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之“学”及其现代价值

2020-10-09 10:36李汀滢
新一代 2020年22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学习论语

李汀滢

摘 要:“学”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核心思想“仁”在教育学习中的表现形式。“学”在方法与态度上均有不同的体现,学习方法主要有勤问、善思、善习、实践等,学习态度则包括学无止境、不耻下问、主动学习、踏实上进、苦中作乐等。“学”以提升人的品格修养为最终追求,对现代的教育、学习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 ;孔子;学习;教学;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是扎根于广袤中国大地的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生息演变,逐渐熔铸于全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与典型。仲尼开儒家文化之源,他的思想与认识,也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得以表达。而《论语》作为一部仲尼弟子记载老师日常言行的书,将孔子许多难以具体进行阐述的思想,通过平易浅近的日常口语传达出来,使那些幽深隐秘的哲思容易被世人理解,并予以传承。

据学者统计,“学”在《论语》一书中一共出现了64次,  出现频率非常之高,且多数情况作为动词出现,这足以说明“学”是为孔子所强调并关注的。笔者将着眼于《论语》中孔子之“学”,体察其既存的现代价值。

一、仲尼之“学”

关于“学”,孔子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上下求索,他曾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孔子也信心十足地称赞自己对于学习的热忱:“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在孔子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历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可见,孔子于十五岁时便开始致力于学,其后便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纵观孔子的一生,几乎全于颠沛流离中度过,但是孔子却在困苦中学习并整理了许多古代文献资料,设立私塾,授业于三千弟子,并产生了“孔门七十二贤”,由此可见孔子作为一名儒者具有的坚毅品质。

孔子如此追求学问与知识,也与他对自己的认知有关。孔子将人分为了“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而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只是因为喜欢古代的知识与学问,这才勤奋地学习,努力求索。同时,这也道出了孔子对于学习源动力——兴趣的重视。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因此,学习便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习成效事半功倍。关于《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大致有可归纳为以下四种:勤问、善思、善习、实践。

首先是问问题,这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到太庙中每件事情都要发问,因此有人耻笑孔子不“知礼”,但孔子却不以为意,回应道:“是礼也。”这件事,体现了孔子谨慎谦恭的态度与对周公的崇高敬意,除此之外,还表现了孔子好问的显著特点。只有当对既有事物有所思考,只是不够确信,才会发问以求确证,得到答复时的收获也会比同等状况下没有产生疑问时更丰富。

其次是思考与学习之间的互动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如果只是学习而不思考便会迷惘,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学习便会缺乏信心。不动脑筋机械地学习时,收获其实非常少,因为并不善于总结,难以发现知识的精华与学习的精髓;而若是仅仅依据自己现有知识水平去思考,而不汲取更多知识内容,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无法得到延伸,自然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故要兼具二者,方能提升学养,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时常回顾、温习知识也必不可少。“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道理,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夫子在此也强调了温习的乐感,意在说明对于知识的巩固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孔子每日都要“三省”,最后一“省”便是“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里的“习”其实具有两个向度的含义:一是复习、回顾,主要还是理论层面,二是演习、操练,这就转入了实践的层面,体现由书面知识到实际运用的延续。做到了“习”,便能“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论语·子张》),这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好学。

关于实践的重要性,孔子还有更为明确的论述。孔子以亲身经历为例,强调学习这一行动的必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孝经》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开宗明义,孔子却以“毁伤”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思索,最终却没有任何收获,由此的出結论:与其废寝忘食地思索,还不如立即就去学习。同时孔子也认为,即使知识丰富,如若不能实际运用,实际上也是毫无意义的,“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提倡的是活学活用,倾向于知识的实用性价值。而扩展到言与行的维度,孔子也更看重“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一个人的“言”不能与“行”相匹配而有所夸大,是为君子所不齿。

在对于学习的态度上,孔子也多有所阐发。

由于个人存在局限性,而学习却没有止境,从而要有“学而不厌”(《论语·述而》)的求学态度,一直努力汲取知识而从不感到满足。其次,学习还要求人们拥有抛下尊卑等级的好学精神,应“不耻下问”(《论语·里仁》),韩愈便继承了该观点,在《师说》中写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因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还应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我们应主动地进行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经常作为主动学习的范例进行并举。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秉持踏实坦诚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大方承认自己的知识漏洞,这是学习的良好品质。学习必然是一个艰苦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程,所以要“敏而好学”(《论语·里仁》),找准自己的兴趣点来进行深入地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庸也》)孔子感叹时间的流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因此要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和时间赛跑,在全身心投入了学习后,便渐入佳境,甚至在心理层面超越了时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二、“学”与“教”的共同精神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学”与“教”通常相提并论,比如“教学”一词,在释意时可理解为“教育”与“学习”,“教育”又包含着“教”与“育”两重含义,前者强调知识的增长,后者则指品格修养的提升,而“学习”可拆分为“学”与“习”二字,“学”是对新知识的吸纳与接受,“习”则体现温习与演练的意义。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相长”,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现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互动关系。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庸也》)可见,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内外双修,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的重教思想在本质上仍然是为了服务其仁学思想的。”  因此,注重培育人的品格,使人成其为人,是“学”与“教”的共同精神。

从学习的内容上看,“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学“礼”的最终目的是“立”,而广泛学习、坚定志向、积极发问、努力思考等学习品质,又从中体现出了“仁”。“仁”是“爱人”,达到“仁”的标准是“忠”与“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这里,孔子很清晰地阐述了他对“学”的理解,前四项学习内容,都不涉及具体的知识性内容,而是集中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从选择妻子、侍奉父母与君王、对待朋友的态度来考量一个人是否已“学”。

从教授的层面来看,虽然孔子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但他始终坚持德育优先的教学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又“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知识是健全人格的辅助,拥有了良好的品格,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这句话是颜回评价老师对自己的影响时所说,孔子“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地教授弟子,通过传授知识的方式以提升他们的品行修养,是为孔子的教育原则。“重视经典的人文教养,以君子的榜样为学习的模范,以德行优于知识,以圣人人格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成人或成全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和自我主动性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着眼把人变成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

三、“学”之现代价值

孔子之“学”历久弥新,在无数历史实践中,这种思想的价值得以确证,并为后代所继承。现代教育中的许多实践,均可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体现。例如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例如小班授课与教学,让教师得以有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全面性”、“内核的目的性”、“方法的开放性”  是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密切结合之处。

然而,现代社会中的学风、教风日益浮躁,表现为学习的目的过强、对知识的过分看重,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人格教養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因此,我们有需要且有必要回顾先贤之“学”,从中汲取营养,作用于时下。在学习时,要勤问、善思、及时温习演练,并将所得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忱,以兴趣和成就感的获得为导向,不断求索,利用有限的时间刻苦地学习。老师在授课时,也可参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老师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学相长,兢兢业业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桃李满天下”是对教师辛勤付出的回馈。“学”与“教”的双方,均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 杨伯俊.论语译注[M].第3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

[2] 李建中.中国文化概论[M].第2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3]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4]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1).

[5] 李长之.李长之文集第五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6] 刘颖.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学习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