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2020-10-09 11:18周俊
速读·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辅导员教学

摘要:从政策层面和岗位胜任力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应该承担思政教学的角色;但从实践角度来看,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存在三个优势和三个方面的角色困境。要破解这一角色困境,长期来看不应将辅导员思政教学角色定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而应该建立大思政教学思维,结合辅导员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宜辅导员队伍的思政教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辅导员;教学;角色定位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阵地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否应该参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以及在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中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当前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关于辅导员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当前的研究中出现了三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辅导员应该以思政课教师身份开展思想理论教学;第二类观点是认为辅导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通过“协同作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开展思想理论教学;第三类则认为辅导员不应该参与思政课教学,认为高校辅导员独立承担一门课的方式不利于提高授课的总体质量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看出,当前对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的角色定位是不清晰的,需要进一步通过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一、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的政策溯源

从政策层面来看,现有政策对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是持支持态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其中提到“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以主要精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五条规定“高等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参与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教学”作为中级辅导员的能力要求,将“能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选修课”作为高级辅导员的能力要求。2019年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

二、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的胜任力分析

胜任力一般指工作者具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资质或状态,洋葱模型是对胜任力进行评价的常见模型,将胜任力划分为从内到外的三个层次,包括个人特质与动机、角色定位与自我认知、个人知识与技能,越外层的胜任力越容易后天习得。本文利用洋葱模型来构建辅导员承担思政教学的胜任力模型。

本文對能力需求的构建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一是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六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二是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职责与要求”部分的四点内容。三是各省和高校关于思政课教师的一些具体规定。

结合能力要求,利用洋葱模型的框架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准胜任力进行分析。在个人特质与动机方面,高校思政教学的胜任力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对国家政治立场、道路、方向、原则的坚定信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感以及对国家民族发展和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这四个方面。在角色定位与自我认知方面,高校思政教学的胜任力主要集中在对“立德树人”的社会角色认同和对教学岗位的职业角色认同,以及“教行合一”的人格特质。在个人知识与技能方面,则主要包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础理论、对统编教材的牢固掌握与科学讲授、对大学生认知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结合“八个相统一”的改革创新能力、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人际、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的熟悉与了解、对历史、现实、未来;对国内、国际等多个维度的掌握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从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胜任力框架来看,辅导员具有从事思政课教学的胜任力。三个层次的胜任力中,最内核层次的“个人特质与动机”中关于胜任力的各项指标,与辅导员本身岗位的胜任力指标基本一致。辅导员岗位胜任力与思政课教学胜任力的最大区别基本上体现在最外层层次的“个人知识与技能”方面。但是按照洋葱模型的基本理论来看,最内核层次的胜任力是不容易测度和改变的,而最外层的胜任力是容易后天习得的。因此对于辅导员来说,最不容易改变和习得的胜任力是与思政教学胜任力需求一致的,不一致的仅仅是外层的,容易后天习得的胜任力,即存在胜任力迁移、培养的可能性。

三、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角色优势

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不但有政策层面的渊源,以及从胜任力角度迁移的可能性,同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还具有角色优势。

(一)对学生需求的深入了解

辅导员对学生的需求往往具有最深的了解,通过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日常工作与解决思想问题的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能够将解决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如辅导员在思政课中针对学风问题、寝室问题可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就业问题发展问题可以讲当前最新经济形势与就业选择;针对如何上网如何获取资讯可以讲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针对如何与父母相处可以讲传统文化传承;针对未来的抉择可以讲理想信念教育;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适时的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将这些实际问题系统化、科学化的纳

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成为辅导员授课的优势。

(二)对讲授沟通技巧的深刻掌握

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人脑人心”,要让学生从理论上认可,从情感上认同。要达到这个目标,辅导员具有技巧优势。经过大量的与学生谈话、解决学生的个别实际问题,辅导员普遍积累了大量的沟通经验、技巧和能力。但授课的话需要这个能力的迁移,一是将对个别学生的沟通能力迁移到对班级学生的沟通能力;二是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普遍首先能够接受有逻辑、有科学性的理论,即将灌输与启发相结合。

