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琦
摘 要:《焰火》是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是印象派的作品,是德彪西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首近乎完美的作品。在曲中德彪西将焰火由微小到壮大,安静到热烈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那种迷离朦胧且充满神奇色彩的创作手法,光与色的结合,将音符变成一个个的活灵活现的自然场景,让听者引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仙境。本文将从多种感官出发去体会世界的物质与色彩,在德彪西特有的作曲创意所带来的独特美及朦胧乐感引起的美学思想感知等多方面进一步研究德彪西的钢琴美学。
关键词:德彪西;美学思想;印象主义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03
一、德彪西与《焰火》
享誉世界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可以说连接是着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一个重要纽带。在他的音乐里随处可见印象主义的身影和现代派音乐的魅力元素,与其他音乐在旋律,和声,曲式调式等多种方面都有着很大不同,在他丰富的弱音和声色彩中,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大胆而又崭新的音乐世界。[1]
《焰火》是德彪西在钢琴上的音乐作品在创作巅峰时刻的作品集《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乐曲篇幅也是整套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一首,是德彪西作品近乎完美的代表作之一。《焰火》可以说是音乐创作中的结晶,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都代表了德彪西音乐的精华体现,是以单个音符组成主旋律不明显且模糊变化的音乐旋律,多线条的和声织体,色彩艳丽的光感来完成的此篇作品。曲中丰富且具代表性的弱音踏板混响将听者引入一个盛世宏大,迷离朦胧,变幻多彩的音乐意境。[2]
二、多种感官体会色彩与物质世界
音乐给人的欣赏是直接的,对于音乐的欣赏不仅仅只能流于表面,它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外界的感知,而且能调动不同的器官联觉体验,从而去多方面的体会音乐所带来的多彩的物质世界,带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一)听觉
最先能够感知到音乐的就是听觉器官,而听觉器官将这些听到音乐的感受通过思维的分解,将其传达给听者。而很早以前就已经证实,欣赏音乐能够引起色彩感知。德国的基歇尔就说过:“音乐是光线的模仿,二者可以相互表达。”法国人卡斯尔特也出书《音乐与色彩》,所以,音乐是能够引起视觉器官的色彩体验的。[3]
听觉也能让听者体会到乐曲所表现的能量大小,乐曲刚开始时二度叠加形式的音符以滚动的形式持续展开,并以极弱的音响效果,pp的力度及弱音踏板的混响带领着音乐由弱持续走向强大,让听者感知的是有微弱的火光持续燃烧,在流动奔跑中将自己的能量不断持续扩大,燃起火海的壮大气势。在整首乐曲第85,86小节的结尾部分,作者用三个一组和弦堆叠的方法,音阶递进的关系,一步一步向上推进,超高的音区选择与ff的力度运用,又将听者带进一个炸裂式的火花世界当中,让听者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到巨大能量包围四周的震撼效果。[4]
(二)视觉
其实不仅是听觉的体验,人类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就具有强大的视觉联觉能力,也对于物质属性的大小感知十分准确。引子部分交替流动的密集型三连音以极其弱的音响效果作为和声背景,为整首乐曲拉开序幕,给整首的乐曲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中。点放式的踏板运用把每个细小的火苗就像满天散落的星光,轻巧的在夜空朦胧的映照下轻盈舞动。[5]
(三)动觉
音乐也能给人带来生理动觉的感知。也就是皮肤、肌肉等的感知。就像人们听到舒缓的音乐时,皮肤自然的放松,而听到比较紧张诡异的音乐时,肌肉就会比紧绷寒毛立起,而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将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音乐的强弱会带给人们直接的体验。而情會引发一系列的动觉感知,从而去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在《焰火》的20-24小节,运用左右手交错的二度叠加音程进行快速跑动,由极弱越来越强,音区直线的上升,火势由微小到庞大的直接逼近的感知力,让听者有种身临其境之感。[6]
除了身体肌肉皮肤的所引起的体会感知,动觉中对同样空间距离的远近感知也可以通过音乐去实现。音量强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感觉空间距离很近,相反音量弱的时候人们会感觉到距离很远。在焰火曲终,左手部分用钢琴音区最低的部分以五度叠加的形式滚动流出,表现出焰火的几乎罄尽。右手的部分从钢琴的中音区滑向高音区,ppp的力度和灵巧的弱音跳音,给听者一种在远方慢慢燃烧殆尽的即视感,最后在一片文弱美妙且祥和的和声混响中结束全曲。[7]
