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榆珈 李科霞
摘要: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三点一线”策略以“思”“拓”“创”为三个着力点,以“读”为主线,在层层推进的教学中让学生入韵入境、入情入心。具体运用有:创设情境,入境生趣,感发诗兴;寓思于读,释义绘境,解读诗眼;以拓促悟,知人论世,感悟诗情;以读激创,内化诗情,涵养诗心。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思拓创读
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古诗词素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三点一线”策略,以“思”“拓”“创”为三个着力点,以“读”为一条主线,符合古诗词教学规律。本文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三点一线”策略的运用。
一、寓“思”于“读”:释义绘境,理解诗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高年级古诗词学习“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大胆、丰富地想象,教学才会有思维和情感的深度。古诗词意涵丰富,情感饱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要想领略古诗词的意蕴,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应注重创设主题情境,以音乐渲染、插图欣赏、故事讲述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带领他们进入诗词情境,为后续教学做准备。进入情境后,教师宜布置朗读任务,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同时思考解读诗中的矛盾点,突破重难点,赏析精妙点——
(1)围绕诗题来思考。有些古诗词的题目中藏着破译诗人情感的密码,因而抓住题目就能提纲挈领。
(2)紧扣诗眼来思考。“诗眼”指诗歌中最能体现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通常牵一字而动全诗。要透彻理解诗眼,可以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表现”三方面展开多维思考,也可以通过想象补白、对比联系、炼字比较、补充创作背景等层面将思维引向深入。
(3)抓住意象来思考。“意象是我们切入诗歌并把握其性能的重要枢纽,离开意象谈诗,很容易丢失诗的精髓。”意象是古詩词言意转化的重要媒介,教师可以在画面想象与拓展延伸中阐释意象的文化内涵。
如,《示儿》一课经过导入环节“走进主题,在遗言中听心声”,通过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人肺腑的遗言中走进爱国主题,感受浓浓的家国情怀后,在“走进古诗,解题释义抓诗眼”环节,创设了四个教学板块。第一板块,揭题导入,解诗题。教师通过提问诗题的意思,让学生了解诗题《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诗后,追问:这位大诗人会嘱托儿子什么呢?学生带着好奇开启《示儿》学习之旅。第二板块,初读古诗,理解“祭”。先自由朗读,后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进行正音与断句指导。教师顺势抛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陆游的遗书?”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理解诗意。诗中的“祭”既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又是本课的生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师生通过字形演变了解“祭”的本义,即手持酒肉供奉神主和祖先,后来演变为一种对已故之人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学生在识字、写字与解字中深入学习生字“祭”,通过“家祭”进一步了解《示儿》是临终绝笔,是诗人陆游在向儿孙们交代自己的身后之事。第三板块,疏通诗意,找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陆游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的疑问,借助注释理解并交流,这是理解的第一层次,即从字面上理解诗意。教师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追问:“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诗人说话有些前后矛盾?”学生在推理“空”与“悲”、“无知”与“告乃翁”的矛盾中,逐渐领会到了陆游渴盼国家统一的遗愿,感受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初步了解诗人的情感,这是理解的第二层次。
再读古诗,明诗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思考:“陆游为什么会如此期盼国家统一呢?”教师抓住“不见九州同”,适时与学生交流北宋覆灭、南宋建立的时代背景,并适时点拨:“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整首诗浓缩为诗中的一个字,就是——”,由此引出诗眼“悲”。这是理解的第三层次,即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
需要指出的是,“思”仅仅是立足于这一首诗的思考,要想真正读懂这首诗想要传达的情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还需要深入拓展,进行立体化的解读。
二、“拓”中“读”悟:知人论世,感悟诗情
有效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对比赏析、同类联系、“以诗解诗”等方法,丰富诗词内涵,升华诗词情感,拓宽文化视野,从而提升古诗词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可运用以下五种常见的拓展方式:
一是拓展同一情感。“诗言志,歌咏言。”拓展同一种情感的诗词,可以在情感共鸣中将个体的生命与文化相融合。
二是拓展同一作者。如果要深入了解某位作者的理想志向、语言风格等,可以拓展他的相关作品。
三是拓展同一写法。如学习《石灰吟》《竹石》时,拓展学习《墨梅》《菊花》等,让学生对托物言志写法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是拓展同一意象。抓住古诗词中常见的“明月”“杨柳”“梅”“兰”“竹”“菊”等意象,探究其深层的文化象征含义,有助于实现言意转化,深度理解古诗词。
五是拓展同一题材。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特定的理解模式,对某一主题下的人文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拓展送别诗、边塞诗、童趣诗等。
例如,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示儿》教学的重难点。如果学生不了解南宋的时代背景和陆游平生的志向,就很难真正入情入境。而同一课的《题临安邸》则描绘了同时期诗人林升在南宋都城临安的所见、所闻与所感,通过对遗民翘首期盼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强烈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陆游的悲愤之情。《示儿》与《题临安邸》的有机整合,既有助于学生在文学作品中了解社会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又能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时代背景和个人命运的高度走近陆游。达成此目标,可以拓展“走进时代”和“走近诗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走进时代,对比泛读悟诗情。本环节又可分三步推进。
