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摘 要】《共产党宣言》的主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冲破一切枷锁建立新世界的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底色,斗争精神贯穿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仍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为我们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引言
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 “斗争”一词出现了56次,恩格斯以“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来评价马克思。马克思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同时代的思想家有不乏迫于政治压力,消减自己学说中的“反动”部分与世俗和解,而马克思从始至终,都不曾停止对资本主义的辛辣独到的批判。马克思的毕生追求,是为了摆脱束缚在人类身上的枷锁实现人类解放。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更多的是将斗争用在阶级斗争上,“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带领广大的无产阶级通过政治斗争的形式,来谋求自身的合理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产党人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
1.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底色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诞生,在其二十四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三次的伟大斗争,这就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现在还在进行的抗日战争”。
北洋军阀时期,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打倒列强,除军阀”不仅仅是一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口号,更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1923第一次国共合作,将斗争对象的矛头直指北洋军阀,建成起的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北伐军以浩荡之势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
大革命失败后,此时的国内矛盾主要表现为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武昌起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组建属于党的人民武装,团结领导人民大众,同大地主阶级作斗争。
1931年,日军的铁骑践踏中国的土地,中国此时的社会矛盾已经由国内矛盾上升转变为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人采取了区别于第一次合作党内合作的形式,否决一切行动都要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议,保留自己的武装,以独立自主的方式进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党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此时的斗争是指同在建设新中国过程中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从“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到“四五”时期,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斗争更多运用于反腐败斗争和军事斗争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总结时代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理论带领全党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2.新时代需要继续发挥斗争精神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目前国内外仍具有众多挑战与困难,仍然需要发挥斗争精神。
建设伟大工程,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在本质上是党的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必须发挥斗争精神,只有提高党的斗争本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增强党的战斗力、号召力、影响力。以“遇水开路,逢山架桥”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来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
推进伟大事业,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发展范式。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的发展制度,既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阶级的巨大贫富差距,又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伟大梦想是伟大斗争的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在新时代继续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扬斗争精神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就规定了共产党政党的历史使命是为广大的无产阶级谋解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将代表最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并将顽强的斗争精神注入到了自己的血液中来。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实践中总结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不同的阶段,都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当前进行的伟大斗争,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写道: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我们既要看到各种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各个方面,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还要情形预判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与矛盾作斗争的重点是会发生变化的。
发扬斗争精神必须在实践中增强斗争本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将斗争精神运用在具体的实际中,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改造主观世界,从实践中再认识理论,实现从实践出发认识实践发展理论,再运用新的理论改造实践,达到实践与理论的良好互动,以此提升对斗争的认识能力,提升对斗争的战斗力。
发挥斗争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发挥斗争精神,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以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发挥斗争精神,必须在实践中锤煉斗争的品格,理论只有运用在实践中,才能显现出理论是否正确。复兴之路障碍众多,唯有坚定斗争意志,提升斗争本领,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