三、个人特色所带来的乐美体验
(一)作曲创意所带来的独特美
第一,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最有表现力的就是音乐所带来的色彩。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光和色的变化。音色变化不是一种力量,甚至在同一力度标记的显示下,各种不同的音色也有所不同。并且德彪西的创作风格继续沿用的17-18世纪的传统艺术的美学原理,继承和发展优雅的抒情手法。色调细腻、色彩丰富、艺术风格的美感,所以用不出太大声音,在柔和又精巧的声音中寻找高雅的美丽。《焰火》是德彪西在一系列的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他们都主要反映了大自然的情景,既安静又含蓄的音色和多声线条的运用让音乐丰富且富有表现力,创造了一个五光十色的音乐意境。[8]
第二,在音乐的创作上,德彪西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与众不同的即兴风格和大胆的设计。速度十分具有不稳定性,在《焰火》中采用的节奏拍型十分之多,有4/8,2/8,3/8,5/8,6/8的多种转换,多变的节奏更加适用于对印象派音乐的表现。音值的组合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左右不对等的时值组合对位,在《焰火》中就出现了4对3,3对16,4对12等不同的对位组合这些看似不太合乎情理的设计,让他的音乐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同时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到五声调式的运用与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相融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可以看到中古调式的运用,并且他并没有墨守成规,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作和思想,更能体现出它自己独特风格的意外之感。在他的作品中大小调变得没有那么重要,德彪西使用超乎常人的创作技术混合不同的调式调性,却让听者感觉不到变换的痕迹。它使整首乐曲在和声效果上统一起来,变成一种梦幻的色彩。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全音阶的形式,不和谐音符的使用,更加显示出他的这种缥缈迷离的色彩。
第三,德彪西的音乐层次结构是委婉朦胧的,旋律优美且变化多彩,展现了快速变化的色彩结构特征。多声部思维的运用,每个声部的音乐变化都非常丰富,放在一起之后将对比的效果表现得十分明显。但是整体的效果又是非常的温柔美妙。全曲多用弱音来表现,点式的强音闪烁出现,弱音成了强音的衬托,强音成了弱音的铺垫,相互起到了烘托的效果。
第四,德彪西在钢琴音乐中注重的是瞬间的局部色彩,一组音符片段突然的出现又快速消失,大胆的打破以往的旋律表现方式。因此,他的音乐重点应该放在灵光一现的短小音符的局部细节,把握每一个细节,组成华丽的整体。结构虽小但却包含在优雅和谐的结构中。强调音乐作品片段的重要性,注重德彪西的音色和印象的表现张力,强化音乐的体验变化,强化音乐色彩的即时感受,同时增加音乐的力量,创造独特美妙的音乐色彩。
第五,作品中的音区运用范围更加的广泛,并且将每个声部之间的差距拉大,更加夸张地体现出声部的独立。就像《焰火》的开始部分,音区从最低的大字一组跨越到最高音的小字四组,几乎跨越钢琴的所有音区。因此,不同的音色之间力度也各自分离开来,时间也相互错开。以短小的篇幅和细腻的音色对比表现一个完整的和声织体。
(二)朦胧乐感引起的美学思想感知
印象派的音乐作品没有明显的旋律线条,所以对很多听众来说比较难理解,使得德彪西的作品在印象派中特别之难。在人们听过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之后,听着能够抓住的旋律寥寥无几,但这却并不影响德彪西作品的魅力,相反他却比那些有实在的旋律的作品更能让人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美丽景象。
许多听音乐的人希望音乐有意义。对他们来说,意义越来越具体越好。这最好是能给他们一片天空,一座险山等可能更有说服力,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同样的音乐作品在不同的听众眼里,有不同的描述对象。如果想象力被限制死了,那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每个作曲家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是每个音块,都有自己的思考。音乐如果诠释的内容只有一种“官方答案”,那音乐不就十分悲哀了吗?
德彪西所处的那个年代,浪漫时期音乐已经从顶峰走向衰退。这一时期也不乏有一些主题音乐的作曲家进行作曲创作,但表现方式都还比较传统普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厌倦了这种普通的音乐表现方式,想要打破以往的表现方式另辟蹊径,表达一些真实的内容想法。而德彪西就大胆的突破常规,将旋律变成色彩与光线,忽略对表现对象的明显体现和物理实在,而去重点突出音乐的感知力,用想象力去歌唱音乐。
其实德彪西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是具有感性的色彩,同时它也与理性的哲学理论相符合。“现象论”这一理论在19世纪末尾被热弗鲁瓦提出,这一理论在音乐中同样适用,音乐要能给人带来所感知的现象,如果没有现象被感知,那这个音乐不就没什么意义了吗?
