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若璠 胡沙沙
摘 要:方言是国家民族共同语的一种变体,同时也是承载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当前南京方言的使用率并不高。文章基于调查结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南京话中词汇与语音的变化、当前南京话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南京话使用率不高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南京人对南京方言的态度及保护方言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言学;南京话;南京方言;文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5-0048-03
语言安全与国家安全密不可分,寇福明(2016)在《语言安全界定之批判思考》中将语言安全定义为“一个国家使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不受强权及他国语言文字的侵扰失去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主导地位”。语言安全分为内源性语言安全和外源性语言安全,方言安全属于内源性语言安全。方言作为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的分支,能够为该地域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些方言如南京话的使用人数减少并趋于老龄化,许多老南京词语年轻人已不再使用,一些语音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改变对南京方言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研究一个地区的方言及所承载的人文历史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对南京话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笔者在南京城区(鼓楼、玄武、建邺、秦淮四区)共发放问卷200份,收集有效样本181份。其中,25岁以下受调查者56人,25岁~35岁64人,35岁~55岁38人,55岁以上23人。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常或总是使用南京话的受调查者不到30%,其中60%是中老年人,受调查者家人、同学、同事、朋友经常或总是使用南京话的不到35%,认为南京话不好听的受调查者约占70%,认为南京话使用现状堪忧的占62%,认为有必要保护南京话的占66%。可见,如今南京话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低并且使用者趋于老龄化,同时作为方言的南京话的保护已经引起部分南京城区居民的重视。
二、南京话中词汇与语音的变化
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南京人交谈,笔者了解到:由于时代的发展,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其名称也随之被取代。例如,瓶装的酱油代替了“打酱油”,“电热毯”代替了“烫壶”,“餐巾纸”代替了“手捏子”(手帕),“烧水壶”代替了“老虎灶”等。此外,如“拿翘”(形容一个人摆架子,做姿态)、“稀拉呼”(形容差一点、虚惊一场)、“搭浆”(形容办事马虎,敷衍了事,搪塞应付)、“阿乌”(指叔叔)等老南京词语,也只存在于老一辈南京人的口中,大部分年轻人没听说过或不明白其意义。
此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南京话中部分语音已经发生了改变,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在发音上有一定的区别。例如,老南京话[n]、[l]不分,现今中青年人已开始区分,估计不需要多久,这两个声母将完全分开。老南京话有尖团之分,如“江”和“浆”“姐”和“解”“秋”和“丘”都是不同音的,现在南京方言已不分尖团。老南京话前后鼻音不分,如“班”和“帮”同音,“分”和“风”同音,现在青年人大多已能区分。老南京话的翘舌音zh、ch、sh、r有区分,如“张”与“脏”“竹”与“足”不同音,而现在的翘舌音只出现在i和e前,如“迟”和“词”能区分,而“张”和“脏”不区分。
三、当前南京话使用率不高的原因
如今,南京话在南京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不高。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南京话使用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历史因素
南京话今属江淮方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属吴语。南京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屡经战乱,居民结构多次发生极大的改变,因此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37年,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屠杀了三十多万人,南京人口大减。后来,大量苏北人、安徽人移居南京,南京方言受到苏北方言和安徽方言的影响,在语音上产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南京本土居民的减少,南京方言的使用率逐渐下降。
2.社会因素
在当今社会,普通话的地位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交际使用的主要语言。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广普通话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积极学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到了大學,学生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走上社会,许多单位在招聘时都对员工的普通话等级有明确要求。普通话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今南京青少年所说的南京话,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极为明显。
3.外语能力的重视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英语口头交际能力,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南京市为例,孩子们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语言的学习也和考试与升学有关,因此家长们格外重视英语。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多学一门外语就多一门本事,因此会让孩子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小语种语言。相比之下,方言的学习就不太重要。
4.网络语言的使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在微博、贴吧、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且逐渐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在网络中使用之外,一些网络语言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中,如“因缺思厅”“蓝瘦、香菇”等,这些词语无法用方言代替。因此,网络语言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南京话的使用。
5.对方言不认同的态度
方言彰显了一个地域的本土文化,带有一定的乡土气息。这种“土气”,有时可能不被一些现代人尤其是部分年轻人欣赏。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受调查者认为南京话不好听,其中7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在日常交际中几乎完全使用普通话,对南京话没有太多的感情。
