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乐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消化科前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央干部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擅长上消化道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流性食管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张雪清
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乐年学术继承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身体上都会出现“虚”的表现,比如头晕头痛、肠胃不适、畏寒怕冷等,而有这样一位专家,年近7旬,从医50多年,是国家级的名老中医,患者送给他一个称号,周三服。也就是说,就算对于难治性的疾病,他开三服药即可缓解。他尤其擅长补“虚”,调整人体不平衡的阴阳状态,他就是周乐年。那么对于常见的虚症,他有哪些好的治疗方法呢?对于补“虚”好药人参,在吃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周老解释,如今人们普遍气虚是有原因的。首先是社会老龄化,老年人即使没有基础疾病整个生理状态也是虚的;其次,现在人们没有被迫的体力劳动,也缺少主动的体育锻炼,而生命在于运动,不运动就会出现体质下降的情况;还有,如今社会发展快,科技爆炸,高科技、复杂的东西越来越多,人每天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应对复杂事物和信息,这样的工作对人的正气是有一定消耗的。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气虚的发生原因有三:①饮食不节,就是暴饮暴食,或者因为工作忙了不按时吃饭,尤其是司机和特殊工作者,时间长了就会造成脾气虚;②工作太疲劳,消耗气血,造成气虚;③作息不规律也能引起气虚,昼伏夜出,对身体有损伤,比如护士、纺织工人连上一个星期夜班很容易造成气虚。
气虚自然就需要通过一定方法去弥补,中医多用最为经典的“补法”来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它能够把人体内五脏六腑的功能修复调动起来,让机体自己产生正气。但是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补法也各有差异。
现在进补很流行,如今很多人为了强身健体,不管不顾地开始大补。周老提醒,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补。中医强调个体化。补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没有虚不要补;②鉴定体质确定哪一种虚再针对性地补;③累不等于虚,只要休息能缓过来就不是虚,自然也不能盲目进补。
对于不同的虚证要用不同的补法,根据中医分类,可以把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而在这四类当中,气虚比较常见。很多人到后期是阳虚、血虚、阴虚中都夹有气虚证。
周老告诉我们,气虚的症状总体是比较易于辨别的。主要为①面色晄白、缺少红润;②精神不振、动则疲劳;③少气懒言、语气低微;④喜暖畏寒、喜静懒动;⑤咳嗽气短、动则气促;⑥不思饮食、胃胀或痛;⑦腹胀肠鸣,腹泻或便难;⑧胸闷心悸或有胸痛。
周老认为,只要具备前四项中的两项,并有后四项的一项,即可判断是气虚,就需要补气。用通俗的话说,比如一天到晚总感觉浑身没劲,懒得动,干什么都没动力,稍微活动后就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头脑不够清爽,头昏;临床上也常听到年轻的病人来看病时说:大夫,我每天都很累,累得回家都不想说话,对什么事都淡漠犯懒。这就是典型的气虚。
如果不加注意气虚时间长了,气的升举力量减轻了,清阳下陷,就容易气陷,发生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气虚久了,会出现不固的现象,二便不尽,经常听到患者讲,解大便时总是解不干净,这便是气虚不能藏肾精的表现。气虚反应在生殖系统上,男性易出现滑精早泄,女性则是月经、白带过多,还有就是滑胎,即现代医学中的胎停育。
从脏腑的角度来说,气虚较多见的是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这三大类:
脾气虚:主要表现为气虚症状中的不思饮食,胃胀或痛,腹胀肠鸣,腹泻或便难
肺气虚:主要表现为气虚症状中的咳嗽气短,动则气促
心气虚:因为心主要的功能是主管一身血脉,血为气宅,气载于血中,推动血液运行全身,心气虚弱则推动血液无力,出现多种心血管功能障碍,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
補中益气汤在中医补益方剂中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时至今日临床应用极为广泛。这个千古名方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之手。金末元初,李东垣出身富贵之家,少年时却以洁身自好、品行端庄而闻名于乡里,更是立志于学医救人,为世人解疾苦,创立补土学派,终为一代名医。
在距今近800年的金元时期,补中益气汤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应运而生。1232年,蒙古大军南下灭金,汴梁城被围半年之久,城中断粮多日。当城破之后,城内的居民却突然开始大量死亡,医生们认为这是瘟疫引起的外感病爆发,并按治疗瘟疫的方法医治百姓,可是并没有控制住病情,三个月下来,几乎有一百万人丧命。李东垣当时身居汴梁,他认为这个病不是瘟疫伤寒等症,而是脾胃受损引起的内伤,他将自己配置的药丸发放给百姓,果真活人无数。于这次大劫难中,李东垣也建立了自己的脾胃学说、补土理论,更发明了沿用至今的“补中益气汤”
