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元琴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的内涵、提高学生领略事物的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的重要过程,可以说,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强弱离不开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重视朗读教学、倡导自主阅读、开拓教学资源等措施,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人生,以达到对多元文化的汲取和利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 兴趣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多读书,喜读书,看好书。通过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智慧,能够感知丰富的感性语言材料,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学校地处偏僻农村,受办学条件、家庭、社会的限制,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减少,导致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强,作文前言不搭后语。加上学校图书室的书很少,极大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者认为:要加强中学语文阅读,必须把学校与社会和家庭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与课堂结合起来,开展班级阅读课,让学生热爱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知识。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的最佳知识渗透点,让学生喜欢阅读课。教师采用悬念式创设情境,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从文本中挖掘深刻的蕴含和广博的外延,学生还可以通过自编自演、形式多样的朗读比赛和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呈现文本,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创设栩栩如生的情境,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些同学通过教师开出的书单,自己购买一些读书,饶有兴趣地阅读起来。当然,笔者认为,在阅读课中教师要适当点拨,不能让学生偏离教学目标和课标,不能让学生读不利于身健康的书籍,通过阅读让中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和审美素养。例如在阅读《秋天的思念》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母亲关心孩子的情景,以衬托出母子悲惨的命运,同学们都流下同情的眼泪。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创造身临其境、栩栩如生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快乐地阅读,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文本特征,创设恰到好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视朗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朗读是阅读的最佳形式,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直接的方法,根据朗读的平仄以及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价值观。朗读既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全身心阅读的方法与过程:
1.让学生自己阅读,从阅读中汲取知识的养料。充分利用图书室,开辟专题阅读课。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认真听取學生的阅读心得体会,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2.让学生自己提问与质疑。提问和质疑是阅读的升华,只有对文本有独到的见解,才能大胆地质疑,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辩断真善美,揭露假丑恶。也是学生能够深入文本,然后脱离文本,让学生在思维与质疑中对文本产生新的认识。
3.大声朗读。早晨让学生大声朗读,朗读时注意抑扬顿挫和平仄押韵,让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文阅读的蕴意,让学生能够体会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朗读要从中学生抓起,从《三字经》到《弟子规》,再到《诗经》的朗读。充分利用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笔者在上阅读课《再别康桥》时,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眷恋和思念。
三、倡导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思考人生,能够养成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从合作中获取知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文本,启发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然后把专题资料和文本加以整合,进行专题性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积累了大量语言素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了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能够与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让学生喜欢阅读,自觉阅读中外名著。利用生活化教学,从课内到课外,倡导学生能够把琐碎的事情串联起来,用心去观察大自然,并用审美的笔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例如课本上要求开展关于“中秋节”的阅读课,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嫦娥、吴刚、桂树等具有中秋节意象的民间故事,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博大胸怀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总之,根据农村中学教学的现状:许多教师没有晋升的机遇、乡村教学设施比较差,没有多媒体设备,没有图书馆学生的课外书很少,班级学生捐的书非常陈旧。因此,要改变学生的阅读现状,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语文课变得五彩斑斓,让我们的阅读理念引领全社会。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