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乐敏
一名38岁男子下飞机后,一走路就觉得气促,活动能力较从前大大减退。该男子到医院做CT检查后发现,其肺中好几个血管出现栓塞。这其实还算比较幸运,不少长途旅客也因肺中血管出现栓塞,一下飞机就突然眩晕,一头栽倒就再也起不来了。那么,看起来挺健康的人为何坐完长途飞机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呢?其实,这与易栓症有关。
在欧美地区,肺栓塞被称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号“杀手”。在我国,肺栓塞也被大家高度重视,因为遭遇者即使侥幸不死也可能落下重度残疾。
发生肺栓塞的根源与易栓症有关。易栓症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指由于凝血因子、抗凝蛋白、纤溶蛋白等的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缺陷或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疾病或状态。引起血栓疾病的原因涉及先天遗传性与后天获得性,后者更为多见。
易栓症的典型表现为血栓形成,血栓类型主要是静脉血栓。在静脉血栓形成中又以深静脉血栓的危害较大。
肺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深静脉血栓常发生肺栓塞,肺栓塞常源于深静脉血栓,故目前将二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每一种获得性易栓因素诱发静脉血栓的危险程度不尽相同。
年龄 年龄是后天获得性血栓最多见的危险因素。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要比儿童高出近千倍。可能原因包括老年人活动减少、慢性病增多、肌张力减低、静脉受损、凝血因子活性增高等。
长时间不动 在瘫痪、管形石膏固定、术后及久病卧床等情况下,由于通过肢体肌肉活动促进静脉回流的功能受到影响,血流会出现淤滞,从而易发生静脉血栓。像上文提到的那人,长时间乘坐飞机,久坐不动导致发生静脉血栓。凝血因子V基因Leiden突变、肥胖和口服避孕药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更大。
手术和创伤 据研究,如不采取预防血栓的措施,与手术相关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达50%。不过,由于发生静脉血栓后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恶性肿瘤 与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称为Trousseau综合征。恶性肿瘤患者中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达3%~18%。
口服避孕药和激素替代疗法 口服避孕药问世于1959年。但是1961年就有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口服避孕药而发生肺栓塞的首例病例报告,后续又有不少相关报道。目前激素替代疗法通常联合应用1种雌激素和1种孕激素。最近不少研究表明,激素替代疗法可使静脉血栓的危险增加2~4倍。
妊娠和产褥期 据估计,年龄小于35岁的妇女妊娠期间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约为0.6‰,年龄大于35岁者为1.2‰,高龄产妇。产褥期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亦增加,且比妊娠期危险性高。妊娠期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活动减少等是易栓症发生的原因。
高凝血因子水平 凝血因子水平一般在0.90(普通人群水平)之上就认为是高水平。高水平的凝血因子可使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增加2~3倍。
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體可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率约为50%。抗磷脂抗体也可独立存在,其主要包括狼疮型抗凝物和抗心磷脂抗体,是较常见的获得性易栓症。抗磷脂抗体患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40%。血栓既可发生于动脉,也可发生于静脉,但以静脉为主,占70%左右。抗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比正常人高约10倍。
通常情况下,仅存在1种血栓危险因素不容易引起静脉血栓,但多种血栓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十分重要,治疗应持续三个月以上,甚至终身都要抗凝。
为了监测抗凝的效果,患者要定期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如果栓子较大,要进行溶栓。如果栓子太大溶不掉,就要做导管介入手术把血栓打碎吸走。如果发现下肢形成了深静脉血栓,要即刻制动,以免栓子脱落,并且尽快行介入手术放置腔静脉过滤器,即用一个网兜来阻挡可能流入心脏的栓子。被过滤器拦住的栓子可以在血流的冲刷下逐渐溶掉,即使血栓把过滤器完全堵住了,血液还可从侧支循环途径传输。
预防主要注意:一般人群要加强健康教育意识,高危人群应提高预防观念,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乘飞机、车船灯长途旅行时,要多喝水,喝水一方面可稀释血液,另一方面还可借上厕所的机会多活动下肢,有条件时还可做旅行休闲操。下肢出现外伤或长期卧床时,要注意按摩下肢,防止血栓形成。
(摘自《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