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 罗昭雪
摘 要:文章从服饰色彩元素的应用角度出发,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传统国粹,黄梅戏、越剧等传播较广的剧种,锡剧、淮剧等在地方影响较大的剧种为例,通过对传统戏曲舞台上塑造的一批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经典角色造型的色彩应用进行评析,研究服饰色彩元素在传统戏曲舞台角色塑造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服饰色彩;戏曲舞台;角色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众传媒视阈下传统戏曲服饰形象元素应用研究”(2018SJA0561)成果;全国美发美容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9年度高职课题“传统戏曲舞台人物形象设计元素应用研究”(19-ZD-05)成果;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统戏曲舞台服饰中的色彩应用研究”(201914000020Y)成果。
服饰色彩元素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角色外显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内容体系折射出中国传统色彩观和“民间敷色”的精粹,追求用单一、醒目的原色进行色彩搭配反映出各种角色的身份、性格等,在角色塑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服饰色彩元素的合理应用,对戏曲表现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感官。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服饰色彩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十色,又称“上五色,下五色”。其中,包括黑色、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这五种颜色的“上五色”,其主要作用是完成各类服装服饰选择及搭配,给观众营造戏曲场景的意象意境,同时也充分展现不同形式服饰的特征。“下五色”包括蓝色、湖色、粉色、古铜色及紫色,其作用是对细节进行渲染,对服饰颜色进行调整,完善提升戏曲舞台的表现效果。“上五色,下五色”这十色构成了传统戏曲舞台服饰色彩的主体框架和基本体系,再通过复杂的交叉形式充分展现了戏曲人物特征,结合观众对戏曲剧目情节、角色命运的理解程度,更是与戏曲唱、念、做、打等艺术基本表现程式融合在一起,起到丰富戏曲角色形象、深刻塑造角色性格、映射角色命运的作用,也增加了传统戏曲的欣赏性。绝大多数的戏曲剧目都是通过戏曲舞台服装色彩体系展现出人物地位、性格、生活状态等,让角色形象生动化、立体化,渲染力更强。在充分运用服饰色彩基本艺术原理的基础上,戏曲服饰色彩还灵活借鉴了色彩对心理的影响,通常以间色为色底,充分运用色相带给人们的心理暗示,如戏曲舞台上常用较为沉重压抑的黑色体现庄严,从而让观众产生敬畏感,用较为鲜明的黄色体现富贵权势,凸显皇室的高高在上,这些都是戏曲舞台上有较好心理效应的惯用表现色彩。
针对戏曲服饰色彩的运用特点是如何具体展示,下文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传统国粹,黄梅戏、越剧等传播较广的剧种,锡剧、淮剧等在地方影响较大的剧种这三大类剧种中的典型角色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京剧、昆曲典型角色的服饰色彩分析
京剧作为国粹的重要代表,已拥有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借助一千三百多个传统剧目,塑造了无数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角色。如知名剧目《霸王别姬》描述了楚霸王项羽困于垓下,闻四面楚歌,被迫诀别虞姬的场景。在该剧目中虞姬的服装色彩整体明度比较低,她的披风上采用了蓝绿色和橙红色,使之形成补色对比,效果有力,而里面的服装采用了大量的白色、蓝绿色和一些黄色进行点缀,整体的对比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活泼感显得比较强烈。整体的服装搭配既能够体现出她的身份地位,更能体现出她的人物性格。项羽的服装采用了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对比,黄色整体的明度和纯度都比较高,又给人向前的感觉。