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落实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史学品格的过程:即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求真”就是让学生理解历史学习要就事论事,得出的任何观点都要基于历史材料,这主要通过“史料实证”落实——即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
史料实证素养包括四个层次:区分史料类型,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认识史料价值,利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能力;整理辨析史料,利用不同史料形成互证的能力;辨识史料作者的意图,恰当地运用材料建构历史解释的能力。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论从史出,学生得出的概念,对历史的阐释、评价都应该是从史料中总结出来的;二是孤证不立,坚持多种类型史料互证;三是摆事实、讲道理,要做到史论结合,用史实论证观点,要从辨析史料的价值,找到有说服力、有价值的史料开始;四是提高综合辨析、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应尽量搜集各类史料,辨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取向和时代背景等;五是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以辛亥革命为例,武昌起义初起时各阶层民众对革命的反应不同,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史料辨析类的思考题,就“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众选择逃避还是支持革命”這样的论点进行辨析。辨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不同阶层民众的立场、史料的来源、类型及价值及民众心理等方面得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史料类型若为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录,其史料价值就相对较高,并且能够与后人的记述或者当时的新闻报道形成互补互证。此外,从民众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者与清军进行了混战,必然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无辜平民的伤亡以及抢劫事件的发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惊慌后选择逃亡,应该是武昌平民的第一反应。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武昌起义后民众的态度是惊慌、逃避”的观点可能更符合史实。这样的辨析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辨别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史料,以史料信息为依托进行合理的逻辑论证,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培养了史料实证素养。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并进行史料辨析,提升其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以及观点的恰当表达,是提升史料实证意识和素养的关键。同时,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的辨别以及如何辨析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教师要在总结环节通过归纳提升解决。此外,还可在教学环节中增加针对史料辨析的学生讨论,教与学活动相辅相成,提升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编辑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