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飞
【内容摘要】“同课异构”作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在开展体育教研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水平四七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为例,对中、青年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中的教学环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到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策略,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并运用运动技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教师体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同课异构 体育教学 对比分析
对比产生差异。多人同课异构,是在同教材、同学情下,不同教师设计不同教学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比较中才能寻求有效性与合理性。苏州市吴中区中学体育教研组近期举办了一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笔者有幸现场观摩了中、青年两位教师展示的以水平四七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课。本文从两位教师不同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步骤、方法与手段及产生课堂教学效果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加深课堂认识,能够取长补短,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體育课堂教学效果。
一、同课异构案例对比分析
1.学习目标对比分析
学习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预期设定。为便于区分,下文以教师A、B对两位教师加以区分。其中教师A从四个方面进行设定,运动参与:学生参与多样篮球传球练习学习,体验篮球的魅力发展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运动技能:90%学生初步、70%学生基本、50%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胸前传接球技术;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综合身体素质,掌握几种力量练习方法;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发展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塑造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体育品德。教师B从三个方面设定:学生初步建立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70%~80%学生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要领,基本掌握传球技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两位教师都体现了学习目标多元特征,但在目标细化和难度适宜上,特别是针对运动技能目标明显教师A考虑更为细致,采用分层目标设定更为符合学生初次接触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学情,同时更注重运动技能的运用。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必须充分考虑学情,设定目标多元、有所侧重,难度适宜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达成预期学习效果。
2.教学难重点对比分析
体育教师加以把握、区分教学重难点,才能有效实施教学策略。教师A教学重点为传球持球→蹬地→伸臂→旋腕→拨指→跟送以及接球迎球→屈肘→缓冲的基本动作;教学难点是传接球上下肢协调发力,传球的力度、准度与球的旋转,传接球的合作意识。教师B教学重点是持球手型和传接球动作;教学难点是上下肢协调发力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两位教师都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效区分,但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教师A更注重细节设定,基本动作、力度、协调性、合作意识较具体明确;教师B则较简单。教学重点由教材决定,是指学生完成某一动作起绝对作用的要点,难点由教材结合学情决定,是指完成某一动作时感到难以掌握的要点。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区分和把握,注重细节设定,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练,才能保证教学效率。
3.教学步骤对比分析
教学步骤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体现,体现了教师对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把握。教师A教学步骤依次为熟悉球性——讲解示范胸前传接球——太极推球练习——2人原地传接球练习(限定时间内逐步增大间距,慢速到急速) ——2人行进间传球练习——小组内传接球合作练习与展示、比赛——篮球捉人游戏。教师B教学步骤依次为熟悉球性——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优秀学生展示——分组看教学卡片,探究学习动作——集中讲解原地持球姿势及传球动作——徒手模仿与固定球推拉练习——2人互传接球——优秀学生展示,教师易错动作讲解示范再练习——设置高度互传接球(传接球在线上方,贴线不碰线)——篮球辅助的力量练习。
两位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表现都比较清晰,加入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项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球性,注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教师A讲解示范后,足够的练习时间和次数让学生充分地体会了传接球发力动作,组织形式的变化,学生对传接球动作得到了巩固,通过小组轮转练习少讲多练,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和练习密度。教师B观察学生自主练习后了解学情,采用卡片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学习,从徒手到固定球再到两人一组传接球,请优秀学生展示、集中纠错,学生再次强化练习,最后通过限制传球路线的高度巩固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卡片教学吸引了学生学习兴趣,但后续教学方法与手段略显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参与度不够,影响学习效果。最后以限高巩固传接球技术,笔者认为这个设计略有不妥,未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程度的差异性,课堂中学生相互干扰太多,练习效果不佳,未紧密结合学习目标的设定,教学设计值得商榷。
4.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良好教学效果才能称得上质量上乘的体育课。对比课堂练习密度,教师A采用两人计时合作与小组轮转等手段,练习密度达到65%明显高于教师B的45%;学生平均心率140次/分钟较高于教师B教学下学生的110次/分钟。在课堂表现上,教师A有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在小组合作和“篮球捕鱼游戏”中,课堂氛围更为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协作意识得到加强,经过学练看出学生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有了明显提升巩固,很好地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教师B教学组织下,学生前期兴趣较浓,参与度较高,后期缺乏教师有效的引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单一,致使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动作僵硬,发力不够协调,动作要领没有得到巩固。
二、案例对比分析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对教学环节处理不同带来的教学效果差异。教师A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更深入、透彻,教学目标设定更细化明确,教学重难点精准到位,课堂教学掌控老练、成熟,设计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关注学生差异,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帮互助,培养协作意识,教学效果显著。教师B教学激情投入,能够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流程设计层层递进,但整体课堂掌握欠缺火候,教学手段和方法略显单一,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教师B在对教材的研究、教学步骤设计的科学性、教学组织有效性、教学步骤串连严密性等环节与教师A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更深层的学习和提升。
参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师的着眼点要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同”与“异”,侧重点要比较“异”。比较体育教师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在比较中,寻求到更加合理的设计与施教策略,为已所用,为己活用,促进教师看课反思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提升,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雁飞. 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新时代的体育教师——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同课异构”之策[J]. 中国学校体育,2018(02):2-3.
[2] 莫琼瑶. 对比同课异构课堂学习反思听课——以五年级前滚翻两腿交叉转体180°教材为例[J]. 运动,2016(15):109-110+87.
[3] 周纯阳. 同课异构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 中国学校体育,2018 (02):46-47.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