整体的对比效果冲击直接,有彩色面积大的时候冲击感会更加强烈,刻画了西楚霸王勇猛无谋的性格,又通过色彩的烘托,揭示了项羽与虞姬悲惨的命运。又如《贵妃醉酒》这个经典剧目,杨玉环受唐明皇的荣宠,二人约至百花亭赴宴,但杨玉环久候明皇不至,后知其早已去了西宫,于是杨玉环羞怒交加,万般愁绪无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盏,大醉后怅然返宫。杨玉环有了失宠的危机感,在醉酒下抒发其惊讶、失落、苦闷的情绪,她的服装采用了红色作为主色,让人感觉热情明快,但利用黄色、蓝绿色和紫色进行点缀,形成色相对比,冲淡了红色的愉悦感,对比效果强烈、醒目,但又不失统一感,放中有收,同样也很好地体现出杨玉环在戏曲中的复杂情感,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美学的历史典范。以经典剧目《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为例,养在深闺的杜丽娘背着父母和塾师,和丫鬟春香到后花园游春,花香鸟语,触景伤情,游倦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在花园中相会。在服饰色彩设计中,服装整体采用了大量的无彩色——白色,也有少许的有彩色点缀。杜丽娘的服装在衣襟和袖口处,采用了邻近色蓝色和紫色搭配的刺绣,由此形成弱对比,两者搭配的效果柔和雅致。柳梦梅的服装上有浅粉色和粉色,表现出较为和谐的整体性,效果统一稳重,利用大量的白色和浅粉色、粉色的搭配也能够体现出柳梦梅文静含蓄的人物性格。整体色彩搭配调和,将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渲染得淋漓尽致。又如昆曲名剧《长生殿·小宴》,其描述的是唐明皇与杨玉环在御花园游赏秋色,浅斟低酌的场景。杨玉环用李白所作《清平调》为之歌舞,明皇大悦,劝饮至醉。在戏曲表演中配角的服装采用了大量的红色,让人感觉热情和吉祥,然后服装上用了一点点湖蓝进行点缀,让人感觉深沉、理智。两种颜色形成了色相对比,效果对比强烈。唐明皇的服装则采用了大量的黄色,给人明朗、高贵的感觉,服装上用了一点蓝绿色进行点缀,搭配效果显得有活力。杨玉环的服装采用了黄色和红色,形成类似色,对比效果丰富、活泼、和谐,服装上也用了一些“下五色”进行点缀,显得平安祥和,暗示了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情感的和谐美满,为未来反差巨大的悲剧境遇埋下伏笔。
二、黄梅戏、越剧典型角色的服饰色彩分析
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经典保留剧目以《天仙配》为例,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伉俪,最终被拆散了的民间爱情故事。在舞台上董永身着天蓝色的长衫,利用蓝色系给人沉静的心理暗示,体现出人物的书生性格特点,同时,为了避免色彩的单一,在衣襟处施以粉色和浅棕色的刺绣,通过色彩对比让整件服装显得略有生机。为了表现青春、活泼的人物性格,七仙女的服装采用粉色、紫粉色,蓝色和粉紫色都属于冷色调,两个邻近色相搭配对比力度相当,具有调和感,在舞台上体现出整体统一的效果,又充分表达出男女主角情感的和谐。又如起源于冯梦龙编订的《警世通言》的经典剧目《玉堂春》,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讲述名妓苏三(玉堂春)与吏部尚书之子王景隆结识后历经坎坷波折,终于团圆的故事。在黄梅戏演出中,苏三的服装选用了明度较低的浅蓝色,这是间色的运用,暗示人物的凄凉生平和波折经历,但为了不让人物形象过于压抑,在袖口处和腰部采用了桃红色进行点缀亮化,形成了冷暖色相对比,呈现出强烈、醒目的视觉效果,也隐喻着未来会苦尽甘来,终得幸福。男主角王景隆的服装也用了明度低的浅蓝色,但袖口处和衣襟处用了绿色的竹叶进行点缀,运用邻近色相对比,使得人物形象视觉效果文静柔和,两件服装的同类色色彩对比起来,场景人物视觉效果显得和諧而不单调,很好地实现了服饰色彩的协调感,也对塑造角色内心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第二国剧之称的越剧,发源于绍兴嵊州,先后在杭州和上海发展壮大,流行于全国,传播于世界。越剧的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越剧版梁祝的主要角色服饰采用了大量的白色和浅紫色,白色上有少许的淡绿色形成了无彩色与有彩色的对比,对比效果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过大时,偏于优雅庄重。浅紫色上间以少许深紫色搭配,形成同类色相对比,效果雅致含蓄。白色和浅紫色相搭配整体效果显得优雅清新,既隐喻着二人情感的纯洁高贵,也体现出他们的交往从无到有、从浅到深的发展轨迹,整体色调的纯净又和剧情发展带来的冲突产生反差,为悲剧的结果做出铺垫。而越剧四大经典剧目之一的《西厢记》,叙述了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在舞台表演中,张生的服装色彩是蓝绿色,由内搭明度较低的淡黄色进行衬托,衣襟处利用了深绿色和桃粉色进行点缀,活泼丰富而不失清雅。崔莺莺的服装用了黄橙色和深橙色,邻近色对比效果柔和、和谐,衣襟处用了红色和绿色进行点缀,整体效果青春活泼。张君瑞和崔莺莺的服饰色彩协调统一,体现出二人的两情相悦,情投意合。而崔母的服装比崔莺莺的色彩加深、采用了深橙色,显得更加深沉、老练,也符合崔母角色的性格和年龄。
