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2020-10-09 10:56王小艳
湖湘论坛 2020年5期
关键词:赋能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王小艳

摘要:人工智能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推动力。当前,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服务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客观条件,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在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制度体系、推进机制、人才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夯实基础支撑、厚植制度优势、创新推进机制、壮大人才队伍,为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添薪续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服务业;深度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5-0136-09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概念诞生于1956年的“达茅斯会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工智能已经迈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即新一代人工智能时代。[1]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

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将人工智能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他强调,“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2]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健康和养老等民生领域和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服务业领域深度应用的具体措施。[3]着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共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是新时代赋予人工智能新的历史使命。

一、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

(一)生产力层面:人工智能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解放的决定性作用。他指出,“机器能够完成同样的劳动”,“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4]生产力的发展,除了涉及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外,还要涉及科技、管理和教育等渗透性要素。其中,科技是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5]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7]深刻阐明了科技和自主创新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新一代人工智能是21世纪的前沿科技,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体现。人工智能引领了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将进一步释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巨大能量。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服务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精准服务水平和高效服务能力,让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高质量服务,[8]形成了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得以快速发展,全方位渗透于生产力各要素中,综合作用于生产劳动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成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9]

(二)生产要素层面:人工智能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劳动质量决定产品质量”是马克思质量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他认为产品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要素的质量,这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生产条件、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和产业发展等,其中,核心因素是技术的进步。[10]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质量。”[11]他还将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认为外延扩大再生产是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擴大再生产;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的扩大再生产,其关键是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作用的发挥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12]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归类到“科技”的要素范畴,但又与“信息”这一要素密切相关。历次工业革命表明,不论机械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都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标准化、自动化、模块化,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技术作为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将毫无争议地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先导技术,也将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正如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权威学者吴恩达所言,“人工智能是新电能,正改变着医疗、交通、娱乐、制造业等主要行业,丰富充实着无数人的生活”。[13]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和深度应用,广泛培育壮大智能化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态,以人工智能技术这一重要高质量生产要素带动服务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三)生产方式层面:人工智能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方式

马克思在考察“第一次机器革命”后指出,其革命性影响在于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7]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引领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15]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需的高效率先进生产方式的重要力量。综观国内外高质量发展实践,无不体现着对生产方式进步的关注。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的纵深应用及其所催生的一大批新技术在服务业各个环节的嵌入,正深刻改变着服务业生产方式。人工智能除了“替代”落后生产方式,还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下的间接社会联系模式、垂直企业管理模式、中心化处理模式等,成为服务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的得力助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丰富多样的应用,以及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高度智能化产品正快速走进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进服务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和现代化。人工智能加速了服务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方式,有力推进了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总体跃升。

二、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基础地位: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将“服务增加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经济中的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60%的经济态势”称为“服务经济”。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国家,中国的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关键要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服务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198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35%,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9%,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现代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较同期增长30.7%,增速居国民经济各行业第一,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达53.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53.9%,比第二产业高14.9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拉动GDP增长较第二产业高1.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大现代服务业门类的综合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4.2%,拉动第三产业1.8个百分点的增长。[16]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制造业占比下降,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新兴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进一步融合,以及智能化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智能服务新需求空间不断开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拉动力。

2.现代服务业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就业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关系个人生计、尊严和价值,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稳,则经济稳、民心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和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是转变为追求高质量生活品质和高水平精神生活等更高层次的消费。改善就业方式、提高就业质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正逐渐减弱,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让劳动人口更富生产性,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顺应时代要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责无旁贷成为新型就业方式的“新蓝海”。

人工智能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改变了劳动力结构,在压缩传统服務业部分岗位的同时,催生了更多新型就业岗位和智能劳动力。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指出:“生活方式改变了供给和就业结构,如今有1/4-1/3的产出是与过去生活方式无关的,也就是说有1/4的职业和1/3的就业在30年前是不存在的。”[17]人工智能既解放了劳动力,也促进了劳动力向更高层次的转型。普华永道2018年就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发布报告预测,未来20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无人机及自动驾驶汽车等相关技术,将使中国就业净增长约12%。该报告还预测,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将创造的新就业岗位,足以抵消现有就业岗位被取代的影响。智能化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和高质量就业机会,也促进更多的人才向现代服务业聚集,推动服务业的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条件: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

