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方中的长寿智慧

2020-10-09 11:00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20年9期
关键词:六味地黄脾虚益气

受访专家

王国玮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曾任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主要从事肝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发挥中医特色、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各类肝病的道路,提出“百病从肝治,治肝先实脾”的治肝思路。

现在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委员等。

门诊时间:周四全天

蔡朕

北京中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肾病科常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IgA肾病、急慢性肾衰等,擅长诊治肾脏病疑难危重疾病如ANCA相关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骨髓瘤肾损害、心肾综合征、恶性高血压肾病等。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下午

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古人在与疾病的生死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更是超脱医术本身,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与传统文化,千百年来给无数的百姓带来长寿的希望。

大道至简,这门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特色鲜明的学科,其实孜孜不倦、汲汲以求的只有四个字——“理法方药”,即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用特定的诊法治法组方遣药(不仅仅是中药方剂,亦包括针灸、导引等外治方法),最终使得患者康复。

来自北京中医医院的王国玮副院长告诉我们,中医最具有鲜明特色的代表,便是那些历经千百年打磨出来的名方。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医药中十分具有代表性,且临床疗效好,应用十分广泛的两个经典方——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的创制者是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1709年,钱乙被召至汴京,治好了当时太子的病,因此而享誉京城,受到重赏,也因此进入太医院供职。有一次,另一位太医带着钱乙为一位病患开的方子来讨教:“这张方子一看就是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八味肾气丸,你这方药只有6味,是不是少开了两味药?”钱乙笑答:“哪会忘了呢?儿童用不到那两味,我就减了,这样效果反而更好。”

原來,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附子、肉桂组成,也是仲景经方中唯一一个补肾的名方,主要起到温补肾气的功效。钱乙认为,八味肾气丸主要针对成年患者,儿童的体质与成人不同,成人阴阳调和,生病多因阴阳失调,而儿童生长发育旺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自然不用再添火热药物去扶助阳气,于是便将八味肾气丸中大辛大热的附子、肉桂去除,取余下六味药材成方,这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

不难发现,六味地黄丸最初是治疗儿科疾病的用方,当时钱乙也主要用其治疗“五迟”(小儿发育不良),后来医家也尝试用其治疗成人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留下了大量医案,这样六味地黄丸逐渐成为补肾的重要方、经典方。

六味地黄丸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药性平和,而这主要是源于其巧妙的组方原则——三补三泻,可以说,六味地黄丸不是单纯的补肾药,补中有泻,泻中有补,甚是精巧。

六味地黄丸不只能补肾

很多人都认为六味地黄丸仅仅是在肾虚的时候用于补肾,其实不然。王院长告诉我们,只要辨证符合,即使是其他脏腑的病证也可以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

王主任曾经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时候,就用过六味地黄丸。当时一位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来王主任处就诊,接诊时患者肚子像怀孕七个月一样大,眼睛发黄、皮肤发黄、精神萎靡,走路非常困难。询问病史才知道,她被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已经半年,发现乙肝已经十年。王主任给她开了个处方,其中就有六味地黄丸的成分,还有一些益气养阴、利尿的药材。仅仅吃了一个月的药,患者腹水就慢慢消了。这个病例说明,如果是肝硬化腹水同时符合证型,使用六味地黄丸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蔡主任是肾病科大夫,在他的临床工作中,六味地黄丸应用得更为广泛,如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等肾病的方剂中,都会用到它。让蔡主任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两年前接诊的老年患者,他在感冒之后出现了周身的水肿,到医院检查发现严重的蛋白尿,每天漏出的蛋白达到7克(正常人的尿蛋白是150毫克)!同时还出现了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做完肾穿刺活检确诊为膜性肾病,血肌酐也很高,存在急性的肾功能衰竭,这是非常严重的情况。当时,蔡主任在治疗时选用了六味地黄丸为主方,同时增加一些益气和胃、清热化湿的药材,治疗两个月后,这位老人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再重新做化验检查,发现他的肾功能已经基本正常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中的成分,无论是针对肝脏的疾病,还是肾病,都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六味地黄丸,您真的会用吗?

