是由于不了解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基本认知与评价而导致的“误诊”。Q乡村民L讲述了创办厂子的经历与体会。

Q201801CL:本来在外跑生意好好的,他(村支书)一直催着让我回来办个厂,说是国家政策很优惠,有资金支持,自己出(资金)很少,没有啥风险。回来折腾了大半年,建了厂房,刚开始生产没多久,上面查环保,说不合格让停产,没有办法只能关门。我可被他(村支书)给坑惨了,既耽误了生意又白费了时间,投进去的这些钱也不知啥时候能收回来,而厂房的地租还得继续付。早知道这样,肯定说啥也不会回来办这一摊,耽误不起啊!

对比扶贫干部S的访谈,L的经历更能代表农户对扶贫项目的认知与评价。该访谈至少传递出五个方面的信息:其一,村民并非一味的“等靠要”,而是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谋求出路(跑生意);其二,不存在较大风险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动力参与项目(出资办厂);其三,信息不对称,容易成为干部短期功利的牺牲品(查环保停产);其四,自有资源稀缺,面临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双重损失(耽误不起);其五,干部失信,农户对其推送的项目产生怀疑(坑惨了)。据此推断,造成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并非自身素质问题,而在于项目潜存的风险会对他们既有稀缺资源产生威胁与损失。葛笑如等研究发现,产业扶贫项目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项目立项的多,但能可持续运行并产生较好扶贫效益的凤毛麟角[6]。产业扶贫项目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很快便停运倒闭,项目资金蒸发殆尽,基层干部对此讳莫如深。当扶贫资金被“精英俘获”后,贫困户没有机会参与,造成主体性缺失,无法激活产业扶贫的杠杆效应,导致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失效[6-7]。

忽视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主体性认知,仅从扶贫干部的角度与项目运营层面出发,断定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会存在“误诊”,个体的认知评估与资源存量的差异决定了贫困户抵御项目潜在风险的能力。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者从贫困户对扶贫项目风险的认知与应对视角进行研究,因而未能触及“为什么”会产生“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实质。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豫北黄河滩区Q乡进行长期实地调研,探索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性对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影响作用。从认知评估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双视角,试图打开产业扶贫项目风险压力对贫困村民“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作用的“黑箱”,揭示贫困户“造血”功能不足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及内部作用机理,并提出产业扶贫项目风险化解与提升“内生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二、案例概述与理论阐释

(一)案例概述

豫北黄河滩区Q乡地处国家扶贫重点县T县。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环境得以提升。该乡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经济林果、特色水产、沿黄生态观光园等产业项目。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及手工业,并在每个村周边创办有简易加工厂。建有“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园”“精准扶贫就业基地”“电商物流中心”等带贫项目。截止2019年6月全乡共创办企业103家,但据调研所知,这些企业中良性运行并产生较好扶贫效益的不超过3家。分析发现,项目“瞄准率低”“短平快”“精英俘获”是导致扶贫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已有的带贫项目中,贫困户主体性缺失严重,扶贫项目多沦为“亮点”工程。

(二)理论阐释

1.认知评估理论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关联性。认知评估理论(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简称CAT),强调个体对外部情境刺激信息的解读与认知评估的过程,关注个体与外部情境进行认知交互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态度与行为表现的影响[8]。根据Lazarus的经典论述,当某一刺激情境出现时,个体会评价其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幸福感,同时依据周围的环境信息以及自身资源能力,对当前事件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行评价[9-10]。在面临压力情境时,个体会产生三类不同的认知评估:(1)挑战性评估,关注事件潜在的成长与收获,会引起积极情绪体验;(2)威胁性评估,关注事件潜在的损失或伤害,会引起消极体验;(3)伤害/损失性评估,事件对个体的伤害已经产生[11]。认知评估过程主要包括初级评估与次级评估两种形式,初级评估主要指外部情境刺激事件对自身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评估过程。次级评估主要是评估自身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可驾驭该刺激情境。