1.强大的科技优势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势头良好,很多领域已经与发达国家同步,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百度2015年开发的“深度学习”语音识别技术,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2016年全球十大科技突破之一,这是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2019年)——主要应用场景研判》显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39亿元,增长率达到56.3%,远高于全球17%的增速水平。中研产业研究院《2019-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未来十年内都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普及的爆发期,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有望成为下一个爆发点。据预测,在加快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的政策支持下,到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将逼近300亿美元。随着我国5G商用落地进入加速阶段,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人工智能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和服务业转型升级赋予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2.广阔的市场优势

服务业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程度,决定了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尽管我国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且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经营和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的传统服务业仍然占较大比重,比如餐饮、酒店、旅游、零售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有限,物流、商务、家居等新兴服务业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也不高。为此,传统服务业需要大力推进智能化升级,提升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新兴服务业需要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技术支持,发挥人工智能在商务、物流、金融等商业服务领域以及在政务服务、健康养老、城市管理、交通运营和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优势。随着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应用条件的持续改善、应用场景的不断增多,人工智能将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生产要素,为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改善创造新的空间。

(三)实践基础: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对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渗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医疗、教育、金融等服务性行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的程度普遍较高。[18]可以说,我国在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践中的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解决了传统教育中的信息不畅、资源不均、渠道不多等问题;推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和学习的系统性融合,提高了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增加了全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使不同性别、社会地位、民族或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有机会享受公平、优质、个性化的终身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工智能+教育”为落实“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立下了汗马功劳。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医疗行业,解决了就诊手续繁琐、信息不共享、资源分配不均、医患矛盾突出等诸多医疗行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动了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并使智慧医疗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医疗”功不可没。在疫情迅速蔓延的严峻形势下,AI影像在CT阅片中的运用大大缓解了一线医生的阅片压力;AI影像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定量分析及疗效评价,提升了评价效率和准确率;会诊专家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检查病人的病情,召集各方专家进行会诊,最大程度减少了直接接触,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5G云端抗疫机器人24小时在医院工作,替代医护人员完成特定区域的清洁消毒和药品配送工作。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政府办公、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场景,发挥数据覆盖面广、及时性强、涉及项目精细的优势,利用高效的点对点推送、一对一“非接触式”辅导等措施,大幅提升了利企便民服务体验。此外,具有守护身心安全、全方位健康管理和提供老人精神娱乐等功能的“人工智能+养老”,包括无人驾驶、智能停找车、智能公交服务在内的“人工智能+交通”,包含智能家居、智能家政服务以及安全社区管理在内的“人工智能+社区服务”等等,都有效带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高质量发展。我国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实践基础。

三、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虽然我国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已经具备了客观条件和现实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相对单一、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制度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推进机制创新力度不够、高端技术人才不能满足需求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业态模式

一要突出民生保障,探索适应人民群众生活的服务模式。服务人民迈向美好生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使命。要坚持需求导向,发展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结合,利用“智慧大脑”深挖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用先进技术解决民生難点痛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虽然给餐饮、住宿、旅游、电影等传统服务业带来巨大冲击,但催生了人们对智能化服务的大量需求,这些需求又催生了诸多的智能化服务模式。比如,京东物流自主研发的智能配送机器人为医院派送快件;博云视觉应用影像分析技术研发高精度AI测温快速通行系统;厦门市政府利用“AI运动”平台召开全民参与的线上运动会;武汉大学的5G+VR云赏樱,让人足不出户沉浸式地沐浴阳光、共享美好。这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服务模式不仅对成功抗疫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也让因疫情无法出门的广大老百姓的生活需要得到了充分保障,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二要顺应消费升级,探索满足客户需求的体验模式。基于客户体验,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心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把客户需求融入到智能化服务模式中。针对个性化服务需求,创新消费场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远程服务、个性定制、创意设计等新型智能化服务模式,创造并传递全新优质的客户体验。

三要聚焦优势特色产业,探索行业共建共享的协同模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聚焦服务业领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通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更有价值的行业联合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与各类生产要素的智能匹配和高效协同,形成跨界协同服务模式,为产业链带来更大的价值增值。

(二)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一要加快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在加快智能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中心,统筹利用大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度智能化的、一体化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推进智能感知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设施建设,加快5G商用建设步伐,加速配套产业链成熟及应用创新,扩大5G网络的覆盖面,着力构建高速率、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新型信息高速公路。

二要完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建成一定规模的高质量标准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进一步提高图像识别率、文字识别率和语音识别率,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开发和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夯实数据基础[19]。同时还要加快公共基础资源社会共享的步伐,全方位开放基础资源数据信息,为全社会数据共享提供便利,更加全面地惠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大众,在智能社会、智能城市、智能社区建设方面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20]

