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滋 王心怡 刘雅欢
摘 要:城市在发展,许多最具文化特征的商业街和市井民俗文化区域、民俗建筑因地区发展改建或拆除,为了保存原有的文化记忆,博物馆是对民俗文化进行展示传承的最优窗口。
关键词: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传承;新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C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2
科技进步造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正发生巨大改变,社会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素质的提高导致文化需求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学校以及书本上的知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中华儿女,更渴望了解更多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传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又称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泛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承几千年,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生产生活并形成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故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与人们生产相关的民俗文化有:民俗制作文化、民俗工艺文化、民俗装饰文化等等,与生活相关的民俗文化有: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等。民俗文化是民族文明和精神的反映,展示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道德品质与思想,表达了华夏子孙对美好理想、智慧与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更体现中华各民族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民魂是什么?民俗文化无疑是其核心之一。[1]
一、民俗博物馆重要性与现状
如何把流动发展的民俗文化展现和传承下去成了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组织,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等功能,大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是以教育推广文化为重要目标,服务于民众,通过展览传达、文创产品开发、文化演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文化精神融入当代生活。而民俗博物馆为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提升了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加强了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俗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其保护和整治不应停留在单一静态的物质层面上,应该综合考虑其历史多样性,文脉的传承,区域未来发展和居民利益等因素,用全面动态的方式保护传承历史和文化。加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传统,打造一个集典藏、研究、展示、教育与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博物馆,推动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2]
民俗文化与本地区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和文化息息相关,民俗博物馆与当地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只有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才能使当地民俗博物馆有别于其他民俗博物馆,呈现本民族本地区最具特色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物化的外在体现,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与生产生活相关工具和地理环境等。城市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许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尤其在一些相对封闭、落后,文化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消亡的危机,那么如何将相对完好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就显得弥足珍贵。目前民俗博物馆多样化的体验方式正在成为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和展示的探索从未停步,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据业分析,中国博物馆商业化市场潜在的需求6万多亿元,存在巨大的市场。然而目前博物馆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博物馆服务单一,无法在市场经济下存活;二是,展示陈列手法传统,存在信息缺失问题;三是,互动性不够,观众体验性不强;四是,文创产品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博物馆市场面临:消费结构转变;文化、文创产品走进生活;市场体系逐渐完善。
二、民俗博物馆发展方式
民俗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继续以消费者为导向,用户精准定位,使宣传贴近受众心理。重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传播形式,从线上互动延续到线下活动,打造以新媒体为沟通渠道的良性互动体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持久关系,重视长期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功能管理性上,打破传统博物馆经营方式,引入市场经营模式与现代科技结合,将民俗博物馆带入了一个市场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采用市场化与先进技术手段来进行内部资源的整理,构建一个管理内部信息网,将民俗博物馆从内部的管理到信息传播都以信息化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民俗博物馆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经营模式,需根据市场以产业经营手段为主,同步研发销售文化创意产品、出租场地、观影服务等。博物馆内设文创商店,民俗手工艺体验馆,多媒体戏台,咖啡厅等,这些运营模式不仅服务于博物馆的游客,而且能够吸以民俗文化作为载体,将文化多元的形式融入博物館之中,传承民俗文化氛围。[3]
(二)展示手法上,展示手法要注重创意与创新,避免同质化现象的产生,要符合博物馆调性,具有代表性。因地制宜,运用新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场景还原等将静态与动态展陈手法结合,呈现民俗博物馆的虚与实使陈列更加生动。打破展览场地的局限性,创新线上观展模式,多平台观展与宣传。随着时代发展,未来线上观展于营销是主要渠道之一。如何整合资源利用新型媒体与技术,做好电子页面的平面排版给观展人一个良好体验,促进消费,这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只有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从大众角度真正思考大众真正想要什么,通过分析大数据等,精准传达和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4]
(三)从观众体验性上,以人为本,博物馆的存在是以服务观众为根本,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要坚持观众为中心,重视在设计中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拉近观众与展示内容的距离,吸引观众。传统的民俗博物馆是以二维、三维空间展示为主,缺乏与观众的互动,新媒体技术切入后,在展览中增加互动等环节,使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展览的情境中,切身感受民俗文化的内涵。以体验为主民俗博物馆采用灵活的展览模式,多维度展览形式可以提供信息传播体验的多元化,在设计中加入三维建模技术、高清影像采集技术、数字化信息整合等,根据展示内容开发数字信息化体验产品,增强患者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此外,还可以在博物馆开辟非遗传承手工坊等,增加观众体验项目。博物馆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关民俗文化活动,把传统民俗文化带进社区 ,带进学校 ,为大众提供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民俗文化知识。
(四)面向市场,市场在变化,传统的线下体验已无法满足观众,加强线上博物馆以及相关产品宣传推广,利用各大公共平台,例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进行推广,使得品牌效益最大化,将民俗博物馆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迎合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良好的民俗博物馆除了具有展览内容本身与产品周边服务功能之外,还应配备良好的服务设施,只有这样才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利用网络宣传博物馆相关信息,推广文创产品,实施全方位营销策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5]
中华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博物馆作为地域文化标志和文化窗口,形象地向观众介绍了当地文化。而民俗博物馆作为专题性博物馆,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把各地民俗博物馆建设成非遗保护中心、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有利于文化传承和博物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彬彬.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S1):350-351+319.
[2]汪桂英.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J].中国地名,2020(02):43.
[3]刘雪山.关于民俗博物馆突出地域性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06):223-224.
[4]李晓红.浅谈民俗博物馆的文化展示[J].文物世界,2019(05):71-72.
[5]李广庆.新媒体技术对博物馆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6(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