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灵娜
摘 要: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现状进行分析, 指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这对于整体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 进而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有着显著的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術课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7-00-02
近年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开始由原来的边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学前教育里,美术课是学前儿童重要的艺术课, 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美术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不可缺少的专业技能之一, 也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艺术素养。然而,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普遍存在学前教育理论强,但美术技能水平不高、美术创作能力薄弱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一直在探究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据我多年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教学中观察,我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偏向于美术教育专业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重在强调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素描和色彩的教学内容设置的过于美术专业化,教学内容上偏重于素描、色彩、速写等这些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和学习,这对于毫无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 他们每周只有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是没法达到预想的学习效果,完成以上的学习任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美术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短期学习是很难很难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学生也会因此有挫败感。[1]
(二)美术课程课时少,教学效果受限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要求学生要具备的知识面很广,除了要掌握各种教育理论和卫生知识以及科学知识等等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各种弹唱画跳说等各种技能,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美术课程的课时自然就被缩小,从而导致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普遍存在周课时少、总课时不足、课程内容单一等问题。美术课在幼儿教育中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的,因此美术素养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这块显然重视程度不够。从调查数据分析上来看,我国学前教育类专业在校学生平均每周开设美术类课程为2到3课时,美术类课程总学时大部分为32课时,课时安排显然与当前学前教育对教师美术技能的要求是不对等的。
(三)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不高
作为未来的一名幼儿园教师,具备必要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名幼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将来就无法引导孩子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然而现在幼儿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普遍薄弱,不懂得如何从作品内容、构图形式、主题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画面的表现形式等因素去剖析,鉴赏一个作品不能从整体性去观察,喜欢盯着某个局部点去评析,缺乏对作品分析的整体性。[2]
(四)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教师通常示范学生临摹,或是打开一幅作品让学生直接临摹同一个范本,学生作业交上来直接打个分数,没有讲评作业优缺点,学生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作用存在什么问题,只看到一个分数,作业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学生没法从中体验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激情和积极性。
(五)手工教学占比过大,忽略绘画基础的重要性
大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认知有个普遍的误区,都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领域里主要把手工课学好,所以都缩短了绘画课的课时,把很多课时留给了手工课。但我发现手工课就算上得再多,学生作品的品质也不见得提高,归根到底就是绘画基础没有打好,大家都忽略了绘画课是手工课必要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绘画基础,手工水平是难于提高的。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建议
为了确保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水平和幼儿园美术实际应用的能力,符合新时代对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的美术水平要求,为此我们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依据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 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课程的培养方案到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一系列进行改革和实践,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调整绘画和手工两大门类课程的课时比例
以往绘画课的课时总是安排的比手工课少,大家普遍认为幼儿教师主要是以掌握手工技能为主,绘画稍微接触了解一点就足够了,不需要太多绘画知识,但从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总结,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绘画课的重要性。绘画是手工必备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绘画基础,做不出好的手工作品,因为手工制作通常会应用到绘画造型基础、色彩搭配知识、构图形式知识、各种色彩技法等等。因此建议把绘画课和手工课的课时比例调整为3∶2的比例,通过绘画课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技法和色彩搭配的能力,培养必要的审美能力,只要把这些绘画基础打好了,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手工知识。
(二)课程内容设置应侧重基础,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1.绘画课程内容的设置
现在普遍有个现象,就是绘画课程主要是以简笔画内容为主,其他的绘画技能课为辅,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让学生接触一点点,这种现象造成学生对许多色彩技能很陌生,画面构图能力非常弱,没法掌控幅度大的画面构图,学生画出来的画面几乎都是平涂效果,对于明暗效果的技法一窍不通。我认为绘画课程内容中,简笔画不应该占据大部分的绘画课时,简笔画完全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安排学生在课后自己练习,老师安排检查即可。虽然简笔画对于一个幼师来说很重要,但它技法很简单,通过自学也是可以掌握的,就没必要占用太多的绘画课程的课时,应该把更多的绘画课时留给学生打好素描基础和色彩基础为主,因为素描和色彩是自学难于掌握的,最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素描基础课的内容必须结合儿童画的特点,有别于美术专业的素描课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素描应该以卡通结构素描和卡通明暗素描为主,这样对于没有美术底子的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素描的基本技能是非常有利的,同时也会很有效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色彩基础课的内容以水粉画技法为主,主要学习调色技法、常用色彩技法和特殊技法,学习画面立体的表现方法。有了水粉基础后,再进一步学习油画棒、丙烯画、马克笔、国画。
2.手工课程内容的设置
现在我们在设置的手工课程内容有些繁杂凌乱,虽然内容看起来丰富,但不注重基础训练,只追求花样繁多,造成学生手工基础不扎实,创作能力欠缺,作业只能依赖临摹网络一些手工作品。因此手工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系统化,注重手工基础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学习手工应该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两大模块开始,这两个模块是手工课的基础,通过这两大块知识点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折、切、揉、剪等技法把原本平面的形态变成立体的形态,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由平面转换成立体的方法和思维,今后他们遇到各种类型的手工都能自如地应对。当学生有了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基础后,再一步学习布偶、剪纸、折纸、废物利用、教玩具制作等内容。这样一整個系列学习下来就很有条理性,即能打好扎实的基础,也能培养创作能力。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
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常提供一个范画,告诉学生怎么做,然后学生临摹,最后交作业打个分就完事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死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学生会觉得做的作业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学生也没有从中获得作业创意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统一规定临摹某一幅作品,在给予学生新技法指导的同时,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新学习的技法创作出新颖的作品。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为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己探究与创新,最后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析,和学生交流作业的优缺点,向学生抛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鉴赏作品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总之,美术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改进。我们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始终会围绕几个思路来开展,即:突出基础性, 降低学习难度;突出多样性, 增加学习趣味;突出自主性, 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专业特色, 增强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通过一年内的改革实践,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好转,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但还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今后会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专研探究!
参考文献:
[1]杨晓岚.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4):148-149.
[2]全艳文.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的课程改革探究[J].美与时代(中),2019(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