三、锡剧、淮剧典型角色的服饰色彩分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锡剧代表剧目《珍珠塔》讲述的是相国之孙方卿家道中落,得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终中状元,再与翠娥结亲的故事。在锡剧舞台上,陈翠娥的服装整体形成了同类色相对比,显示出其性格的文静,方卿的服装整体形成了有彩色和无彩色的对比,大方而活泼。这两个人物服装在一起时形成冷暖色的对比,也是互补色的对比,效果很好,有利于人物角色刻画,也增加了舞台表演艺术的感染力。取材于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长篇弹词《再生缘》的经典锡剧作品《孟丽君》,在多个剧种中都有呈现。在锡剧表演中孟丽君的服装采用了青色,让人感觉平静、柔和、安逸,再利用黄色和橙色进行点缀,让整件衣服显得丰富、雅致又不失协调。而在官居宰相后束玉带、披锦袍、蹬朝靴的装束明亮鲜艳,刻画了孟丽君性格中温婉妩媚和阳刚大气并举,也显示出她身份和地位的变化,成功塑造了惊才绝艳、智慧超群的元代才女孟丽君的艺术形象。
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的淮剧,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当下也有较为广泛的观众群体。淮剧《白蛇传》是中国戏曲名剧,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都有《白蛇传》的剧目。淮剧《白蛇传》的服饰色彩极富特色,白蛇的服装采用了大量白色,衣襟处利用纯度高的蓝色和紫色进行色彩对比,视觉效果大方成熟,青蛇的服装用了蓝绿色,袖口处用深蓝色和白色进行点缀,视觉效果明亮跳跃。白蛇青蛇的衣服色彩效果搭配和谐,也通过对比较好地塑造了角色的内在性格。同样在同名淮剧作品《孟丽君·游上林》一场中的孟丽君,与同名锡剧作品中的角色服饰色彩有较大的差别,角色的服装色彩采用了浅蓝色和浅粉色相搭配。浅蓝色和浅粉色在色相中属于冷色系,都是明度低的色彩,成熟老练又不失活泼之感,色彩搭配形成了弱对比,既刻画了孟丽君外在气质高贵、态度从容、举止优雅的特征,又表现出她不卑不亢、沉静内敛的人物性格。
综上所述,从各主要剧种经典剧目的服饰色彩搭配中可以看出,服饰色彩的运用对于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的确起到重要的渲染与烘托作用。同时,不同的剧种在戏曲舞台服装色彩上都具有自身的“个性”,即使是同一剧目或同一角色在不同的剧种表演中在服饰色彩的运用上也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地域文化对色彩审美的影响所导致。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戏曲服装色彩体系中“上五色”运用非常广泛,而“下五色”多用于配色,整体应用范围较窄,如何拓宽其色系的运用,在新编戏曲中是否具有可加工运用的可能性,是值得深入研讨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荣.中国戏曲服装的色彩内涵分析[J].戏剧之家,2019(28):18-19.
[2]江霞.色彩、灯光与舞台化妆艺术的关系[J].艺海,2017(8):34-44.
[3]迟雪峰.传神:戏曲服装色彩的精髓[J].戏曲艺术,2015(3):125-126.
[4]韩雪飞.京剧服装中色彩和图案的艺术特征[J].大舞台,2015(3):51-52.
[5]曹梦.试论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审美和运用[J].四川戏剧,2020(1):62-64.
作者简介:
王铮,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与舞台美术设计。
羅昭,江苏开放大学艺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2018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