三要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体系。随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宽,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不断拓展。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群体智能服务平台、混合增强智能支撑平台、自主无人系统支撑平台等,增强各类平台对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

(三)厚植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优势

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政策试验,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制度环境。重点要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融合发展与法律法规、道德伦理和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关系。

一要健全支持现代服务业智能化原始创新的制度。人工智能将人类从繁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则带来了冲击。要加强人工智能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包括隐私与产权保护、信息安全、法律主体的权责关系等,建立保障人工智能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人工智能新技术快速有效应用于服务业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要建立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伦理规范。霍金担忧“完全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意味着人类的末日”。马斯克也曾警告,“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人工智能,如果必须预测我们面临的最大现实威胁,恐怕就是人工智能了”。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成为需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要制定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标准和伦理规范,制定人工智能研发人员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建立适当的机制来准确衡量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确保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安全。

三要建立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监管制度。要针对应对人工智能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建立专门的人工智能监管机构。构建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构建公开透明的监管体系,对快速更新变化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实践进行全过程监管,确保人工智能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创新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机制

一要制定应用场景清单。结合地域特点与行业特色和优势,开展深入调研,制定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应用的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在充分论证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通盘考虑、科学分析,精准对接供给与需求,确定人工智能+服务业应用场景清单;对应用场景清单进行细化和分类管理,根据清单内容逐项推进人工智能与服务业企业、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根据清单要求遴选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示范推广应用,以应用场景供给培育优质行业生态。

二要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研究破解制约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问题,针对每一个应用场景或工程列出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阶段性目标,为落地实施提供路线图;注重应用实效,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施策,着力提高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的有效供给能力,推进人工智能与优势服务业融合创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三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在综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状况、应用环境、价值向度等因素,系统考察和科学分析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应用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应用场景开发、引进、应用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过程数据来源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数据使用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有效,为建立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要保证评价结果的激励性,以评价结果激发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业领域技术研发和场景应用的强大动力。

(五)壮大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也严重滞后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短缺成为制约人工智能赋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一要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发挥行业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既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应用等纵向知识,掌握“人工智能+”管理、标准、法律等横向知识,又熟悉服务业发展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加大高端人工智能后备人才培养力度,采取特殊政策、专门渠道针对人工智能重点项目精准引进高端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尤其要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占领人工智能人才制高点。[22]

二要建立跨界互动机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与国际顶尖大学、世界名企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建立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研究中心。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不同领域之间开展深入交流和探讨[21],打造国际顶尖的高水平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协同发力推动服务业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三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工智能学科布局,建立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扩大高层次技能型知识教育的比重,在大学教育中增设人工智能专业、拓宽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此外,要建立人工智能技术职业培训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劳动力培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提升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 求是, 2019(04):39-46.

[2]习近平谈人工智能: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EB/OL].(2017-07-20)[2020-05-25]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1101/c385476-30376558.html.

[3]国务院关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EB/OL].(2017-07-20)[2020-05-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4][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42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21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267-277.

[8]习近平: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EB/OL].(2018-10-31)[2020-05-25] http://www.xinhuanet.com/2018-10/31/c_1123643321.htm.

[9]何玉长, 宗素娟. 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与智能劳动价值——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10):42-49+113.

[10]何玉长, 方坤.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理论分析[J]. 中国经济报告, 2019(02):46-55.

[11][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12]任保平.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性[J]. 人文杂志, 2018(02):31-39.

[13]任泽平, 连一席,谢嘉琪. 人工智能: 新基建, 迎接智能新时代[EB/OL]. (2020-04-30)[2020-05-25]htmlhttp://www.xinhuanet.com/money/2020-04/30/c_1125926729.htm.

[14]刘方喜. 物联网分享还是人工智能垄断: 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数字资本主义[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52-65.

[15]孙学工, 郭春丽, 李清彬.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J]. 新疆社会科学, 2019(02):29-35.

[16]杜希双.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EB/OL].(2020-01-19)[2020-05-25]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9_1723779.html.

[17]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Translated by Arthur Goldhammer.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95-96.

[18]腾讯研究院. 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EB/OL].(2017-08-25)[2020-05-25]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7-08/25/content_5584021.htm.

[19]郭晗. 人工智能培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5):21-27.

[20]何玉長,方坤.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J].学术月刊, 2018(05):56-67.

[21]邓洲. 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难点及政策建议[J]. 经济纵横, 2018(08):41-49.

[22]潘文轩.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多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 湖湘论坛,2018(4):145-153.

责任编辑:王赞新

猜你喜欢
赋能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增效机制与实现路径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