六味地黄丸应用非常广泛,从古至今,内外妇儿,包括五官科都对这个药非常青睐。它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中国药典中收录有六味地黄丸,药典中写明它的主要功效为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除了经典的中医功效外,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主要有以下6种:①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浆黏度;②改善记忆功能,抗衰老;③改善泌尿生殖系统功能;④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对抗激素的不良反应;⑤调节血糖血脂;⑥提高人体抗疲劳、耐低温和耐低氧的能力。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这六味药材组成。熟地黄滋补肾阴,山药健脾补肾,山萸肉滋阴补肾,泽泻、牡丹皮、白茯苓主导“泻”的作用。所以,六味地黄丸更适合肾阴虚的人群使用。

王院长告诉我们,肝肾阴虚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容易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须发早白、小儿发育迟缓等。大家可以自行辨别,但是仍建议在专业的中医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此外,专家强调,素体偏胖、有热象的人群,阳虚、脾胃不好的人群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健康人也不宜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

正确的服用方法

六味地黄丸建议在饭前1小时左右服用,宜用白水送服(有痰喘的人群可以用生姜水),不宜用饮料送服。一日最多按剂量服用两次,建议早晚各一次。如果症状较轻,则只需服一次,建议晚上服用。王院长强调,六味地黄丸有一定的滋腻之性,最好空腹服用,减少它对脾胃的影响。另外,空腹服用六味地黄丸,更能让药效直达病所。

不同的地黄丸怎么选?

麦味地黄丸(麦冬、五味子):补肺,适用于肺阴虚,如久咳、哮喘的人。

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温肾阳,适用于肾阴虚、肾阳虚的人。

杞菊地黄丸(枸杞、菊花):清肝明目,适用于急躁易怒、眼睛干痛的人。

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清火,适用于热象比较明显的人。

除了地黄丸以外,王主任还给大家带来一个适合日常生活中的药膳,药膳中包含了一味对于补益肺、脾、肾三脏都有好处,具有抗衰老功效的藥食同源佳品——黄精。

● 黄精猪脊汤

【食材】黄精50克、猪脊骨500克

【做法】将猪脊骨洗净,浸泡祛除血水后切为小块;黄精用清水洗净,与猪脊骨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以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2~3小时,按个人口味调味后即可食用。

补中益气汤

另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方便是补益剂中的经典——补中益气汤。在距今近800年的金元时期,这个方子在南宋末年的战乱中应运而生。1232年,蒙古大军南下灭金,汴梁城被围半年之久,城中断粮多日。城破之后,城内的居民却突然开始大量死亡,医生们认为这是瘟疫引起的外感病暴发,并按治疗瘟疫的方法医治百姓,可是并没有控制住病情,三个月下来,几乎有一百万人丧命。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当时身居汴梁,这时他认为这个病不是瘟疫伤寒等病证,而是脾胃受损引起的内伤,他将自己配置的药丸发放给百姓,果真活人无数。于这次大劫难中,李东垣也建立了自己的脾胃学说,更发明了沿用至今的“补中益气汤”。

古方今用疗效佳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数百种疾病的中医治疗中都有补中益气汤的用武之地,这主要是因为这数百种疾病的背后,有着一类共同的病机证候。王院长告诉我们,直到今天,补中益气汤仍然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中药方剂,用于临床,常常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不仅仅是脾胃病的患者,肝病的患者尤其适用。

王院长在6年前收治过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肝和胃都有异常,还有子宫肌瘤、乳腺结节和甲状腺疾病,生气后症状加重。最近检查发现胃下垂,已经无法正常进食和排便,毫无饥饿感。王院长思虑再三,选用补中益气汤作为主方,再依据病情证候加减,患者最终痊愈。

为什么这么复杂的病情应用补中益气汤效果斐然?王院长告诉我们,当时这位患者不但有肝郁气滞引起的两胁胀满,还有胃下垂造成的消化功能异常,已经属于脾虚气陷。中医认为肝克脾土,当脾运化失调时,肝气也会无法正常疏泄,各种疾病就随之而来。脾虚最严重的后果,被中医称为中气下陷,一旦到了这个阶段,不仅中焦脾胃的功能会完全衰退,还会伴发体内多个脏器脱垂,逆转起来十分困难,而李东垣的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刚好对症。