一是倾听“遗民”心声。补充学习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和范成大在《州桥》中的“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了解沦陷区百姓的悲苦与渴盼。
二是远望“王师”苟安。拓展学习林升的《题临安邸》一诗,借助注释与讲解,展现歌舞升平、纵情声色的另一幅场景。在背景资料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眼“醉”的双重含义:不仅指沉醉,陶醉,更表示沉迷于酒色,醉生梦死,不思复国,从而体会诗人林升以及像林升一样的爱国志士的悲愤之情。
三是读出“陆游”心声。学生在“以诗解诗”、对比赏析中感受到陆游在乱世中悲盼交织的复杂情绪,此时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将体悟到的“悲”与“盼”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感受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
第二环节:走近诗人,延伸阅读知情怀。
结合陆游的人生轨迹,从20岁立志、48岁从军、52岁被罢官到68岁病中仍思国,拓展其爱国诗句。在配乐引读中感悟早已融入他生命的爱国情怀。
在20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读)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48岁的时候,陆游从军边关,在满天飞雪和凛冽的寒气中,他这样高唱——(生读)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
在52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备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生读)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在68岁的时候,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生读)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眼“悲”:不仅仅是他为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国家统一感到悲伤,还有为遗民生活在金国蹂躏之中感到悲痛,为南宋统治者莺歌燕舞、不思复国感到悲愤,为自己一生壮志未酬,未能建功立业,未能报国感到悲凉……学生逐步把“悲”读厚。读懂了“悲”,也便读懂了陆游这个人,真正读懂了《示儿》这首诗。
接着,教学“回到古诗,读出一生爱国情”环节,创设情境引读:“1210年的寒冬,这位85岁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是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千古绝唱——”学生想象着陆游临终的场景画面,在悲怆的乐曲声中读出诗中流淌着的不渝爱国情,不变复国志。
三、以“读”激“创”:内化诗情,涵养诗心
有的放矢的创作活动,不仅能深化和内化诗情,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热情,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中亲近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编课本剧,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丰富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将古诗词融入生动的故事中,融入人物的情感中,从而以编促悟,以编促评;可以引导学生创写诗词句,主要选择指向诗情感悟、了解写法的重点诗句,运用联系生活、联系课内、展开想象、引用诗句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创意仿写、补写、改写或续写,尝试与诗人对话,提升语言表现力,深化诗词理解。学生在编一编、改一改、写一写、演一演中,以评促学,实现古诗词的个性化、趣味性与体验性学习。
在《示儿》的教学中,有了“思”“拓”环节的层层推进,教师设计了“对话诗人,创写诗句抒感受”环节,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首先,课件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评价:
《示儿》是临终之作,不说别的,只说“北定中原”,这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贴心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因为这正是他最贴心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教儿子“无忘”,正可见他自己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忱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因此,在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真正的爱国诗人。
学生阅读后,教师再以自己创写的诗句“一句嘱托留千古,一片丹心照汗青”概括,并布置创写任务:900年后的你們,想对爱国诗人陆游说些什么?请像老师一样创写诗句,抒发你此刻的感受。学生创作出“临终仍念定中原,忧国忧民照千秋”“不忘初心盼统一,永不褪色爱国情”“死无所畏信念坚,爱国热忱泣鬼神”“无需再牵肠,九州已安昌”“君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生为报国而来,临终绝唱响千年”等佳句。
《示儿》一课教学,在“思”的相关环节,学生在初读中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在再读中理解诗意、感受矛盾。在“拓”的相关环节,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志向,学生感悟到人物深切的爱国之情,从而多层面深度解读诗眼“悲”,此时的读实现了入情入境,同时激发了之后的“创”。“文以引声,声亦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庶渐渐可入佳境。”三分诗,七分读。总之,教师要将“初读扬韵—再读释意—品读绘境—解读诗眼—赏读炼字—悟读融情—吟诵入心”的朗读主线贯穿古诗词教学。在朗读方式上,可以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与齐读等;要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以读促悟,贯穿全程。以“读”串起“思”“拓”“创”,以“思”“拓”“创”推进“读”,达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要求。
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三点一线”策略是有机整合、循序渐进、指向深度学习的过程。“思”是立足文本学诗词,挖掘诗词的深度;“拓”是站在别处学诗词,延展诗词的广度;“创”是以“我”之眼学诗词,触及诗词的温度;“读”是一以贯之学诗词,抵达诗词的高度。基于“三点一线”教学策略的古诗词教学融有效、有趣、有法于一体,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不断精彩生成与拔节生长,汲取古诗词的文化精华。
参考文献:
[1] 陈伯海.意象艺术与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