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模型下对提升网约车女性乘客安全意识的研究

2020-10-09 10:08侯峥宫文鹤
科技风 2020年26期
关键词:安全意识

侯峥 宫文鹤

摘 要:随着网约车的普及和日常化,网约车犯罪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女性乘客为网约车犯罪的主要受害者,其安全备受关注。政府立法监管制度陆续出台,网约车应用平台加强对司机审查和保护乘客的机制也不断完善。解决网约车乘客安全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外部的管理制约固然有效,但作为主体的女性乘客,也需要提升自我安全意识,掌握一定自救技巧。本文依据KAP模型(知信行理论模型)的三个层面,即知识、信念和行为,针对提升网约车女性乘客的安全意识提出方法建议和相关问题,用于自测和培养相关安全技能。

关键词:网约车乘客安全;KAP模型;安全意识

在网约车越来越普遍的当下,乘坐网约车的安全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提升乘客的安全意识是减少网约车不安全事件带来危害的重要一环。KAP模型又称知信行理论模式,是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的最常用的模式,以心理学为基础,由刺激理论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由英国人柯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近几年,知信行模式在医疗护理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关于疾病防范的信息传播属于健康传播的范畴,健康传播实践大多遵循“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P或KABP),即:受众通过获取知识和信息形成健康信念和态度,从而改变其健康行为[1]。

在其他领域包括教育、管理、健康等方面,显示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2]。该理论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knowledge)、产生信念(attitude)和形成行为(practice)三个连续过程。“知”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行”是行动。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在KAP理论模型中行为改变的关键两步是确认信念和改变态度。只有当人们获得了有关知识,并对只是进行积极的思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逐步形成信念;知识只有上升为信念,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行为[2]。

KAP模型也适用于对网约车乘客安全意识的调查。安全意识,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生产必须安全的观念,也就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各种各样有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条件的一种戒备和警觉的心理状态,体现为安全性格。安全认知可转化为乘客对乘坐网约车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比如网约车软件中(以滴滴出行为例)一些安全设置;安全态度可转化为乘客面前对网约车的态度和乘坐时的心态;安全行为可转化为乘客面对危险或者危险隐患时的作为。在将KAP模型由其主要应用的健康护理转化为对网约车乘客安全意识的考量中,三要素(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的关系并没有改变。即对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知悉可以促进态度的转变,进而改变行动。

1 安全认知与安全意识

关于安全认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乘客对网约车平台安全设置的熟知程度。譬如设置紧急联系人。紧急联系人最多可添加5位,设置完成后会将行程分享给对方。若发生危险,紧急联系人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事故发生地点。可各大打车软件并没有将这项功能普及到每个用户,许多乘客不会设置甚至不知道此项功能,由此看出很多乘客并没有对网约车安全给予高度重视。此外,还要多掌握一些向外界求助的其他方法,比如短信报警(编辑短信发送至12110),微信视频报警等。

第二,对网约车司机审查机制的了解程度。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提高网约车司机的整体素质,例如:司机三证校验、司机人脸识别等。在当今社会中,网约车司机身份复杂,整体素质良莠不齐,更有些司机有犯罪前科。要乘坐运营正规、监管制度完善的交通工具,选择星级评价高的司机。

第三,对发生危险情况时应变技能了解程度。遇到司机擅自改变行车路径、绕远路或突然将车开到偏僻的道路上,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制止。乘客可以要求司机立刻停车,否则马上报警或向路人求助,要做到态度坚决强硬,果断遏制危险的苗头。当处于和司机一对一对峙的危险局面时,要尽量沉着冷静。沟通的过程中使用平和的语气,避免激怒对方。这时防身技巧和物品必不可少,比如高跟鞋、防狼喷雾或电击枪。若场面稍缓和,可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法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发送求救信号。譬如和司机商量支付对方更多的小费等,这时可以悄悄向紧急联系人发出求救信息。

有如下问题可以检测安全认知程度:①您是否知道设置紧急联系人;②您是否知道一键报警和一键向平台求助;③您是否知道如何实时分享网约车行程位置;④您是否了解国务院出台的网约车安全相关政策;⑤您是否了解网约车司机三证校验和人脸识别;⑥您是否知道短信报警的号码为12110;⑦您是否掌握一定的防身技巧;⑧您知道如何与网约车不法分子周旋吗;等等。

