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社
摘 要:根据二十多年小学教学的经验及课堂教学辅导的尝试,总结了几点教学心得,以供同仁们探讨交流、指正。
关键词:乘法口诀;教学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二年级,已经涉及到了简单除法的计算,也就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计算求商,解决简单的算式问题。虽然是利用了乘法口诀的逆运算来计算简单的除法求商。但是学生还不可能在理解除法的意义之前就熟练掌握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因此,教学表内的除法,首先要从“等分”的角度出发,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然后才能很好的进行用口诀求商的教学。
怎样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等分除的意义呢?比较有效的手段是运用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的演示来教学。因为借助生动的直观形象,能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同实际事物较为直接的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非常亲切和好奇,因而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孩子们也印象更加深刻,不容易忘记。
例如,在教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9页例1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具进行演示,具体的操作方法应该像书中的插图那样,先拿3个苹果,在每个盘里放1个,又拿剩下的3个,又在每个盘里放1个,最后看看每个盘里还有几个,还有没有分完。如果教师每次取2个分别放在三个盘子里,显然这样分的话,从一开始就等于告诉了学生分的结果,而没有真正展现分的过程。因此,进行平均分‘除的演示时,一定要注意演示的操作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起除法的概念,应该利于学校的自身条件,找一些可以均分的物品,让学生们都来动动手,亲自分一下,仔细看一看,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和结果。这样,自己操作过之后,对平均分的理解肯定更加深刻。
1.让学生动手分实物或图片,借助动手分实物来列出算式。如:“有8块小圆木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块小圆木片?”让学生应用自己的学具,先操作,再列式:
□÷ □ = □
2.根据除法算式,要求学生用实物或图片表示出来。如给出算式:“15÷3=5”,指导学生用学具在桌面上摆一摆:
此外,图画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动作感知方式。如:“把16个O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O”
让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先画16个O表示总数,接着一边讲:“把16个O平均分成4份,一边在16个O的下面画4个大圈圈,然后每次从16个O里划去4个,并分别下面四个圈圈里各画上1个O,到划(分)完为止。”
最后让學生自己说说所画图的意义。
在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一下形式的练习。
1.让学生根据文字的叙述列出算式,如:
(1)有3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8个△
()÷()=()
(2)有24块小方木,堆成6堆,平均每堆有4块小方木。( )÷( )=( )
2.让学生根据算式,口述除法的意义。如:
①“20÷5=4”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②35÷5=7”表示____________ __。
这样,从教师演示开始,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语音叙述等一系列活动,就能对除法算式的意义建立起一种初步的认识。
《乘法口诀表》一定要学习好,因为它是所有数学计算的基础,只有熟练的掌握口诀,才能快速的计算各种不同的算式。
两个算式同用一句口诀,在做除法时,当除数大于商的时候,就不便于试商。如:12÷4只容易念出“(三)四十二”,不容易念出“四(三)十二”。为克服上述缺点。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并牢记乘法口诀。学生们刚开始背诵口诀时,都只能按着顺序背,同一数字的口诀顺着背起来很熟练,但单独抽出一句并不可能就那么通顺了。因此,刚开始记口诀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口诀表的次序横着背,再竖着背。如:20÷4,除数是4该用4的口诀,但4的最后一句是“四四十六”,商4太小,这就要用“四五二十”,商5。
其次是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知道用一句口诀能算两道除法试题。如:6÷2,要想二(三)得六,6÷3也要想(二)三得六。要使学生了解这一点,应该多进行如下两种练习。
1.填完整的口诀练习。如:
三()十二, ()四十二。
四()二十, ()四二十。
三()十五, ()三十五。
二()得八, ()二得八。
三()二十一, ()三二十一
2.填未知因数的练习。如:
()×4=12 3×()=12
()×5=20 4×()=20
()×6=18 6×()=18
()×5=15 3×()=15
()×6=24 6×()=24
通过多次这样的练习培训,既可以让孩子们对乘法口诀的运用更加熟练,还能达到对乘除法互逆关系的理解。
这样多次练习,孩子们熟练说出口诀,并用一句口诀写出几道算式并进行计算也就是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