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巨平
龔巨平
节是中国古代国家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等事务的一种凭证,是权力的信物。节的材质有铜、玉、角、竹、木等,用时双方各执一半,根据是否相合来检验真假。
《周礼》对古代“节”的分类及用途做了详细记载。古代节的质地、形状、用途各不相同。玉质的节称为瑞节,用以征召四方;铜质的节(即金节,周代以前称铜为金)多为使节;竹质的节主要作为出入门禁关隘的凭证。铜质的节形状、纹饰也有多种,有虎、龙、人节之别。如长沙出土的铜节,长21厘米,一段铸有龙头形象,就是所谓的龙节。
节的出现及最初形制如何,尚无明确的考古学材料佐证。在文字发明之前,古代先民采取结绳、契刻记事的方法来帮助加强记忆,后来逐渐发展成将刻有一些特殊符号的竹木作为某种标志或象征,可以用作信物。
从节的字源看,节字从竹,即声,本义为竹节,表现的是竹节的缠束形状。作为信物的节的最早形制,应该是竹质竹节形的。
错金“鄂君启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下令铸造并颁发给鄂君启的铜节,是后者进行商业活动的免税凭证。
据铭文 “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可知铜节铸造于公元前323年,距今已有2343年。鄂君启铜节出土于安徽寿县,现存5枚。可分陆路通行证“车节”三枚和水路通行证“舟节”两枚。“车节”铭文150字;“舟节”铭文165字,是已知的东周楚国青铜器铭文篇幅最长的,用语习惯和文字的特征具有显著的楚国色彩;文字排列齐整,字体优美,是精美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节的使用制度愈来愈严密,出现了专门的管理节的机构,与符、玺、印等一起,由专门官员管理,如周朝的“典瑞”“掌节”、秦代的符玺令、汉代的符玺御史、尚符玺郎等;在使用上出现了“合节”的办法。《说文系传》云“守国者,其节半在内,半在外。”文献记载的“鹰节”“雁节”“齐夫夫牛节”“辟夫夫虎节”这些节均铜质,为左右两半勘合而成。
秦汉以降,节作为直接体现君权的一种特殊标志物,被广泛赐予使臣。使臣所用的节,称为使节,其形制有了新的变化,一般以竹为柄,长八尺,以黄色旄牛尾编制装饰物,九折,象竹形。《汉书·高帝纪》中颜师古注“节以毛为之,上下相重,取象竹节,因以为名,将命者持之以为信。”在这里,“节”是“忠”与“信”的象征,是代表了君主和国家权威的信物。
使臣持节,就相当于掌握有特别通行证。西汉周勃官居太尉,位列三公,为了诛灭诸吕,从掌管符节的官员那里借用了节,才得以进入北军解除吕禄兵权,铲除吕氏势力。
汉武帝时期,苏武持节出使匈奴,被幽禁。匈奴单于劝降未果,将其流放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牧羊。在流放期间,苏武一直握着代表汉朝的符节,以致符节上装饰用的旄牛尾的毛都掉光了。在苏武持节牧羊的故事,节杖寄托了他对国家忠诚不渝的情感,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至今受人敬仰。
《周易》中的节卦最早对节的“凭信”“符合”的义项进行了探究。节卦下兑上坎相叠,兑为泽,坎为水。坎、兑均居西,二者方位同,若合符节。泽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于泽外,因此要有节度,故称节,倡导的是“节制、适度”的思想。天地有节度,天地才能常新;国家有节度,国家才能安稳;个人有节度,个人才能完美。
(编辑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