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可视为一种重要的外部情境刺激事件。依据CAT理论,贫困户会对扶贫项目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估与应对方式。当贫困户依据周围的环境信息及自有资源能力对扶贫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后,认为该情境事件會带来潜在的机遇与收获,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幸福感,便会激发其挑战性评估,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促使他们主动承接或参与项目;相反,当贫困户认为扶贫项目将带来潜在的威胁与损失,很可能会降低自身的幸福感,便会激起他们的威胁性评估,拒绝承接或参与产业项目,以避免潜存的风险给自身带来损失。从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看,由于定位“不清晰”“精英俘获”、追求“短平快”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扶贫项目益贫效能的发挥,这一负面情境给贫困户传递了过多的消极信息,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威胁性认知评估。从贫困户角度看,他们自有资源基础薄弱、能力有限,抗击风险威胁的能力差,这种先天的脆弱性导致他们极易将注意力聚焦于扶贫项目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损失。从基层治理角度来看,由于乡村治理的官僚逻辑——政府与村民的利益诉求不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让贫困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亦会激起他们的威胁性评估,进而对扶贫项目消极观望或退避三舍。当扶贫干部不断接收到贫困户的“消极回避”反馈信息时,便会“误诊”贫困户“劲头不足”。基于以上分析,产业扶贫项目的风险性与贫困户认知评估紧密相联,而认知评估会对“内生动力不足”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文化教育、心理疏导与精神鼓励并不是有效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的“良药”,扶贫项目的风险防御与化解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2.资源保存理论与产业扶贫项目的关联性。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简称COR),从资源得失视角阐释压力情境下的个体行为,COR假设个体总是积极努力去维持、保护与构建他们认定的宝贵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潜在或实际损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12-13]。拥有较多资源的个体不易受到资源损失的攻击,且有能力获取更多资源;反之亦然。据此揭示了资源的两个螺旋——损失螺旋与增值螺旋。损失螺旋是指缺乏资源的个体更易遭受资源压力,而压力的存在会导致投入更多资源去止损,从而又加速了资源损失;增值螺旋指拥有充足资源的个体更有能力获取资源,而获得的资源又会产生更大的资源增值[13-14]。并由此推出三个论断:(1)资源保护的首要性。个体对失去资源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获得资源的敏感度,会因避免失去资源而放弃获得其他资源的机会。(2)资源获取的次要性。在不存在较大资源损失压力时,个体会努力积攒资源。(3)投入资源以免资源损失。投入其他资源去改变现状以防止未来资源遭受损失[12-14]。

现实生活中,个体为了自身幸福会竭力避免损失螺旋而努力培育增值螺旋。产业开发扶贫是一项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的支持性政策,如果贫困户接受到政策的支持与利好信息,会视其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支持性资源,认为能够产生自有资源的增量,提升获得增值螺旋的几率[12-13],因而会积极承接或参与项目;如果贫困户认为扶贫项目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对自身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威胁,参与项目可能会导致自有资源的耗损,令其陷入损失螺旋的深渊,便会放弃对扶贫项目的角色投入,表现出消极懈怠、不作为。扶贫项目在实践中面临各种风险及乡村治理弊病,导致大多数益贫项目、扶贫项目失败与荒废,这一切使贫困户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扶贫项目的目标受众是贫困人群,他们拥有的资源贫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极易陷入损失螺旋。根据COR理论,贫困户为防止自有资源受到损失,陷入损失螺旋的恶性循环,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风险小或回报率高可能给自身带来资源增值的生产方式。因此,多数贫困户优先选择外出务工、跑生意等方式培育增值螺旋。而在扶贫干部看来,贫困户大多宁愿以“低效率、笨力气”去挣钱,却无“动力”去发展一个项目。扶贫项目的风险,让贫困户认知到潜在的资源损失压力,为避免陷入资源损失螺旋,因此表现消极。有效化解扶贫项目的风险,减轻贫困户遭受潜在资源损失的压力,才能消解“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三、产业扶贫项目风险对“内生动力不足”的影响