补中益气汤怎么用

补中益气汤由柴胡、升麻、当归、陈皮、炒白术、炙甘草、人参、黄芪这八味药材构成。其中黄芪可以补气固表止汗,人参大补元气,柴胡和陈皮疏肝解郁,当归补血养血,升麻升提中气,炒白术健脾和胃,整个组方对于脾虚下陷的人有升阳、举陷、健脾、和胃的作用。

不难发现,补中益气汤最适宜用于脾虚气陷的患者。脾虚气陷常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身热自汗、渴喜热饮等症状。严重者可经检查发现已经出现了胃下垂等疾病。对于这样的患者来说,服用补中益气汤来治疗十分合适。当然,无论是医生开出的汤药,或是现成的中成药,都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另一种由补中益气汤方化裁而来的药物大家可能更熟悉,这便是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作为经典又好用的中成药,购买和服用都十分方便,经常被老百姓自己买回去在家备用。

哪一种腹泻、便秘适合使用补中益气丸?

同样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便秘问题,哪一种便秘可以在家吃点补中益气丸来缓解呢?王院长告诉我们,这个千古名方虽好,但用错了照样会引发新的困扰。比如,在用于治疗便秘时,它只适合于治疗脾虚型便秘,肠燥型便秘就不适合使用补中益气丸来治疗。

专家教了我们非常简单的自行判断方法,如果您属于怕冷、食欲差、舌苔白的脾阳虚人群,就适合用补中益气丸。相反,如果您怕热、经常上火、舌红苔黄,就可能是肠燥便秘,此时用补中益气汤不但无效,还会加重症状。

同样是腹泻拉肚子,如果您属于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者暑湿太重、舌苔黄腻、口苦口臭的类型,也不能自行使用补中益气丸,因为补中益气丸中甘温的药物居多,会让湿热之邪留在体内,加重病情。如果您属于受凉受寒后拉肚子,补中益气丸治疗方能见效。

【专家提醒】补中益气丸更适合在秋冬季节服用。

餐桌上的补气益中丸

但其实家中就有简易的“补中益气丸”,我们如果在日常烹饪时适当选用、科学搭配,也能起到不俗的补脾胃、提正气之效,尤其适合脾虚人群。

专家告诉我们,最常见的补脾胃食材是山药、百合、大枣、陈皮、茯苓、莲子、生姜、蜂蜜。

山药能补脾、肺、肾三脏,补气效果甚强,用于菜品时口感甚佳、鲜美异常,但它淀粉含量较高,脾虚便秘的患者不宜过多食用。脾虚便秘患者可以选择百合这类比较温和的食材,百合除了能健脾胃之外,还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特别适合与莲子搭配食用。

大枣有健脾、养血补血的功效,可以近似地起到名药材当归的功效。陈皮、桂皮、砂仁有理气和胃的作用,能防止有滋补作用的食物过于滋腻损害脾胃。茯苓能健脾、淡渗、利湿,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药食同源的药材。

生姜有温胃止呕的作用,但它属于温性食物,如果吃得过多,反而会引起上火,故不宜多食,食用量也宜小。蜂蜜可以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本身还能润肠通便。

王院长还给我们推荐了三种谷类药材的芽,吃对了也有健脾养胃的功效。这三种芽既能助消化,又能醒脾,治疗小儿厌食症。

三芽药膳

【材料】炒麦芽、炒谷芽、炒稻芽等

【做法】

方法一:健脾三芽饮。取炒麦芽、炒谷芽、炒稻芽各6克,入沸水中煎煮后饮用,可加入适量陈皮,如果没有糖尿病亦可以加少许蜂蜜调味。

方法二:健脾三芽粥。取炒麦芽、炒谷芽、炒稻芽各10克,加入适量粳米煮粥,即将煮熟时,加一两枚大枣调味。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六味地黄脾虚益气
联用建中和胃汤与温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畏寒型价值研究
六味地黄丸 不可随便用
温阳益气活血法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3类人忌吃六味地黄丸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六味地黄丸不是“保健品”
益气补肾化瘀泄浊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