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摘 要:学生是数学教学关注的中心,因此教师是教人而不是简单的教书。教师的眼里要有学生,心里也要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状态灵活组织和实施教学。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独立思考和反思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情感体验;知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9/22-0093-03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这是数学教师每节课都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评价每节课是否进行了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乐学善学、是否勤于思考、是否实事求是、是否能够反思质疑、是否能够从数学的角度解决现实问题等等,都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对教学效果进行优化,是每一位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策略,让数学课堂由关注知识与技能转变为关注思维、启迪智慧、健全人格,以期推动未来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励学生敢于向上、勇于攀登的积极情感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是学好数学的动力,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奥妙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新的活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伊始,笔者设计了比赛的情境:下面十道题看谁算的又多又快,36÷2,48÷3,125÷5,540÷3,132÷6,728÷7,738÷9, 543÷3,712÷8,256÷6。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情绪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都争前恐后地算了起来,争取第一个完成。片刻时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算完而且算对了前九题,做的最快的那名同学在做第十题的时候,眉毛却慢慢地拧了起来,一会看看题,一会看看老师,眼睛里充满了疑惑。慢慢的,班级里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表情,甚至在同学间有了小声讨论。终于,有个胆子大的同学举手说:“老师,您最后一道题好像出错了,没法算。”下面的同学也都不约而同的点起头来。这时候,筆者不失时机的询问道:“哦,同意这位同学想法的请举手。”此时,几乎全班的同学都举了手。然后笔者接着说:“其实老师没有出错,这种类型的题是除法的另一种形式,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学们想不想学这个新知识?”“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紧接着,开启了这节数学课的美妙之旅。
通过比赛等形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适时增加一些难度,稍加一些迷惑点,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巧妙的、能激发学生好胜心和求知欲的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积极探究,进而激励学生敢于向上、勇于攀登的积极情感。
二、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其迎难而上的态度
意志力是学好数学的保障,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的。小学数学学习中,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鸡兔同笼》的时候,学生明显出现了畏难情绪,和教师座谈时,教师也显得很无奈。如何克服这个困难,教师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如题:鸡兔同笼,上数30个头,下数100条腿,问有多少只鸡?有多少只兔?教材上呈现的是列表法和假设法,教学时教师还运用了方程解法:设鸡的只数为x,2x+(30-x)×4=100。列表法费时,假设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方程法计算起来比较繁琐。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运用简化的思想方法,把鸡和兔两个事物简化为一个事物100-30-30(鸡趴在地上了,兔子还有两条腿站着),列式(100-30-30)÷2就得到兔子的只数,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计算。运用这种思想方法还能解决龟鹤问题,植树问题,乒乓球单双打问题等系列问题。
这样,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感知了数学趣味,感悟了数学思想,发展了逻辑推理能力,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了迎难而上的积极态度。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促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反思质疑的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指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因数、倍数”时,笔者出了一道辩论题:
观察下面数学现象:
3与5互质,5与7互质,3与7也互质;
4与9互质,9与13互质,4与13也互质
……
正方:根据上述现象,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若A与B互质,B与C互质,则A与C一定互质。
你(反方):是否认同正方观点?如果不同意,请举例予以辩驳。
上述题目根据既定事实,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具有一般性意义的结论:A与B互质,B与C互质,则A与C一定互质。辩论时,反方提出质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举出反例:4与5互质,5与6互质,但是4与6不互质……因此,得出正方的结论是错误的。
数学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索、反思质疑的良好习惯。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数学起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教学时,联系生活实际,介绍祖国迅猛发展的成就,普及环保意识等,增强学生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筹计算,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公元3世纪刘徽发明了徽数,公元13世纪,朱世杰最早提出了小数的名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建立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目标;介绍我国当代数学家为祖国强大建功立业的成就,以及国外数学家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他们不畏强权、反抗腐朽、为坚持真理而不怕牺牲的科学精神等,坚定学生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除了上述的显性引导,还要注重价值观的隐性熏陶。教师的一言一行,即教师的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守文明、懂礼貌,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学生,承诺言而有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等,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教师还可以构建课堂文化陶冶學生品质,即建构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人人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公正客观的评价体制等,把课堂建构成“和谐社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养成和践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环境。
总之,小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是育人的价值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效途径。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师在展示人格魅力的同时,要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抓住数学的本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等思维活动,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其本质和联系,感悟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密思维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诚实有信、自我约束、追求真理、坚持原则、客观公正的独立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