除了国家兜底的一批特困人口外,贫困户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资源贫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极易陷入资源损失螺旋。面对生活的压力,贫困户具有非常敏锐的危机意识与自保能力,在保护自有资源不受损失的同时,确保现有资源产生最大边际收益。目前,贫困户所拥有的主要生产性资源仍然是劳动、资本与土地,而有效运营产业扶贫项目所需的技术、管理、市场信息等资源相对缺失,这些重要资源的缺失会让他们感知更多潜在风险的威胁,导致贫困户产生“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一)自然风险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依托,虽然经济社会得到高度发展,人类预报与抗击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但大自然仍然会给人类带来措手不及的“天灾”,而缺少必要的预防措施则会导致损失加剧。首先,种植与养殖产业项目以资源禀赋为基础,更容易遭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旱涝灾害、病虫侵袭与极端天气,可能会使一个良性运行的项目毁于旦夕,导致脱贫家庭重新返贫。在Q乡调研时发现,依黄河资源而建的鱼、虾养殖基地,2018年暑期遭遇连日暴雨袭击,池塘被冲毁,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损失。2017年以前,由于瘟疫突发,该乡养鸡、鸭的项目大多销声匿迹,至今仍能在村庄周边看到不少破败的鸡舍鸭棚。其次,缺少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加大了遭受自然风险侵袭的可能。基层干部对扶贫项目“短平快”的功利性追求,一味跟风上项目,常无视项目可能遭遇的风险,少有针对风险的应急预案。Q乡蔬菜示范园,2018年春节当地遇暴雪、霜冻,新鲜蔬菜无法外运,亦没有应急保鲜储存室,致使产品冻坏舍弃。

小规模种植与养殖项目管理起来相对容易,当贫困户认识到这些项目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与过多的资金投入,只要自己勤快能干,则会取得不错的成效,便会产生挑战性认知评估。贫困户认为依靠自身的劳动与国家无息贷款资源的支持,将会带来收获与收益,有利于培育增值螺旋实现脱贫,便会激发其承办项目的积极性,进而产生一定的“内生动力”去承接项目。但突发自然灾害会给他们造成严重的资源损失,不但国家贷款无力偿还,付出的时间与劳动资源也会变成沉没成本,将会比承接项目前变得更为贫困,因而对承接项目心存恐惧而失去信心。

(二)市场风险

市场作为当今社会最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发挥着它天然的效率优势。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一切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都必然遵循市场规律。但由于扶贫项目的政府主导、价格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致使项目面临更多市场风险的挑战。首先,扶贫项目以市场模式运行,容易遭受“市场失灵”。Q乡果木产业园种植的晚秋黄梨,2017年第一次大丰收,外销出路未打开,当地需求处于饱和,保鲜措施与产品加工线配备不齐,造成产品滞销低价处理,致使“谷贱伤民”。其次,项目以政府为主导,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政府运动式扶贫压力下,项目存在短期功利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分析与论证,无法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致使大多项目亏损停滞。Q乡“精准扶贫创业园”103个项目,真正可持续运转的不超过3个,其中2个是温州和广州公司的分厂,属返乡创业项目,而其他项目则多为停业或空转状态。最后,缺少市场管理人才,产品定位与营销策略失准。贫困地区严重缺乏人才,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因缺少专业的市场管理与营销人员,致使项目运营效率低下,所生产的产品偏离市场需求,销路不畅。Q乡2016、2017年建成几处奶牛养殖基地,市场定位是为本地供应鲜奶,但由于消费偏好,客户对本地鲜供的产品并不认可,这种营销模式未取得预想的成效。

按市场运营的扶贫项目每一个环节都面临严峻考验,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具备全面的项目管理知识与实战经验。精准定位产品与正确选择营销策略,才能有利于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但贫困地区极度缺少市场管理、营销及信息分析人才,“第一书记”虽然能带去一定的帮扶资源,但在任职期满离开后,项目又会陷入困境[1]。贫困户认识到自身对经营管理知识不足与周边可获取的支持性资源有限,便会产生威胁性的评估,认为政策的优惠抵不过市场风险带来的压力,盲目去经营项目带来的损失会大于收益,有可能令自己陷入資源损失螺旋。为了保护自身资源,即便能够得到优惠的扶贫政策支持,贫困户依然对扶贫项目心生畏惧。

