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融雪
1月17日,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90 后”朋友张丹侠(右)给83岁的王育华(左)送来她刚刚做好的相册(翁忻旸/ 摄)
2022年,我国将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十四五”期间新增老年人口将是“十三五”时期的1.5倍;至本世纪中叶,60岁及以上人口将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多次修订,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重要文件出台,我国养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各中心城市亦不断探索新的模式:
北京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上海积极扶持老人们自办“睦邻点”互助养老;
南京在全市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鼓励“小老人”帮“老老人”,倡导以今天的志愿服务换取明天的养老保障;
沈阳通过在医院中办养老院、在养老院中嵌入医院、在社區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安宁疗护等多种形式,探索医养结合之路……
放眼全国,养老机构从重量转向重质、长护险试点进一步扩围、智慧康养产品不断涌现……养老领域的新变化、新成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体现了中国式养老的中国特色、中国优势和中国方案。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当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虽然期间还有许多短板和梗阻有待补充和疏通,但在各方努力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明天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