周老现场也对“补中益气汤”做了解释,这个千古名方中蕴含了很多的医理。原来方子中写的人参,古代的人参用的是党参替代,人参和生黄芪,既有补气的作用,而且有补气使气上升的倾向。白术补气还兼有燥湿的作用。因为气虚以后,运化无力,容易水湿停滞,会出现大便稀或者是水肿,此时配上燥湿的白术堪称绝妙。甘草在中药配方时经常被称为“国老”,体现其专门调和、解决诸药之间矛盾的功效。甘草可以减轻药的烈性和毒性,可以调和各种药,共同完成方子的作用。因为气要靠血承载的,血为气之宅,所以加了当归。当归可以使气得到补充而又不至于耗散。人体之气是主要以上升为顺,下行为逆,所以加了升麻和柴胡用于和气、升气,同时可以作为解表的药辛凉解表。
补中益气汤的成药——补中益气丸,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气虚比较重的人,可以每天服用,一天两次,每次6~9克。气虚比较轻,只是为了保养用,可以两天吃一次或者吃3~6克。
小窍门:很多人会吃大枣来补气补血,但是大枣吃多了瘀滞在体內容易胃不舒服,这时候可以陈皮泡水代茶饮来缓解。
另外,如果要解决气虚的问题,也可使用外治法——艾灸足三里,达到补气效果。可以使用随身灸,将艾条剪到2~3厘米放入盒内,点燃艾条,盖上盖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火力大小,再将盒子装到隔温袋里,放置在脾俞穴或者足三里穴处。
足三里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也是胃经的合穴,也是胃的下合穴。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外膝眼的距离长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黄帝内经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
同时,“三里”的含义也包括了理上、理中、理下。有医家认为,足三里与手阳明之手三里穴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黄帝内经·素问》有言:“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足三里可以治疗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
【定位与取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取穴时找到腿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即为此穴。或是用手掌心放在膝盖的顶部,五个手指朝下,中指的顶端向外一个手指宽度的位置即为足三里穴。
【功效与主治】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足三里主治脾胃、心神、胸肺、少腹、下肢等疾患:如脘腹胀满、口苦无味、恶心呕吐、纳呆、胃脘疼痛、噎嗝吐血、四肢肿胀、便秘、惊悸怔忡、胸胁满痛、中风、咳嗽、痰饮、喘息、虚劳、咯血、疟疾、小便不利、遗尿、疝气、诸虚、耳聋、脱肛、妇人脏躁、妊娠恶阻、赤白带下、痛经、寒湿脚气、膝痛、下肢瘘蹙、足胫酸痛等。凡真气不足、脏器虚惫、五劳七损、羸瘦虚乏等症皆治。
人参分为两大类:野山参和园参。野山参价格昂贵;园参是栽培的。在常见的补气药材中,有这样的花魁三姐妹:大姐人参、二姐西洋参、三妹红参。临床上常用更为经济的党参代替人参,益气补血,但是补气效果没有人参好。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凉,能补气兼养阴,清火生津,为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是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都可用之。以西洋参代替人参,则使养阴之力增强,激烈活动时疲劳乏力,口渴、出大汗者服用。戏曲、歌唱家、教师、演员常饮,有益于保健嗓音和补气。可以灌成胶囊服用,也可以嚼服,每天五片。但是专家提醒,气有余便是火,如果出现口干、鼻出血的情况,就说明补过量了,就要减量或者停止服用。
红参是由人参炮制而成的,红参比人参的性味更温热一些,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还能抗癌,有控制疾病、防止疲劳、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功效。还有一个很好的功效便是适合女性来补血。它非常适合女性朋友食用,尤其对于月经过多、怕冷的人用高丽参或者红参效果比较好。
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是炖煮,无论是中药汤剂还是汤食药膳都是将人参炖煮来发挥药效。周老提醒大家,最好用炖罐来炖人参,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容器跑气,所以一定要有盖子盖着。而且要选择小炖罐,一次炖煮10克左右的人参。放入人参后加入少许水。因为人参比较硬,可以到药店去切片或者蒸过之后切片。上班族没有条件炖,也可以用保温瓶,用滚烫的开水泡参片,记得将盖子旋紧,闷上半个小时后再开始喝,有效成分才能泡出来。
张雪清医生总结道,只要有气虚的症状,以上参类可以根据自己体质来选配服用。比如气虚畏寒的人,可用高丽参或是红参。每次用5~6片;气虚怕热、容易上火的人选择西洋参,一次可以用十几片;单纯的气虚用人参,白晒参用15克,即10片左右。如果是气虚症状比较重的,可以天天喝。气虚症状比较轻的,一周服用1~2次。
除了人参,大家都知道鸽子是一种补养效果很好的食材,很多手术、产后的人都会服用一些鸽子汤、肉来弥补消耗的气血。张雪清医生介绍,鸽子确实营养丰富,很适合补养身体。鸽子肉又被称为“动物人参”,补气可以多吃鸽子肉。俗话说,“一鸽胜九鸡”,鸽子肉可以补气补阳,它含有的蛋白质多而脂肪非常少,也是补气不错的食疗选择。
(编辑 车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