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传播

2020-10-09 10:05卢佳慧
艺术大观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中国传统文化

卢佳慧

摘 要:自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独特的价值,其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大众,更加是为了传承文化与文明。如何在当代中国电影里,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影之中,则是值得探讨的。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以及在当代电影中的体现;其次,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电影中的独特表现性和作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对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进行了必要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本文,为相关研究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电影;价值传承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4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传统文化都是其通过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成的,其继承方式众多,是一种通过文明的演变而融合的文化,反映了民族的特点和特点,也是各国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和理想形式的普遍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统称。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在现代社会当中,影视作品无疑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好方法。同时,良好的传承,也能够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对于每一个热爱国家的人都会产生共鸣,这也使得在现如今的一些电影作品里,融入传统文化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其具有的强烈吸引力,对于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都具有并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电影中加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加电影的文学内涵,而且可以使电影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可以说,艺术创作的基础是日常生活,一部好电影是将审美艺术与群众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电影作品通常更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文化和习俗。因此,如果将一部作品看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那么,就必须要学会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电影之中。这样一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可以通过当代中国电影的形式来抵御西方文化对我们的侵蚀。并树立正确中国符号,走向世界。[1]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体现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文化对于每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国家长期所沉淀的基础,是具有强烈人文特色的民族财产。并且,文化可以象征着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仅是一个象征国家属性和特征的问题。人们没有依照自己的意愿、没有选择其他条件的创造条件,他们仅仅是按照现实中默认的条件创造了他们自己的历史。也因此传统文化实际上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与日常生活之中,从出生之始人们就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无法避免。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方法,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周边环境影响以及相关媒介的传播。[2]

在本文当中,所述的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所沉淀出的能够代表国人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思想、道德理念的总和,是能够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的总称。而在现如今,尽管说已经到了现代社会,可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对于各行各业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所展示出来的形象,是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以及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而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则是需要通过相关媒介进行,在现如今,电影已经被看作是传播地区文化的最好方式,甚至于说,部分国家还将其当作文化侵略的媒介和工具。但是,通过电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实是一个良好的方式与渠道,在电影作品的创作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本。将中国文化有效地融入电影作品中,不仅可以提高国内观众的认可度,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电影中的独特表现性

电影是传播文化的最好渠道,在现代中国电影当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主要包括于意识形态、音乐、背景颜色、服装等,例如在电影《白鹿原》中,其通过秦腔、方言、祠堂 、和土地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心理结构。而在电影《影》当中,中国古代水墨画的意境表达到极致。首先,二者在整体画面背景的颜色选择上,都是针对指定颜色来体现所要传达的精神。例如《白鹿原》中不断出现的金黄麦田,象征着白鹿原上的村民们永远无法放弃与脱离土地和地根意识。而《影》通过只采用黑白灰的色调设计,强调了非黑即白的阴阳八卦,让强烈的美学色彩与黑白呈现鲜明的对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特点。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的相融合让受众在体会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同时,引起遐想。其次,通过审美观念的创造,不仅可以反映中国文化的奥秘,唤起人们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有效地融合情感和场景,充分展现电影的主题。[3]

中国每一种传统文化中都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影作品,可以使中国电影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并增强其神秘感和文化内涵。因此,有在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电影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肤浅、片面化式的融入,而是要做到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通过笔者查阅大量的资料,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电影作品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调动观众情绪

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情节发展中的合理运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及时弘扬,电影作品的升华和民族心理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在历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使影片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例如影片《白鹿原》中农村人口的基本意識是由农村崇拜的意识所决定的,这使得白鹿原的村民从不放弃土地。整个故事就缘起于土地,也因此地域性文化的东西无时无刻地不被体现出来,比如浓重的方言、食物种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再比如田小娥给黑娃做油泼面的一场戏当中,黑娃的朴实以及田小娥对于黑娃的脉脉含情,都可以通过一碗代表着陕西特色文化的油泼面体现出来,成了其情感发展的线索。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的情感,而且可以动员观众的情感,促进故事的和谐发展。[4]

