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超锋 李金刚 朱建安
摘 要:汽车作为传统大宗消费品的重要部分,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汽车保有量增速持续放缓,社会各界对放宽(放开)汽车限购政策呼声越来越高。本文首先从经济水平、消费能力、交通资源方面分析了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原因,其次评估了放开(放宽)汽车限购政策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最后提出对发展汽车产业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汽车产业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utomobile ownership growth rate continuous slowdown
CHENG Chaofeng,LI Jingang,ZHU Jiana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Road Safety of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Beijing 100062,China)
Abstract: Automobil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bulk consumer go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Recent years, many people are calling for the relaxation (releasing) of automobile purchase restrictions, while the automobile ownership growth rate continuous slowdow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slowdown of automobile ownership growth rate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level, consumption capacity, and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firstly. And then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the relaxation (releasing) of automobile purchase restrictions on urban operation. Finally, put forward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Keywords: Automobile ownership; growth rate slowdown; automobile industry
截止2020年6月底,我國汽车保有量为2.7亿辆,同比增长3.61%,增长速度同比减少6.9个百分点,增速降幅明显。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产能不断增大,产销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国务院及其组成部门多次印发意见,要求各地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的政策措施,增加汽车限购额度,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市场,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笔者认为,放宽汽车限购政策有利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市场,提振消费信心,促进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我国汽车保有量即将进入平台期,增长潜力逐渐减小,应采取综合措施提振汽车产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理性看待国内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
汽车购置不仅与限购政策有关,还受消费观念、可支配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增长速度放缓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正逐步实现与经济水平、城市承载能力的平衡状态,进入新的平台期。
从宏观经济看,如图1所示,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小汽车保有量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在第一个10年,小汽车增速更是以平均20.5%的增速迅猛增长。但第二个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和GDP增速出现同步下滑趋势,增速差值逐渐由2010年的8.6%收窄到2019年的2.7%,汽车保有量增速正逐步趋近GDP增速,进入汽车保有量增长的新阶段。
从消费主体看,汽车作为一种大宗消费品,其购置消费受居民收入水平影响。表现在机动车保有量上,是机动车保有量与人均GDP呈现显著正相关,如表1所示,2018年我国人均GDP与千人机动车保有量之比约为57.5,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从道路资源看,由于我国道路规划未能很好预测汽车增速,造成道路面积、停车泊位存在供给不足情况。如图1、2所示,在机动化过程中,我国道路建设远未跟上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车均道路面积更是以每年7%的速度从2005年的98.4m2下降到了2018年的35.6m2,道路交通承载能力已趋于饱和,汽车出行拥堵问题进一步加剧。
2科学评估大城市放开(放宽)限购政策作用
当前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海南6市1省(贵阳于2011年实行限购政策,于2019年取消)出台了总量调控政策,实行汽车总量控制。限购政策的放宽(放开)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汽车消费、稳定国家经济形势有积极作用,并且有利于满足群众的购车需求以及车辆转籍需求,但对促进汽车消费作用有限,短期内可能出现未能刺激汽车消费,同时不利于城市交通整体运行,进一步压缩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空间,加大城市交通需求管理难度,降低社会总体出行效率。
2.1有利于满足群众购车需求
目前6市约有700余万人申请汽车购置指标,放开(放宽)汽车限购政策有利于满足群众刚性购车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2.2有利于稳定经济形势
汽车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是稳定消费的重点,特别是在受新冠疫情影响下,促进汽车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放开(放宽)汽车限购政策能够在满足群众购车需求的同时稳定我国经济形势。
2.3有利于满足转籍需求
放开(放宽)限购政策后可能出现大量汽车转籍需求,贵阳自2019年9月开始取消限购以来,汽车转入登记是新车注册登记的4倍,解除限购后外地牌照汽车快速实现本地化。目前北京约有70.9万辆外埠号牌车辆连续办理进京通行证长期在京使用,放开(放宽)限购政策将极大满足转籍需求。
2.4不影响置换更新和新能源汽车购置
限购政策并不影响汽车置换更新,如北京市平均每年更新车辆数是配置指标的5倍左右,置换更新需求大。同时,由于各地限购政策普遍对购买新能源车辆采取增加额度或不限购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能源车辆消费。
2.5不利于城市交通整体运行
从长期来看,放开汽车限购虽然能够满足更多群众的购车需求,但是无疑会给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带来压力。北京、上海、杭州在实施限购的情况下,车均道路面积仅达到36大城市的均值,放宽(放开)限购带来的汽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将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导致城市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更加突出,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和群众出行体验。
3综合施策提振汽车制造产业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产业链长、上下游带动性强,对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速放缓是受经济发展、基础设置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应理性看待降低趋势,科学评估限购政策的影响,在生产、流通、消费、管理等维度综合采取措施提振我国的汽车制造产业。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汽车制造业应加快技术创新,着眼《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发展新技术、新产能、新市场,综合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道路和停车资源供给,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綜合提高城市汽车承载量,满足国内居民汽车出行需求。
3.1推动产业链转型升级培育新型产业生态体系
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体系完善,品牌质量、国际化发展能力逐步提升优势,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智能汽车研发进度。利用汽车制造业先进技术,推进道路智能设施等配套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研发,同时加强与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企业跨界融合,推动“人-车-路-云”系统协同发展。适时推动行业整合重组,淘汰出清落后产能,助力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
3.2培育海外巨大市场推进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
抓住中国制造在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契机,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保证、成本控制、营销服务等能力建设,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品质和服务能力,根据不同市场特点,推出有竞争力产品,扩大汽车出口,推动我国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3.3 深化车辆置换扩大国内更新和二手车出口
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高风险车辆和违法违规生产的低速电动车,通过更新升级既有存量、充分挖掘潜在增量,拉动汽车消费,扩大国内汽车需求。加快推进二手车出口,扩大出口覆盖面,增加出口数量,拉动国内置换新车需求。
3.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汽车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道路和停车资源供给,加大城市道路和停车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道路级配,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尽快补足停车泊位缺口,盘活现有停车资源,适应机动车持续快速增长形势。同时,优化调整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布局等,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综合协调发展,实现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
3.5充分考虑承载能力科学优化限购政策
充分结合本地路网状况、经济水平等因素,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和居民需求,科学优化改进、有条件放宽汽车限购政策,适当增加临时配额,合理满足购车刚需。同时探索推行拥堵收费、提高停车费等措施,增加汽车使用的显性成本,引导群众理性购买。
3.6加强交通需求管理合理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
综合应用经济调节、行政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高车辆使用经济成本,引导降低小汽车使用强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供给能力,强化公共交通融合衔接,便捷换乘效率,降低群众出行总时间,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戴帅,刘金广,赵琳娜,等.2018年中国大城市发展年度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9.
[2] 戴帅,刘金广,朱建安,等.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情况与政策分析[J]. 城市交通,2015,13(2):42-45.
[3] 巩建国,等.中国机动化发展特征与政策研究[J].2014,12(5):34-3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