有些人并不喜欢德彪西的作品和印象主义,他们认为这种作品听不懂,而且没有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题,认为它是没有价值的作品。但是又有谁规定音乐一定要表现出具体的主题来才能有意义呢?著名的音乐作曲家教育家黄自曾经也发表言论,他说道:“美本来没有就一个固定的标准”。从德彪西的角度出发,表现音乐重要的是能被听众所感知,能从音乐中引起听者的无限遐想,听众与创作者能达到情感之间的交流,这才是德彪西音乐作品的重大意义。
(三)与东方音乐美学的美妙融和
其实对于中国人而言,德彪西的音乐在西方所有音乐中,应该是更能引起中国听者共鸣的,因为他的很多设计元素和创作风格和中国自古以来的音乐美思是不谋而合。中国的音乐发展历程犹如长河一般深远绵长,特别是中国的传统音乐,更是中华之瑰宝。而传统音乐中人文音乐这一部分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华音乐亘古不变的精华。人文音乐的精髓其实就是古代官宦士大夫淡泊超然的修身之道。中国的古典弦乐音色都朴素清雅,与文人的生活追求相符合。从音乐上来体现就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人格的要求。
而中国的音乐极其具有儒家和道家两大思想的因素。儒家十分推崇“礼”“乐”“天人合一”的崇高思想,并在音乐上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人的情感思想是可以与宇宙世间的万物产生呼应的,并认为这种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其中包含了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平的豁达精神。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以“无”为哲学基础。他们主张“大音希聲”,是指无声无息且无形的音乐则是最美好的,是一切有生有形的开始和源头。从道家的观点出发,整个宇宙是自然形成的宇宙,人是宇宙中的人,而这一切都是自然所造。音乐也来源于自然,表现自然。
德彪西的作品中,调式调性没有那么固定和明确,也不再使用固定的乐思去创作,他的作品没有明显的旋律线条,但却能让听者体会一种朦胧美妙的意境之美,引起听者的无限遐想。在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下,各个国家的文化都进行了相互交流,当然也包括音乐文化。德彪西就深深地被中国的音乐元素所吸引和影响,他的音乐中随处可见神奇的东方色彩。例如在《焰火》中使用的五声调式就是东方所特有的音乐表现手法。不光是这些,他还在配器等方面都有东方色彩的倩影。
中国传统的文人音乐中的虚实相生在德彪西的创作中也有出现,那些明暗的旋律线条和有条理的和声织体,朦胧变幻的意境也是德彪西所追求的极致。德彪西中国音乐表达的方式上都注重听者的内心感知,既要让音乐能体现对自然事物的描绘,也注重让每位听者都能产生丰富的联觉。
两种音乐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却都是人类音乐文化的艺术结晶,都具有无上的价值。固化的文化是不会进步的,只有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文化才能不断进步,吸取精华去完善自我。中国的音乐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和思想上的无我境界,空白艺术等,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相互融合借鉴的。德彪西强调对感官的追求不注重传统的主题,而去重视细节的刻画,瞬间的感受,以及抽象的意境表现手法,让音乐产生一种模糊的轮廓,走入童话梦幻的意境。
在分析了德彪西对于焰火音乐联觉的种种感受,欣赏体会这光线与色彩的撞击及德彪西将中国的东方元素与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后,我们更加能够理解德彪西对于音乐美的追求。那跳跃的火苗在空气中摇动身姿翩然起舞,在绽放之后悄然离场,归于平静,每一个音乐片段都是德彪西倾尽全力去展现的自然之美。他这种独特新潮,严谨华丽的创作风格,既满足了听众对于音乐的追求,也将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单琳.德彪西管弦乐曲《大海》中的东方因素[D].上海音乐学院,2008.
[2]何鑫.德彪西钢琴音乐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曹仕锋.从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艺术的角度看德彪西的钢琴风格[J].艺术探索,2008,22(06):76-78.
[4]赵晨.德彪西早期钢琴音乐中的多元倾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5]张彬.西方钢琴前奏曲的三个重要阶段[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张雯.德彪西音乐的“印”“象”及在钢琴前奏曲中的体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
[7]黄超.印象主义背景中的德彪西、拉威尔创作比较[D].山西师范大学,2015.
[8]张晶.德彪西钢琴作品中“东方元素”的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