(三)讲授能力的长期锻炼

尽管从教学安排的角度上看,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并不涉及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但其工作中满足课堂教学要素的“准教学”场景实际上大量存在,包括党课、团课和各种年级班级会议、社会实践、就业活动指导等,这些工作在实质上是符合或部分符合课堂教学的相关要素的,其目的也多与课堂教学一致。因此辅导员在课堂讲授能力上能够在原有工作中得到长期锻炼。

四、辅导员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角色困境

(一)“教育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

辅导员在思政教学中的第一个角色困境是“教育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冲突。站在思政教学的立场,辅导员是教育者角色,承担的应该是理论讲授、知识传递、价值引领等方面的职责;但同时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更多的是“管理者”的角色,承担的是日常事务管理的职责。两类职责的侧重点、工作方法和受众需求都完全不同,可能导致辅导员在多个方面存在冲突,如在教学时间和管理时间方面的冲突,在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中的协调失衡,以及学生将教育者视为管理者而带来的教学评价失实或将管理者视为教育者而带来的管理效果削弱等。

(二)学科背景与能力需求的冲突

在教学能力方面,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最大的困境是学科背景与能力需求之间的冲突。近年来,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大量高校新进辅导员均需要博士学位,与新进专业教师的差距在日趋缩小。但与新进专业教师主要从事与原学科背景一致的专业教学不同,辅导员需要经历从原有学科背景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转型,其中存在巨大的转换成本。以笔者所在的综合性高校为例,只有不到5%的辅导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专业学科背景,有90%以上的辅导员存在着自身学科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需求的冲突。

(三)职业发展与教学管理的冲突

即使能够克服学科背景所带来的转换成本,辅导员从事思政教学还面临着职业发展与教学管理所带来的冲突。由于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一方面辅导员从事思政教学在教学管理上普遍按照专任教师来执行,另一方面辅导员从事思政教学往往并不纳入其职业发展的“加分项”,严格的约束机制和普遍缺乏的激励机制,导致辅导员从事思政教学的角色定位模糊。

五、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一)“分类分层”融入思政教学

这一类路径是当前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的路径,即根据现有政策规定,将辅导员“分类分层”纳入思政教学体系,具体的方法为:第一层为全体辅导员,不为辅导员承担思政教学设置硬性任务指标,或仅为辅导员设置简单的思政教学任务指标;第二层为部分辅导员,选拔有意愿和能力参与思政教学的辅导员作为兼职思政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等统一管理;第三层为少部分辅导员,选拔有意愿和能力,并符合专任教师条件的辅导员转任思政教师,脱离辅导员队伍。这一类路径的优势是易于操作,在政策方面比较明晰,同时能够部分解决思政教学师资缺乏问题,但无法解决辅导员参与思政教学中的“管理者”与“教育者”的角色冲突,以及职业发展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冲突。

(二)“1+N”大思政教学模式

针对辅导员的特点,可以探索“1+N”大思政教学模式。其中“1”是当前辅导员普遍承担的思政教学工作,如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对于“1”进行规范化管理,并由辅导员灵活选择,尤其是对于缺乏学科背景,承担教学有困难的辅导员,可以与其他老师合上、少上甚至不上这门课。“N”是面向全体辅导员打造的多元化思想政治课体系。可以由辅导员根据教务部门课程建设的要求,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等各个方面设计具有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的课程,经教务部门审核后开设多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可以将辅导员均纳入思政教学体系中,并为辅导员提供适合自身学科背景和特长的思政教学平台。

从短期来看,辅导员开展思政教学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易于开展,但其本质上是将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对辅导员本身的隊伍建设却缺乏正面效果,甚至可能因为辅导员的转任流失而削弱辅导员队伍;因此从长期来看,并不宜将从事思政教学的辅导员角色定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补充,而应该建立大思政教学思维.结合辅导员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宜辅导员队伍的思政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景山,梁亚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素质的五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72-75.

[2]赵光,孙伟锋,仲璨怡,“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07):136-143.

[3]费萍.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力建设的特点提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4):151-155.

[4]商卫星,金艳,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深度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01):87-89.

作者简介

周俊(1987-),男,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辅导员教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