(三)道德风险

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它既要完成经济目标又要达到政治目的。由于扶贫项目中存在道德风险,扶贫资源极易产生“精英俘获”或项目沦为“亮点”与“政绩”工程,致使扶贫资源在实际运行中并未使真正贫困户受益。首先,基层治理中存在严重的官僚逻辑[6]。扶贫项目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资金来自政府与帮扶单位,建立与运营受政府主导,突出政治性的益贫功能。因此,难以在依托当地资源禀赋与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上项目,更遑论从贫困户资源能力差异出发因户施策。项目的“先天”不足决定了它有悖市场逻辑,面对风险的时候具有脆弱性。Q乡借鉴其他成功案例,让H村流转500亩土地种植山药,但当地土壤与气候并不适合栽种,当年的收成不好,次年亦没有其他合适的作物种植,土地无人承租,造成土地闲置与扶贫资源浪费。其次,地位不平等致使扶贫资源“精英俘获”。“精英”主要指镇乡村干部与经济大户,是村民眼中的领导与能人。扶贫项目资金来源特殊使“精英俘获”具有客观性,“精英”掌握一定的信息资源,在经济、智力与能力方面较为突出,在“乡土关系”网络中具有主导性。被“精英俘获”的项目大多以套取扶贫资源为目的,难以起到扶贫作用,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最后,“未计入”成本加大了项目的脆弱性。成本是激励管理者经营好项目的底线,但扶贫项目的大多数物资设备与资金都是由政府、帮扶单位或个人资助,对于经营者来说这部分的投入并未记入成本。这种情境使得“俘获”资源的“精英”无压力亦无动力用心管理好项目,甚至把部分投入变现后败光既有资源,项目的这种“先天”脆弱性致其难以长期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项目中的道德风险,会造成贫困户对扶贫干部的不信任,亦加深了对政府行为的差序化认知,即顶层初衷是益贫的,基层给“搂”光了。因此,贫困户认为基层扶贫干部“无利不起早”,官民利益诉求严重不一致,强烈的不信任使他们产生认知压力。贫困户认为扶贫干部是在借机满足自己的私利,并不是真正的帮助自己,难以给自有资源带来增益。为免遭扶贫干部的利用,尽量远离项目,以免给自身资源带来威胁,陷入资源损失螺旋的深渊。

(四)政策风险

扶贫项目面临的政治风险主要涉及环境与生态保护、地区规划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产业项目的运营不是一朝一夕,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而相关政策的变动与调整将会打断项目的正常运营进程,造成意外的损失。首先,环境与生态保护政策实施,导致环保不达标项目关停。Q乡村民L办厂的访谈中提到,筹办了近一年的厂子刚开始生产就遇上查环保,被迫停产,给自己造成很大损失,因而心生怨言。环保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保护生态是当务之急。现有扶贫项目在设立之前很少进行环保预评,亦没有形成环保责任的意识,致使很多项目环保监查不合格。其次,区域规划建设调整,毁掉一批项目。政府为修建沿黄快速通道及治理黄河生态环境,致使Q乡依托黄河水源建立的水产养殖项目与基地被强制搬迁、拆除。虽然当地政府另划地块作为赔付,但依然给贫困户与其他合作经营者带来重大资源损失。最后,政府的招标采购政策变动对产业项目造成影响。Q乡苗木园种植的50亩银杏,本是依据县绿化招标意向立项,由于育苗周期长,项目花费近3年时间,后因采购计划变动而搁浅。银杏树苗由于无人打理生长缓慢,整片林园荒草遍地。

国家与地方的政策变动大多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对项目的影响与损害并非完全不可避免。Q乡沿黄快速通道市政早有规划,但由于基层治理中的弊病,无视项目发展的可持续,选址盲目。尤其是“精英俘获”所建立的项目,既便项目遭遇突发性风险倒闭,不但不会损害到他们自身利益,还可能通过国家的补贴或赔偿而从中获利,只是败光了国家扶贫资源。但对于贫困户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当遭遇政策变化被强制搬迁或拆除时,贫困户无力与政府抗衡,亦无办法预先采取防范措施以保全自己,因“胳膊拗不过大腿”而遭受到严重的资源损失。

