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研学旅行实践课:“花桥行”教学设计

2020-10-09 08:51贾小伟刘小文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川计划书研学

贾小伟 刘小文

一、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以甘肃省成县一中地理兴趣小组高二学生为实践对象,在2019年11月底赴邻近的康县花桥村(国家4A级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为目的地,通过旅途中三个主要研学活动,全方位呈现“研学前有计划、研学中有内容、研学后有交流”的实践活动过程。

二、过程及安排

第一步 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培训,制订旅行计划书(室内1课时)。

第二步 开展研学活动,對三个研学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由于旅途较远,安排1天时间)。

第三步 返校后的成果汇报与交流(室内2课时)。

三、研学目标

1.实地参观大川村蔬菜种植基地和采访蔬菜种植户,分析归纳大川村蔬菜种植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观察西汉水河流情况,分析归纳西汉水河流水文特征。

3.通过在花桥村的游览参观,走访调查农户,认识花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意义。

四、研学过程

1.制订研学旅行计划书。

教师活动 进行研学旅行培训,向学生说明“花桥行”的时间安排、旅行路线、研学地点、研学内容,并进行安全教育,师生制订详细的研学旅行计划书。

学生活动 参加培训,参与旅行计划书具体内容的制订。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结合旅游常识和旅游地理内容制订旅行计划书。

2.研学活动过程。

(1)研学地点一 成县索池镇大川村。

教师活动 在大川村杨师傅的带领下参观该村蔬菜种植基地。杨师傅介绍当地蔬菜种植基本情况,回答师生提问。教师提出研学问题:对大川村发展蔬菜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归纳。

学生活动 参观蔬菜种植基地,听取蔬菜种植及销售情况介绍,提出问题让杨师傅解答。

设计意图 通过实地参观和情况介绍,让学生学会从大川村蔬菜种植中分析归纳发展条件。

(2)研学地点二 成县、康县交界处的国道567线西汉水大桥。

教师活动 让学生观察西汉水(犀牛江)河水的颜色、流量和流速等基本情况,提出研学问题: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等方面归纳西汉水的水文特征,并分析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 观察西汉水,分析和归纳其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河流水文特征,从河水颜色和沿线植被推断该河含沙量大小,思考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

(2)研学地点三 康县长坝镇花桥村。

教师活动 中午在农家乐集体午餐后,先提出研学问题:花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村民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带领学生参观该村的村史馆、拦水坝、菩提树等,并让学生对沿途农户进行调查。

学生活动 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并做影像、文字记录,分组对农户走访调查。

设计意图 通过参观、调查走访,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在农村脱贫致富中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3.成果汇报交流。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完成研学旅行时布置的问题式作业,教师在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讲评。学生代表制作“花桥行”研学旅行活动课件(有研学旅行路线图、旅行过程概况、研学问题及分析、研学图片等),在社团活动时间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 在社团活动课聆听讲座,发言交流此次研学旅行的收获和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研学作业讲评,了解学生在研学中的收获及不足。

五、课后反思

这次研学旅行特点有二。一是针对旅途中三个研学地点设计不同的研学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问题式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大自然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地理,避免研学活动“只游不学”的盲目性。二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如让学生观察沿途植被情况、对大棚蔬菜种植户及花桥村农户的访谈调查体现了户外观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力的落实,了解西汉水水文特征及分析该河流含沙量大的原因则体现了区域认知(认识乡土区域地理特征)和综合思维(分析流域内的降水、植被、土壤与西汉水含沙量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有学生不会用“地理眼”来发现问题及分析成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此外,花桥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教师设计的研学问题仅有一个,问题挖掘力度不够。

注:本文系陇南市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乡土课程资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LN【2018】12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大川计划书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别让游戏计划书成为游戏的“门槛”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创业计划书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探析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天骄联盟之商业计划书培训成功举办
双色人生
UFO秘史
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