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MOOC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2020-10-09 10:24王钦雯陈继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堂

王钦雯 陈继平

摘要:自2012年以来,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教育变革通过“慕课”为载体的形式唤醒了人们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这种大规模、开放性、在线的、代表课程也愈发在我国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中蓬勃兴起,进入“后MOOC”时期(2014),研究者不但要关注慕课对教育的宏观影响,还要关注慕课对课堂教学的微观影响,“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概念应运而生,不同于“MOOC”,它所指代的是学生规模较小、相对应的、申请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的在线课程。2020年初,全国各学校在此前期间大规模、成建制度开展在线教学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在脱离传统课堂的特殊时期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未来在线教育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22-014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i只码( OSID):

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样本的选取

1.1 调查目的

了解后MOOC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前景做出预见(仅中学阶段)。

1.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依据我国学者陈琦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中》提出的影响信息技术整合与课堂效果的模式,拟订了一份以高、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的问卷,其中包括27道选择题和3道开放性问答题。依据环境变量、学习者变量、教师变量3个维度展开探究,重点在于理解和使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发放形式,共随机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性别比例为:男:女=1.06,涉及学生年级包括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其中初二和高二人群占比最大,分别为37. 18%、39.74%.

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2.1 环境变量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影响

环境变量包括宏观社会环境条件、学校文化氛围,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家庭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

在对环境变量的调查分析中,宏观上,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会影响配备信息技术设备的经费和装备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即使过半调查对象家庭所居地区来自乡、镇、村,但在技术设备上超七成人群能够借助简单便携的媒体视听设备(手机:73.08%;电脑:20.51%;电视或平板:6.41%)完成网络在线教学,实际反映了当前社会经济背景对于网络教学的友好支持。在学校环境层次上,学校的学习文化、具体信息技术装备条件、领导及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态度也是在线教学中的推动力。通过调查疫情以前的学习生涯中,学生平时是否有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学习的行为反映学校在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结果显示:

良好的网络时代背景与学校文化启发使得学生“不应用”或“很少利用网络工具学习”的情况基本很少,近半数(48.72%)受访学生经常自发地在课外观看网络教学视频辅助学习,且这一现象在初中、高中阶段均呈现正态分布,即初二、高二学生更多借助课外网络视频教学丰富学习资源,而借助应用软件搜索疑难问题查漏补缺则在每个年级相对分布平均且自发,这一信息可以更好地启发在线课程研究者针对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与喜好偏向设计合理的网络课程,迎合学习者需要。同时,即便疫情爆发,但是绝大多数学校能够迅速组织线上教学,规范程序,稳定制度,一边探索一边完善网络教學政策,根据实时授课进行改进,这也得益于学校平时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给予的实践。其中,“设置网班,小范围开展网络线上教学”在高中阶段应用最广,学校偏爱对高二、高三年级引进优质中学的网络在线直播课,结合传统课堂模式做小范围的信息技术实践,即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而对衔接年级如初一、高一更多完全采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在更为微观的层次上,授课载体与软件媒介所能提供的计算机化的学习环境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据对疫情期间授课载体的使用分析,七成受访群体选择微信、QQ等通讯载体以及腾讯会议、腾讯直播等办公软件。实施上,除了直播、spoc、通信工具外,大量非专业软件载体其实也加重了网络负载,社会性通信软件和办公软件注重联系功能,诸如融合:智能批阅、大数据分析、概念图类软件、学科/领域类工具等专业的在线教学平台较少。

2.2 学习者变量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影响

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习者本身是其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学习者变量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调查、学习效率、学习动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偏好调查。

2.2.1 学习状况调查

通过对“听课时长”“网络课容量”“注意力集中时间”三方面调查学生网课学习状况,确定被调查者认为每日在线网课最佳授课时长,即完成课程学习的时长为5-8小时,随之,学生实际上积极投入学习并高效地完成学业所花的时间为每堂课20分钟及以上,这一模型也接近正态分布,初三和高一学生学习投入时间最多,网络课效能对于年级越高和越低的学生,效能感越低,这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有关。所以建议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习兴趣的分化调整学生的唤醒水平。最后在课程容量上,相较于传统授课,六个年级的近半数学生认为授课容量基本合适,其中高一与初三年级满意度最高,高二(58%)、高三(63%)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偏多,对于自主学习、消化、练习的时间需求更多。

2.2.2 学习动机与习惯

根据“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数据显示,平均状况下,82.05%的人可以坚持每节课全程观看课程直播,其中初中阶段占比:91.79%,高中阶段占比:79.97%。并且在自觉性上,有50%的高三学生需要在他人监督下(如借助点名手段、家长陪同等)完成网络学习,而在初一、初二学生中占比仅为两成,高一、高二学生极少需要他人监督,自发性较高。结合上文中注意力集中时间的调查,可以见得,高中生总体自发能动性较差,学习动机较低,尤为集中于高三学生。