2 安全态度与安全意识

态度是对某些事物或者对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3]。乘客的安全态度分为认知态度、情感态度和行为态度三个维度。认知(knowledge)态度是指乘客如何安全乘坐网约车的一种态度。根据将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理论可以从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三个方面衡量认知情况。言语信息方面调查乘客对于乘坐网约车的一些基本常识是否知晓;对于智慧技能方面的调查研究,主要设置一些能否识别危险并及时采取措施的个人能力问题。认知策略方面,主要调查乘客对于自身乘坐网约车的一个安全认知,并根据自身认知所采取的保护自身安全措施。情感(Affective)态度是指乘客对网约车安全出行的情緒或情感性体验,是安全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在乘客乘坐网约车安全出行这一主题下,主要体现为:被调查者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可、乘客对能否乘坐网约车安全出行的看法。行为态度(behavior)指乘客对参与网约车安全行为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是指乘客参与意愿的表达,是人们在受到刺激以后,考虑并判断应当采取什么动作来避免事故发生的心理状态。

有如下问题可以检测安全认知程度:(1)您总会按照软件的安全提示进行操作吗;(2)您是否会事先了解乘坐网约车的安全注意事项;(3)您是否认同遵守相关法规以维护自身安全是乘客的义务与责任;(4)您是否会留意规避星级评价低的网约车司机;(5)您是否会选择口碑良好的打车软件;(6)您是否能判断采取应急行为的时机;(7)您是否能及时识别司机的不安全行为;(8)您会主动提前了解乘坐网约车的安全注意事项;(9)您能判断采取应急行为的时机;等等。

3 安全行为与安全意识

行为是可观察的行动,其定义为个人对特定情况的反应,且大多用频率及自我报告(Self-report)或自我评量(Self-ratings)来衡量行为。总体来说,安全行为与安全态度是一致的,安全态度如果不端正,便会在安全行为上有所松懈。主要针对乘车前、乘车途中,在这两个阶段中乘客是否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来避免事故的发生,以及在事故发生后能否采用正当合理的手段维护自身權益。网约车到达定位地点后,乘客不要着急上车,及时核对来车信息与系统登记的信息是否一致,并将车牌号等信息告知亲友。如果发现有不一致的地方,可以选择拒绝乘车。上车以后,乘客尽量坐在驾驶员后面的位置,不要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并确认车窗和车门能够及时打开。在行车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注意司机的行车路线。不要在上车后就自顾自地低头玩手机,且不要与司机过多交谈,以免透露个人信息。

当事故发生后,受害者要做好证据的保护工作,并在第一时间报警,详实地叙述事故经过。受害者要拿出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如有车辆与驾驶员信息与打车软件上登记注册的信息不一致,受害者在事故发生前与亲友或网约车客服的互动等情况,这些都是重要证据,要妥善保存并交由警方。通过警方的追查确定侵权行为者(网约车司机)的法律责任,受害者要向网约车平台提出索赔要求,并要求其对网约车司机的不合法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对于乘车前的行为有如下问题可以检测安全意识程度:(1)您是否会在乘车前告知亲友车牌号;(2)乘车前您是否会阅读打车软件的安全提示;(3)您是否会核对来车信息与司机信息与平台登记信息是否相符,等等。对于乘车途中的行为有如下问题可以检测安全意识程度:(1)您是否总会选择相对安全的后排座位;(2)您是否会为图方便而选择和陌生人拼车;(3)您是否会在上车后自顾自的玩手机、听音乐,等等。对于事故发生后的行为有如下问题可以检测安全意识程度:(1)您是否会在事故发生后保留好各项证据;(2)您对相关保护法律是否了解;(3)您是否会使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等等。

通过基于KAP模型的安全认知、态度和行为的检测,乘客对自身的安全意识会有更全面的知悉,发现自己安全知识薄弱,态度大意或行动不足之处。这种方式也可以帮助乘客重视网约车安全。毕竟网约车平台不是过滤网,不能过滤掉一切犯罪行为。网约车越发普遍的同时我们也应将培养安全乘车意识划为日常安全意识的一部分。平日里掌握有效的安全知识和自救技能,培养充足的安全意识,方可在紧要关头化险为夷。

参考文献:

[1]苏婧.健康传播4.0:从精英主导到平等对话[J].新闻战线,2017(12):15-16.

[2]李维瑜.知信行理论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15.06.

[3]范媛吉,黄亚玲.创业态度“软结构”的三维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8(10):165-168.

作者简介:侯峥(1998—),女,蒙古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在读学生;宫文鹤(1999—),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本科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安全意识
宁波市游泳训练中心学生训练安全问题调查分析
幼儿安全意识教育与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浅析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如何提高技校生在钳工实习中的安全意识
分析飞行教学中的作风建设及其安全意识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利用随机教育有效提高幼儿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