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摘要: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更好的让学生们步入社会,与时代更好的接轨,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小学生学习的科目中,体育课往往是受到老师与学生双方所忽视的课目。本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学体育老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疏导学生的学习问题。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教学;学习兴趣;问题疏导;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的体育老师并不十分看重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充其量就是让小学生去本校操场跑几圈以此来锻炼小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再无其他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小学体育只是形式上的教育,体育老师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的发挥体育课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优势”,并且单纯的以操场跑步为主的体育课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将从以下三点来进行探讨。
一、制定合理且有趣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阶段的这个学生来说,更为贴合实际情况。笔者在所观察的某一小学中发现,小学生们对于自己所乐于学习的内容在其接收该内容的过程中活跃程度是比较高的。而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们所乐于接受的?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授课老师的课前准备,比如说是一个合理且有趣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因为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会引导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并且这个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学习程度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内容不会因大部分的内容而丧失学习兴趣。而有趣的教学目标则重点体现在将课堂时间交由学生支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中以一种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授课。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体育为例,其中有一课时的内容为《走跑交替》,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行走方式,看似与学生的体质能力的提高相关不大,实则不然。本课时的重要内容便是让小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学会按顺序使用同一场地,发展学生跑的能力。在制定这个教学目标中,老师通过学生自身体质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学生应该在操场上跑的圈数,以及学生跑圈结束后,老师便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育老师要将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视为一个课程“提纲”,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此时的状态是否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在第一部分中的制定一个合理且有趣的教学目标中,笔者提到让体育老师以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至于如何制定一个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授课模式或是选择一个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是需要体育老师平常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进行选择或是创新的。为了更好的方便广大老师的理解,笔者在本部分列举的案例同样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体育课本中第一课时《走跑交替》为例,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授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一堂体育课完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那么授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因此体育老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在进行走跑交替的过程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每一小组派出一个组员与其他组员代表以“剪刀、石头和布”的形式来决定哪一组获得交替跑的优先权,第一组交替跑的同学由老师带领一起进行,为其他组员做出标准,并进行讲解,和学生一起领会跑走交替的要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疏导学生学习问题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进行师生互动,因此体育老师要想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学生与老师双方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重中之重。在许多老师的眼中,认为小学生还是一个孩子,自我意识形态并不成熟,实则不然,小学生虽然从本质上说自我的意识形态仍处于萌芽状态,但足以区分出体育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因此体育老师要想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位小学生,不因他们的调皮捣蛋而随便批评,同时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此外,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的走跑交替内容,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言,表明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程度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并以十足耐心的态度来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疏导。
小学生体质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效率,在笔者所阅读的参考文献中,发现两者成正相关關系,这便足以可见小学体育课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的前期、中期及后期这三个阶段,体育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育老师还需要有充足的细心来留意学生在体育课中出现的“错误”,以防这些“错误”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总之,体育老师要想让小学生们能在短短的几节体育课中一定程度的掌握一些技能,首先就需要体育老师去认真对待每一节体育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伟伟,创设多彩情境,优化体育教学——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田径,2020(13).
[2]顾飞,陶行知教学法对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实指导——记小学生“前滚翻”教学[J].华夏教师,2020,17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