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摘 要:杜十娘和玉堂春是冯梦龙塑造的两个重要的妓女文学形象,两人有着相似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但是她们的命运结局却截然相反。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造成女主人公命运迥异的主要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杜十娘;玉堂春;命运;原因
《玉堂春落难逢夫》[1]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2]都选自冯梦龙著名话本小说集“三言”中的《警世通言》。同为娼妓的女主人公杜十娘和玉堂春,都为反抗压迫进行了顽强抗争,而最终玉堂春历经磨难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杜十娘却在万念俱灰之下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相同背景下的两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呢?
一、渴望从良,追求过上正常人生活的女主人公
杜十娘、玉堂春都是其所处时代堪为花魁的上等妓女。杜十娘“两弯眉画远青山,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3]。玉堂春的姿色则是这样描写的:“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脂粉自多姿。便数尽满院名姝,总输他十分春色。”[4]除了从正面直接刻画她们的美貌之外,小说还运用了间接描写手法使之更具说服力。如对杜丽娘,院中传出的口号是:“坐中若有杜十娘,斗筲之量饮千觞。院中若识杜老媺,千家粉面都如鬼。”[5]对玉堂春的刻画,作者先写王公子看到饮酒席中的两个女子觉得生得清气,但却被酒保反问道:“这等就算标致?他家里还有一个粉头,排行三姐,号玉堂春,有十二分颜色。”[6]
外貌美是她们得以吸引像李甲、王景隆这样的富家公子情迷意荡、倾尽财产而不惜的重要原因,但是帮助她们走上从良之路的因素决不仅仅是靠美丽的皮囊,更是由于她们的聪明机智、勇敢无畏和真诚善良。当王景隆把所有的盘缠都用光,落得流落街头、乞讨度日的下场时,玉堂春没有因此心生嫌弃、寻找下家,而是私赠他金银首饰,并劝他回家后要用意攻书;当鸨儿发现被骗之后,她又设计骂街之计,在众百姓的作证之下,逼迫亡八淫妇立下文书执照赎回自由之身;当有数万本钱的沈洪有意挑逗冒犯时,却被她照脸啐了一口,即便已经成为了他的偏妾,仍然不忘与王三官的誓言不肯失节。同样,阅人无数的杜十娘也渴望早日从良,但是有钱有势的贵公子并不是她择偶的唯一标准,她要追求的是一份彼此真心相爱的爱情。当这个理想中的心上人出现后,她便将他视为自己跳出火坑的唯一希望,设计挤兑鸨儿开出十天三百两的赎身条件,当李甲囊箧空虚身无分文并借贷无果时,她拿出了一百五十两的私蓄赠送给他;当李甲惧怕父亲因娶妓一事恼怒而不知所措时,反倒是杜十娘提出了先暂居苏杭的想法,可以看出杜十娘对从良是有着坚定的决心和严密的规划的。
玉堂春、杜十娘在男主人公落魄时,都对其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同样,这也是她们对自己的一种自救行为,她们把走上从良之路的愿望寄托在了所认定的理想对象身上。可以看出在当时社会,男权主义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她们选择的对象就对她们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二、两人选择的对象有着迥异的性格,是造成不同结局的直接原因
杜十娘选定的李甲是一个生性懦弱、不谙世故的纨绔子弟。这个“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的多情种,虽然肯为了与杜十娘一时的朝欢暮乐散尽钱财,但是他对于两人的未来是没有任何规划的,面对大事也毫无主见。杜十娘与他商议终身之事,公子道:“我非无此心。但教坊落籍,其费甚多,非千金不可。我囊空如洗,如之奈何!”[7]之后,在杜十娘赎身以后两人打算离开时,十娘问他何处安身,他也没有万全之策。由于惧怕父亲,他从来都不敢想把杜十娘带回家与父亲做真正的对抗,而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所以之后仅凭孙富的几句话就轻易地动摇了意志。他对杜十娘的爱仅仅停留在对其美色的贪恋上,对十娘对他资金帮助的感激上,远未上升到非她不可的真爱层面。
与杜十娘相比,玉堂春就幸运得多,虽然在争取和王景隆在一起的路上也吃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事实证明她的付出还是值得的。王景隆是一个重情重义、敢作敢当且具有叛逆性格的贵公子。在得到玉姐私赠返乡之后,面对父亲的指责暴怒,他敢于向父亲备述与玉堂春发生的事情。他也从来没有忘记玉姐对他“用意攻书”的嘱托,终日发志勤学。后来进京赴考,得知玉姐被卖无心应举,在朋友劝说他“那里有为表子而不去求功名之礼?”,他说:“我奋志勤学,皆为玉堂春的言语激我。冤家为我受了千辛万苦,我怎肯轻舍?”[8]从种种细节之中可以看出,王景隆对玉堂春的爱是一种愿意付诸行动并终身厮守的真爱。
三、上层社会对待新兴思想意识的不同态度,是造成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
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王尚书和李布政为代表的两个家族,对待新兴思想意识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也是造成两个悲喜迥异的结局的根本原因。
李布政秉持传统婚姻观念,对新兴的思想意识极力排斥。李甲自小就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他知道杜十娘这样的身份是绝不可能被父亲所容纳的,所以他自始至终都不敢做出任何忤逆父亲的行为。小说中有多处描写李甲惧怕老爷的言语,如孙富道:“君携丽人而归,固是快事,但不知尊府中能相容否?”公子道:“贱室不足虑。所虑者,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9]李甲对于父亲的惧怕正反映了李布政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这样的封建家庭,是决不会允许杜十娘这样的烟花女子败其门风的,所以即便没有孙富的出现,杜十娘的悲剧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而王景隆生活的家族的封建纲常观念在新兴思想的冲击下有所淡化,从王景隆回到家里与老爷的对话,体现了当时王尚书已初步具备商品经济意识。王老爷一句“要做买卖,我又无本钱与你”,说明他对于这种新兴的商业行为并不反对。在王景隆说出是玉堂春情愿资助他时,王老爷一句“这也罢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这一风尘女子的认可,也为后来玉堂春顺利成为王家媳妇儿作了铺垫。
在相同社会背景下,作者为什么要把两篇题材相同的文章,故意设计两个不同的结局呢?实际上,这也反映了两种思想观念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斗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充分和繁荣的时期,因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发生着改变,这一变化被很多作家反映在了作品中。作者为玉堂春和王景隆安排的“大团圆式”的结局,表达了冯梦龙对新兴思想下人们美好未来的期盼与祝愿。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那个时代传统的封建思想仍旧占据统治地位,因此许多下层市民与婦女仍然被各种愚昧思想所毒害着,而杜十娘只是千千万万命运悲剧妇女的代表。
四、结语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女性自我意识泯灭的历史。在男权的压迫下,众多的女性不得不“自觉”地成为男性的附庸,而风尘女子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更是步履艰难。刚烈的杜十娘选择以死了结李甲对爱情的背叛,并对封建礼教提出了无声的控诉;美好真诚的玉堂春和有情有义的王景隆喜结连理,以此表达了对真情的歌颂和对虚伪礼教的批判。
参考文献
[1][4][6][8][明]冯梦龙编,曹光甫注.警世通言·二十四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96-220.
[2][3][5][7][9][明]冯梦龙编,曹光甫注.警世通言·三十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8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