(二)营造良好电影意境

在电影当中,浓墨重彩的古风,琴棋书画的描绘,恰到好处的留白,隆重仪式的举办,静态、零散且不起眼的物品乃至方言,都可以营造出电影的良好意境,甚至于说,灯光与音乐都可以组成环境背景。这些也都是可以促成、推进乃至决定情节转变,情感升华的关键。也就是说,尽管意境没有办法在电影之中被明确提出,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感知以及对于该电影的整体认知,但是,却不可或缺,其能勾勒出一个个微缩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隐藏其幕后的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历史发展脉络 。比如在《白鹿原》中的祠堂,展现出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也彰显出了其是原上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柱梁框架,并且能够起到很好地再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感受的作用与效果。《影》中的水墨交融,无时无刻不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大象无形,通过阴阳之道,在画面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充分彰显了电影主题。[5]

(三)凸显电影特点

人与电影作品的有意义和有效的融合,也可以有效地强调电影的风格和特征,彰显电影的独特风格和魅力,例如《白鹿原》不同的场景,服饰,发型等,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品味 并很好地展现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利用这些传统的中国因素最终将成为一个闪亮的中国象征,不仅使影片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故事的发展。

(四)丰富电影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电影作品中的运用也可以丰富电影的内容。例如,在《白鹿原》中,秦腔文化一直贯穿始终,起到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在明處暗处都暗示和彰显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秦腔十分有效地丰富了《白鹿原》的内容,在让受众感受到情节魅力的同时,也彰显和交代了《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征与美学风貌。因此秦腔和《白鹿原》二者产生了一种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电影当中的作用

(一)映射中国文化

在视觉语言颜色中感染力最强的就是色彩。色彩能成为重要的电影艺术视觉元素,除了还原绘画物品原始颜色外,还可以传达情感和表达情感。色彩不仅可以表达思想主题,描绘人物形象,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还能够营造电影的整体氛围,而且还是构成电影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在张艺谋的电影中,色彩的运用最为强烈。电影《影》中的黑白水墨是对颜色最敏锐地捕捉与诠释,也反映了张艺谋的整体色彩控制的概念。而在王全安导演电影《白鹿原》中,不断出现的金色麦浪和影片整体展现的灰土色也展现出影片的基调和结局,也就是体现出了当时中国特定环境下的残酷背景。

但无论是电影《影》还是《白鹿原》颜色的选择,都逐渐脱离了单一颜色运用,尤其是红色,而红色是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颜色。除了喜庆的色彩外,红色还象征着胜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但也正是对颜色运用的不断开发,使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单一、刻板的。这些色彩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诠释,而且是中国电影文化进步的象征,从传统的单一红色渲染到不同色彩对比的发展,中国电影也不再单一展示中国农业文化,而是以更加理性和深刻的方式描写中国人民的面孔,多方位的探索我们自己的文化与历史传承。

(二)反映中国城乡发展

曾几何时,有人说过,中国人演什么都不像,唯独演农民最像。这不仅仅是片面的看法,更加是因为农业文化的影响,以及对于孔孟之道的传承,使受众以及导演的目光都落在了关注与农村文化当中。所以,在电影展示传统文化上,大多数的情况只不过从农村出发的,这也导致了,无论国内外,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画等号。《白鹿原》可以说是农村传统电影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电影中人物、思想和行为举动都是有迹可循的,来自现实生活,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通常很复杂,并且涉及很多方面。但是,乡村电影的内容常常使西方认为,中国文化的全面就是中国乡村,其印象是刻板的、落后的、无知的甚至是专制的,因此后续的中国电影开始向城市转移,例如贾樟柯导演的《盲区》,就是反映中国城乡发展的浓缩,反映了城乡发展的同时,也反映着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三)折射民智觉醒

在电影《白鹿原》之中,其女性的崛起,也就代表着民智的崛起。以田小娥为例,虽然她的崛起最终被镇压于塔下,但是田小娥却在一直的与命运得不公平做斗争,从斗争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中国女性意识上的发展历程,虽然其演变过程中内受传统封建制度制约,外受客观条件制约,最终导致田小娥成了封建文化的祭品,回顾田小娥的人生,田小娥与现实社会的斗争过程都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意识上的反抗觉醒,从没有意识到开始有了些意识,再到针对性的意识,整个过程都是反抗上的写照。整个惨烈、曲折的过程和结果也是折射了民智的觉醒和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迫害。

(四)提醒传统道德与价值观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道德和道德标准,包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封建专制。但是在《白鹿原》之中,田小娥是时代的叛逆者,尽管“田小娥”的举动常常与世俗观念背道而驰,但她们的觉醒、成长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成长。她们的行为可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同时也重塑了自我形象,从新的角度维护了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

