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

2020-10-09 11:12冯玲玲
北方文学 2020年15期
关键词:李云扁舟豪情

冯玲玲

大唐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离开长安漫游近十年的李白来到了宣州(今安徽宣城),客居于此,期间,其好友李云途经此处,李白陪李云登谢朓楼赏秋景,为朋友设宴饯行,酒过三巡,李白作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曰: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饯别诗,送别对象是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李云,李白称其为叔,送别地点是在宣州谢朓楼,此楼为谢朓担任宣城太守时在城外陵阳山上主持修建,也称谢公楼,北楼。

诗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开篇,对已经逝去的无数个昨天不舍,对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明天烦忧,是诗人的满腹牢骚,五十三岁的李白对时光飞逝功业难就感到忧愤阴郁,即使陪朋友登楼赏景,依然无法排遣。

三四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笔锋一转,将思绪拉回到眼前的实景中去,从谢公楼向外望去,明净寥廓的天空下,一排排大雁乘风而起自游翱翔,秋色秋景使人心旷神怡,阴郁之气荡然无存,兴致瞬间高涨,产生了酣畅淋漓大醉一场的冲动。

五六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从写秋景转到写人,写主客双方不凡的才华。“蓬莱”,海中仙山,相传为仙府幽经秘录所藏之处,东汉时称国家藏书楼东观为蓬莱,以此暗合李云的职务和工作,秘书省是古代专门管理藏书的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蓬莱文章”即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即建安风骨,是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慷慨悲凉、刚健质朴、风骨遒劲的诗文风格,“小谢”是指南齐山水派诗人谢朓,诗风清新秀丽,是李白非常欣赏和崇拜的一位诗人。“清发”,清新明爽,这里诗人以小谢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朓一样清新秀发,是对自己“日试万言,倚马可待”才华的充分自信。

七八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承接上面两句,在对主客双方的才华进行肯定后,写双方都具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逸兴”,飘逸豪放的意兴,“壮思”,文思之敏捷,“览”通“揽”,上天揽月,并非实指,而是酒酣兴发时的豪情壮语,用这一夸张的动作,代表了诗人对高远理想境地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诗人的思想在自由的天空驰骋之后,又转回到现实中,抬首看到的是南飞的大雁,低头却是谢公楼前潺潺流淌的宛溪水,作者自然而然地把水的连绵不绝与愁绪的挥之不去联系在一起,以有形的水比喻无形的愁绪,有了抽刀断水的想法和举杯消愁的举动,但是抽刀无法断水,举杯买醉也无法排解苦闷,愁绪反而进一步加重,反映出诗人在矛盾痛苦中挣扎,力图摆脱精神的苦闷。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中,“称意”,合乎心意,“散发”,相对于束发,意味着摆脱世俗的羁绊,不受约束,隐居不仕。“弄扁舟”,乘小船归隐江湖,就像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既然现实中无法恣意洒脱,那就纵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与黑暗的现实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于是想到“散发弄扁舟”,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虽然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并不觉得颓废郁结,反而有一种豁达洒脱之感。

一、只写心情,不叙离别

本诗虽为饯别诗,但是不同于一般的饯别词,是李诗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首。诗中没有写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愁别绪,倒像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与光明的执着追求,虽写苦闷烦忧,却不显阴郁低沉,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的满腔豪情。

那作为一首饯别诗,写完之后是要与友人分享的,诗人这样毫无保留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就不怕朋友不高兴吗?我觉得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送别的对象。李云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曾任监察御史,据独孤及的记载,李云在做监察御史期间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可以看出李云并非庸碌之辈,是才华横溢又有追求的人。二是送别的地点。是李白崇拜的诗人谢朓所建谢公楼,李白在他的很多首诗中提到了谢朓,后人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一生追求的便是像谢朓诗歌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谢朓出身名门、才华溢横,却英年早逝,去世的原因是不愿向某些势力妥协,遭诬陷屈死狱中。由此可见,李白、李云、谢朓是一样的人,都有旷世才华,同时都有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对真理、正义、理想的执着,所以在这样一座偶像所建的楼上,送别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李白心中还有什么顾忌呢?自然不拘一格。

二、一波三折,愁肠百结

整首诗情绪一波三折,时而惆怅烦忧,时而豪情逸兴,时而愁苦加重,时而超脱苦闷,那么诗人到底在愁什么呢?李白曾在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明确表白自己的志向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也就是要做宰相、帝王师,辅助君王成就一番惊天伟业。这样的理想实现起来是不容易的,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是试图通过隐居、干谒、漫游、投赠等方式,实现“平交王侯”“立抵卿相”的目的。公元742年,玄宗下诏征李白入翰林作了翰林供奉,起初确实给了李白很高的礼遇,但却没打算在政治上委以重任,只是借李白的诗才点缀升平,这与李白的理想相去甚远,加之小人的谗言诽谤,两年后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短暂的仕宦生涯[1]。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包括后来错投永王李璘的军队获罪流放,去世前一年还计划跟随李光弼将军出兵平叛,这都说明李白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一生都没有停止过[2]。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李白诗中经常会读到深重的愁绪。

三、豪放自然,一气呵成

本首诗十二句,九十二个字,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收放自如,气象万千,很好地表现出了李诗的特点。

(一)语言明朗朴素,自然豪放,活泼隽永。开头两句散文化的语言,不讲格律,没有章法,读起来却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与下文的衔接丝毫不觉突兀,这也只有李白才能做到。“多烦忧”“逸兴”“欲上”“览明月”“不称意”这些词语更是信手拈来,生动自然。

(二)善于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像诗的开头把“昨日”和“今日”放在一起对比,还是首次,可谓奇绝,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贊赏此两句:耸突爽逸。“长风万里送秋雁”“抽刀断水水更流”,更是体现出李诗“飘然思不群”的特点。李白善于采用生活中俯拾皆是、表面上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的意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有形之水来比无形之愁,二者都具有缠绵、纠结之感,也是神来之笔,让人叫绝。“蓬莱文章”“弄扁舟”的运用也很巧妙贴合情境,上天揽月的夸张是李白式的豪放与天真个性的和谐统一。

(三)感情奔放豪迈,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整首诗像是诗人个人心情的吟咏,主观抒情色彩浓烈,整首诗感情深沉激越,起伏涨落,时而惆怅,时而豪情,时而苦闷,时而超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瞬息万变,意韵深长,却浑然天成,难怪明人评价此诗“如天马行空,神龙出海”。

通过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对李白诗歌风格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是我们走进诗仙精神世界的一部很好的作品,为我们“在波澜壮阔的诗篇中展现出一个伟大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风采与艺术个性,展现出盛唐知识分子在唐皇朝由盛转衰之际所特有的心路历程,不愧是流传千古的伟大绝唱”[3]。

参考文献

[1]尚永亮.诗映大唐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79–81.

[2]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99–200.

[3]康震.康震讲诗仙李白[M].北京:中华书局,2019:89.

猜你喜欢
李云扁舟豪情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喜爱的玩具
去昆仑,让肺腑劲燃旷古豪情
把“我”当它
垂钓
羊羊变身
万丈豪情,匆匆铸成哀伤
豪情再续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