产业扶贫中的任何风险都可能导致项目终结,更遑论益贫作用。贫困户对扶贫项目的风险产生威胁性认知评估,进而引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对于曾承接或参与项目而失败的贫困户,会遭受还贷与自身资源浪费的双重损失,更容易陷入损失螺旋,使本已脱贫的家庭重新返贫,对再承接项目心有余悸失去动力,不如外出务工来得稳妥踏实;对于扶贫项目持观望态度的贫困户,各种风险导致扶贫项目失败的负面效应,更强化了他们对项目压力情境的威胁性认知,认为项目遭受损失的可能较大,单凭自身资源能力难以应对,进而增强了对自有资源的保护意识,再无意愿与动力去承接或参与项目。

四、化解产业扶贫项目风险,增强“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项目风险对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认知评估理论与资源保存理论有效解释了项目风险影响“内生动力不足”的内在作用机理。因而,化解扶贫项目的风险将有助于解决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增强主体参与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扶贫项目的益贫作用。

(一)健全防御配套设施,提高风险预警能力

脱贫攻坚已取得重大成就,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都得到明显改善。但相应的防御配套设施还不健全,风险预警与灵敏应对能力弱。防御配套设施的健全与网络信息的通畅是有效预防风险的基本保障。(1)防患于未然,对扶贫干部、贫困户进行风险教育。可采取集中教育、观看视频案例或移动终端网络共享,提升风险危机预警意识。(2)拨付专项资金用以购买商业保险与建设配套设施。在种植与养殖基地建立加工车间或保鲜贮存库并购置必需的消防与应急设备。Q乡蔬菜园区如建有保鲜库,蔬菜在遭遇暴雪霜冻天气时就能采取应急预防措施,有效降低损失。(3)搭建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平台,开放共享信息。充分利用好信息平台,解读政策风向,并对项目产品进行全面市场调研,同时与物流快递等进行配送对接,可规避产品雷同、滞销以及政策风险。(4)寻求与大型企业合作,力求整合进入大型产业价值链。为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作为原材料供应基地与大型企业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经验,提升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避免官僚逻辑,因户因需设立项目

由于扶贫项目的支持性资源来自政府与帮扶单位,需要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在基层治理过程中会陷入强大的官僚逻辑。运动式扶贫使大多数项目由政府指定,项目立项与运营无法按照市场逻辑进行资源配置,造成其“先天”的脆弱性。政府部门适当下放项目的抉择权,全面做好保障与服务工作,能够提升项目抗风险能力。(1)当地政府牵头做好市场调研分析,避免盲目上项目。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视角对立项产品进行损益分析。根据当地的消费结构与村民偏好,对产品类型、市场需求容量摸底,并能清晰认知拓展外地市场与销售渠道的能力,不盲目贪大。(2)依据资源禀赋与基础条件论证项目的可行后科学立项。地域性资源禀赋条件是决定“因地施策”的关键,选择当地优质资源进行产品生产、加工,能显著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Q乡临近黄河,土地多为沙质,因此适合选择水产与喜沙的农作物与经济作物。地缘周边若有比较发达的工业与商业地区,要充分利用地利之便与交通优势,考虑搭其发展的“顺风车”连接当地项目。(3) 对贫困户做到精准分类,实行“因户施策”。摸底所要帮扶的贫困人群的物质资源存量,并详细记录贫困家庭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及人格特征等人力资源情况。结合前期对市场与当地资源禀赋的相关分析,力争做到使贫困户的需要与政策支持相匹配,市场需求与贫困户的能力相匹配,有效落实“一户一策”制。

(三)弱化精英偏好,强化主体意识

精英偏好在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精英在村庄民众中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村民眼中的“能人”。扶贫资源偏好精英有其客观的原因,他们承接项目有一定的基础与人脉,具有提高项目成功率的可能性。但“精英俘获”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他们以套取扶贫资源为目的,损害了贫困户的利益。因此,要弱化精英偏好,将资源与机会还给真正的贫困对象,强化贫困户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1)项目立项要针对扶贫主体,确保贫困户承接或参与。在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项目,将国家或帮扶单位的支持性资源直接划拨给贫困户,或选取口碑企业以“企业+贫困户”的带贫模式,提升他们的主体参与度,避免“搭便车”现象发生。(2)通过无息贷款或小额信贷,让贫困户以出资人参与运营。以劳动资源参与到项目中,虽具有扶贫作用,但无法突出贫困户的主体性,以出资人的方式能够突出“主人翁”地位并激发其“同舟共济”的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积极主动经营好项目的内部动力。(3)完善问责制,对项目进行登记与实时监管。对立项项目详细登记在册,并对整个运營过程实行监督,适时公开财务与审计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查明。对套取经费影响项目正常运营导致损失的,要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保障项目的收益真正惠及贫困人群。