(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电影之间的关系表明两者是相对独立和互惠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电影业的起到的推动作用。同一部电影还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内观众的传播和交流;具有中国文化风味的电影可以增进国内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对于外国观众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可以满足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并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相反,传统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知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但是如何利用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其中所具备的心理结构。

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电影的应对

(一)中西方文化碰撞

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将自己的文化不断输向全球,大力扩展并占领世界文化市场,试图将一国之文化变为世界之文化,力图保持住自己的霸主地位,这种现象在第三世界国家尤为显著。

由于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观众的审美习惯与文化的内驱力会对本民族的审美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一点前人早有论断,由卡迪纳和林顿提出“基本人格”的概念说的就是这里,他们指出,一个民族的人的童年是大致相同的,这是由于人与人的相同个性导致的,这也是国家基本人格的产生原因。从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里,我们不难发现人性是非常顺从、具有延展性,并且能够对变化的文化刺激和生态刺激很快做出反应。所以,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格上的不同。 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十分重要,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必须在文化作用下适应社会和文化环境。

因此,面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反弹的理论认为,如果外来的浅薄文化深深地侵入另一种丰富而有底蕴的文化,它将经历一定的阶段,并且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将反弹。所以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核的同时,吸收借鉴西方电影的叙事手法,使中国电影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影响力。

(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困境

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当前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中国电影的制作量很大,但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小。首先,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跨文化傳播是呆滞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仍然集中在欧美大片上。尽管制作了许多国产电影,但中国观众仍然沉迷于国外电影,国产电影在自己的市场或国际市场上进展不佳。其次,电影市场的相关结构不健全,电影市场的监督控制机制不完善,资金管理模式不足等问题持续存在。最后,要注意的要点之一是影片中的不兼容性,也就是民族内蕴的缺失。文化精神内涵的缺失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的质量和影响力。

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范畴以及国际化的审美趣味之间明白平衡在哪里。除了阐明中国特色并满足外国观众的审美要求外,我们还应创建独特的中国文化标志和文化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容易走向世界,走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道路,寻求每个国家文化的普遍价值,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并最终可以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美学之间的平衡。其表达重点在于内容而不是表达的形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漫长而久远,随着时间上的沉淀,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很大的特色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这也让民族文化承载了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没有断层的悠久历史和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封建专制。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随着社会变迁,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加强以前的文化,清除其物种和残余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文化凭借着大众文化、先进的科技手段,传播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遭受很大的冲击和动荡,甚至死气沉沉,消失在这种文化环境的变化。但是,如果传统文化被整合到一个新的文化景观中,经过改造和整合,它可以继续以一种非线性和循环结构的创新方式传播。但往往很多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仅仅流于表面,披着虚假的表象带着毫无实质的精神。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传播传统的历史文化,想要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主流的大众文化形式是必须要适应的,将传统文化以大众文化的形式传播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在大众形式中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电影的广泛传播。这样一来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可以用现代的方式得以表现出来,产生“和而不同”的共存态势,实现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优势互补。这也是全球文化背景下的“和而不同”的价值原则和发展方向,充分地发挥了自身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中国电影才能走得更远,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五、结束语

在当今日益丰富的文化交流中,电影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中国电影的全球属性受到了不同民族意识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在民族化的同时,中国电影也有一定的当代性。通过电影来传播和传承中国文化是其必然使命。中国电影应具有包容性,同时反映中国民族文化,以更丰富的视角服务于该民族,并真正反映中国人民生活的同时,追求现代感。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以当代性和全球化为传播基础,使中国电影具有独特性,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电影流派是非常重要的。在未来当中,电影将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影响力和最强大的媒介。

参考文献:

[1]孙媛,黎若楠.论电影《百鸟朝凤》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大众文艺,2019(01):176-177.

[2]谭力,黄菲.宫崎骏电影作品中的庄周哲学——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之道[J].视听,2019(02):50-51.

[3]谷艺萌.影像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以中美科幻电影传播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3):34-35.

[4]林彦汝.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电影视听媒介中的运用研究——以《卧虎藏龙》《夜宴》《雪花秘扇》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07):1-2+8.

[5]高艺煊.试论中西电影文学中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J].艺术评鉴,2017(06):106-107+1.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中国传统文化
漫谈宁浩电影中幽默元素的运用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国产奇幻电影的好莱坞元素分析
电影表演与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