南京话在方言中是比较容易听懂的,许多外地人来南京感觉不到太大的语言障碍。或许正是基于此,许多南京人不会主动学习南京话,认为能听懂就够了。此外,南京话中少数词语难登大雅之堂,却经常挂在一些南京人嘴边,这就给外地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使他们失去学习南京话的兴趣。
6.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带来人口流动的增加,为了能够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顺利沟通,人们更加习惯用普通话、英语等语言进行交流。因此,方言的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四、南京话使用率不高可能帶来的影响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方言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直观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因此,对南京地区来说,南京话使用率不高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是一种文化产物。方言属于一种地域文化,它目睹了一个地区千百年来历史演变的足迹。方言使用率不高或者流失,可能会使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难以传承下去。例如,俗语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往往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刻道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南京话中有许多具有积极意义的警世之语,如“做事要忠,烧锅要空”“犯胃的不吃,犯法的不做”“嘴稳手稳,才能到处安稳”等,这些俗语都是老一辈南京人对后世子孙的教诲,而随着南京话的流失,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俗语也可能渐渐从人们口中消失。又如,同河南有豫剧、广东有粤剧一样,南京也有自己的地方戏——南京白局,但是不同于用河南方言演唱的豫剧、用广东方言演唱的粤剧这样的方言剧种发展良好,白局正逐渐衰微。白局曲艺风格的基础是南京方言,正是有了方言演唱和念白的表现形式,才使得南京白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如果听不懂南京方言,就无法感受白局的趣味和魅力。受到语言的制约,知道白局这种艺术的人甚少,会演唱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只有老一辈白局表演艺术家如徐春华、黄玲玲还活跃在舞台上,但她们都已年过古稀,而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曲艺,这就导致南京白局找不到传承人。南京话使用率不高或者流失,将限制南京白局等一系列南京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方言的价值来看,方言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起到增进乡情、增进亲情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远离家乡的学子都愿意加入同乡会,老乡之间用方言交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熟悉的乡音在陌生的环境里显得格外亲切。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维系人与家乡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失去了方言,与家乡的联系也就少了一种情结。
五、南京人对南京方言的态度及保护方言的措施
调查发现,现在经常说南京话的南京人越来越少,但受调查的南京人中认为有必要保护南京话的人较多,这说明南京人有了保护南京话的意识。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一个地区的方言及所承载的人文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南京话。
1.将南京话与文字相结合,在保存中保护南京话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搜集并记录南京话的语音、词汇,编辑成册,可以将南京话永久保存下来。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南京话研究成果有《南京方言志》《南京音系》《南京方言词典》《江苏省志·方言志》等。但这些著述年代较为久远,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再次组织专家对南京话进行考察,对现有南京话的语音、词汇的记载进行更新。
2.将南京话与新媒体相结合,在发展中保护南京话
南京话与新媒体结合的典型代表就是《南京阿槑》。这部动漫作品用南京话配音,其中《老南京的南京话》这一集专门介绍了南京的方言,其创作理念之一就是保护南京地区的传统文化。此外,像《金陵十三钗》这样在人物对白中使用南京话的电影,也让南京话进入人们的视野。南京话与新媒体的结合,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南京话与南京城,还能扩展南京话的用途,从而发展南京话。
3.将南京话与学习相结合,在传承中保护南京话
作为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与家庭在南京话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南京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在校本课程中适当增加南京话课程,培养孩子们对南京话的学习兴趣;南京地区的高校可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南京白局、南京白话等用南京话表演的艺术带入校园,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接触南京话,了解南京话。同时,南京人应注重代际的交流,老年人可以将最地道的南京话传授给子孙,使南京话保持活力。对于外地人而言,学习南京话最好的方法就是与老南京人交流。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使用,南京话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与发展。
六、结语
方言是国家民族共同语的一种变体,同时也是承载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话长期以来都是南京及一些周边地区所使用的主要方言,但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当前南京话的使用率并不高。方言与普通话并不矛盾,在大力推广普通话,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研究一个地区的方言及所承载的人文历史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调查结果,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南京话中词汇与语音的变化、当前南京话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南京话使用率不高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南京人对南京方言的态度及保护方言的措施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寇福明.语言安全界定之批判思考[J].外语学刊,2016(05).
[2]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刘顺.三十年来的南京方言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01).
[4]鹿牧.试论南京白局的文化价值及传承发展[J].曲艺,2019(04).
[5]卢偓.南京语音向普通话语音过渡的理论依据及阶段特征[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6]徐雯雪.新媒体背景下的地方文化特色动漫研究——从“南京阿槑”说起[J].美术教育研究,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