在学习习惯上,所有年级均呈现的特点有:能够跟随网课主动做笔记认真思考,且每个年级超八成以上人数自主完成课堂练习与课下作业,但仅两成受访者会在网课期间利用答疑机会提出问题并呈交反馈。侧面反映出对于明确的任务导向型的活动,如随堂检验、课下作业,学生的自发能动性高,即外部动机高,但自我成就动机低。

究其原因,在对“网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调查中,反映情况最多的前三位分别为:“学习时容易分心走神”( 57.69%)、“缺少和老师互动,有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反馈”(52.56%)、“缺少学习氛围和同伴影响力”(44.87%)

通过访问,对学生网络课学习动机低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也是最主要原因在于情绪唤起低。情绪和生理状态影响着自我效能的形成,直接表现为焦虑。网络在线课程的初探让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心理产生骤变,加重了升学年级学生的忧虑和消极思维,高焦虑的学生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自身面对新形式体验到的紧张的不良情感上,所以更加倾向于自主学习或是有明确任务导向的学习活动。第二个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来自课堂氛围与同伴影响力。网络在线课程使传统的教学组织结构从共位集中式转变为异位散布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视性降低,从而既不促进个体独立工作,又不促进合作和相互间的工作,反馈性低。这便对非物理环境下的网络课堂提出了需求。能够扩大最大活动区的虚拟网络平台亟待而生。

2.2.3 偏好调查

对于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学习形式偏好调查显示:

以教师为主导的在线直/录播课学习形式在初中、高中学段呈现依次递减被选择的现象,低年级升学压力越小的学生越依赖于师生沟通以及教师权威性的组织教学,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学习兴趣分化,需要更多元的学习材料巩固唤醒水平。

在对“期待网络平台继续开发出哪些新功能”调查上,通过分析词频,最高频呈现词条为“老师、交流、互动、面对面”,直接反射出了学生对课堂氛围的需要。对于放任式的个人主义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一方面满意于其抗干扰性强的优点,但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对无法使用合适学习策略提取记忆中的材料,不能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重组感到焦虑,遂对网课平台的可视化、材料易得性的功能非常看重。具体倾向为:实现同学间互视任务过程、储存教师课件、在线完成奖惩以及实时视频监督共享。

2.3 教师变量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的影响

在课堂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发挥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监控者的作用。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教师变量主要包括教师对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态度、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以及教师的理念、风格、教学投入等。

调查显示,初中阶段,中青代新生教师更新迭代快,信息技术操作熟练程度相比高中阶段平均水平高出两成。在表达媒体的使用上,中青代教师更频繁使用画图、音乐、视频剪辑以及多媒体集成软件。且有12.31%教师根据疫情调整了课堂管理设计,借助或自学数据收集和分析软件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重新完善授课方式。在对网络平台的需求上,教师建议开发有奖惩制度的在线教育功能,以借助“代币法”和“集体绩效系统”强化学生优秀的学习行为。

对于线上课程的组织活动上,教师最常组织的学生活动是个别提问和展示学生成果,对于翻转课堂和课前学案学习等活动基本未涉及,教学形式相对单一。93.71%以上的老师能够严格控制课堂纪律,监测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通过访谈,教师反映,作业批改上仍存在的问题有学生积极性不高,缺乏及时反馈,导致教学进度拖延,且在照片上傳作业批改的过程中,识别难度大,工作量大,健康方面损耗多,急需专业的作业上传平台,能够将学习任务及时上传下达,规范学生上传作业的时间与质量,养成其较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削减教师的工作量。

3 总结与建议

经过过往学者对信息技术和教学整合的融合研究,研究的焦点已不再仅将媒体和教学方法单独作为载体,而是形成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共识:即知识是通过媒介系统和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得以建构的,其间还受到教学法、学习者、学习系统和学习材料等众多因素的交互制约。后MOOC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初探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在线教育的实施现状也有利于学者对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前景做出预见。环境变量、学习者变量、教师变量不断作用于信息技术,构建“探究一交流一建构一表达”等多种网络媒体维度,丰富信息资源与仿真工具。反之,积极的信息技术效果对于激发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增强动机也有正向作用,亦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自我概念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90-96.

[2]雷舒雅.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在线直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7):32-33.

[3]郑勤华,秦婷,沈强,桂毅,周晓红,赵京波,王祎,曹一鸣,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 2020(5):34-43.

[4]夏悦,全线上SPOC教学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探索[J].时代金融,2020(15):131-132,137.

[5]艾雨兵,张世波,汪明.SPOC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l.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1):45-49.

[6]陈美.MooCs与SPOC的比较及发展方向[Jl.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72-274.

[7]陈琦,刘瑞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 Barbara L.McCombs&James E.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伍新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通联编辑:张薇】

作者简介:王钦雯(1996-),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化学);陈继平(1970-),男,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化学)。

猜你喜欢
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研究
走进学生心灵,整合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