(四)着力人才培养与引进,扶“智”带“贫”

人才是决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优良的管理与全面扎实的技术能有效提升项目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着力培养与引进各类人才不但是当下亟需完成的任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保障。贫困地区要充分利用好国家与社会各界给予的支持,引进与培养项目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提升本地的内生发展动力。(1)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库。贫困地区需根据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人才需求与储备方案,分类分步落实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逐步弥补人才资源不足,充实人力资源库,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做足人力资源储备。(2)外部引进紧缺人才。扶贫项目发展所需的关键性技术、管理与信息人才缺失,要舍得下重金从外部高薪聘请。贫困地区偏好运营的种植与养殖项目要聘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专家,还需配备市场与信息方面的顾问。(3)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本地技术能手。与农科院、研究所及大型企业等签订合作协议,对本地具备一定业务经验的人员进行针对性技能培养,就某些专业的问题要临场指导,如饲养、育苗及病虫害的防治等。针对应急情境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技能传授,这种手把手的指导方式对培养本地技术能手最为有效。(4)吸引外出务工人员与大学生返乡就业。以优惠政策与乡土情怀感召毕业学子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用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助力尚处于贫困中的亲朋开阔眼界,强化他们的主体认知水平,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的“治愈”,是产业扶贫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扶贫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任何风险都有可能导致项目遭受重大损失而终止,贫困户出于自我资源保护意识,对于可能带来潜在损失的扶贫项目失去动力。因此,找准风险产生的根源,采取有效的方法去化解产业项目的威胁,让贫困户看到实施项目会带来价值增值的希望,便会从根本上激发“内生动力”。同时,通过对当地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精准分析,靶向瞄准,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益贫措施,将有利于政府与帮扶单位锁定问题,有效消除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 严书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EB/OL].(2015-10-24)[2019-04-2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24/c_128353569_2.htm.

[2] 王嫚,俞刚.发展产业稳增收 授人以“渔”提升“造血功能”[EB/OL].(2016-12-01)[2019-05-28].http://cq.cqnews.net/html/2016-12/01/content_39719491_6.htm.

[3] 胡伟斌,黄祖辉,朋文欢.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J].江淮论坛,2018(5):44-48.

[4] 张建斌,徐世明.农户参与农村产业扶贫项目的阻滞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X旗的实地调研[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7(5):15-18.

[5] 江立华,肖慧敏.心理健康与精准扶贫: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新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5):131-137.

[6] 葛笑如,张亮亮.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8(4):41-47.

[7] 邢成举.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制度、权力与社会结构的视角[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9.

[8] Lazarus  R S,Folkman 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156-172.

[9] Lazarus A A.Trearing Agoraphobia:Behavioral/Multimodal Perspectives[J].Psychotherapy in Private Practice,1986,4(3):11-23.

[10] Lazarus R S.Folkman S.Transactional Theory and Research on Emotions and Coping[J].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7,1(3):141-169.

[11] 趙新宇,尚玉钒,李瑜佳.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导语言框架、工作复杂性认知评价与创造力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6,13(5):671-679.

[12] 刘迎宾,韩彩欣.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1(2):132-133.

[13] Hobfoll S E.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9, 44(3): 513-524.

[14] 曹霞,瞿皎娇.资源保存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5):75-80.

(责任编辑:张洁)

猜你喜欢
顽疾项目风险产业扶贫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
知识缺口及其对项目风险管理的影响与建议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与全面风险管理
建筑电气工程项目风险及应对措施思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VR“顽疾”未解,又添新“病”
八贴猛药治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