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践作业,呈现生命活力

2020-10-09 08:51朱悦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梯度法治道德

朱悦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德智共长、体美同育,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思考自学的机会,将作业与时事热点、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促进“道德灌输”向“道德践行”方向的转变。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强调实践性。学生通过作业能了解社会规范与道德标准,能发展自身的思维品质,发散自身的思维,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为。教师要精心加工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作业,促进学生的分享、沟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实践作业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能深化理解,促进表达,能克服羞怯、增强自信,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实践作业能增强生生间的合作,能让学生不受束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合作中提升自我。但在当前的道德與法治作业中,存在次数较少、形式单一、应用意识薄弱等问题。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精心设计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

一、优化设计,把握原则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实践过程,要强化引导、合理评价,促进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有效互动。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囿于教材内容,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体验,产生探索的热情,促进对经济、法律等内容的了解,能在社会中经受考验,能遵守道德准则与社会规范。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的“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教师向学生呈现教材116页的“探究与分享”内容,让学生说说“做温暖中国人”的感受。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到老人的无助等待。其实,看到老人跌倒不扶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理作祟,也是道德滑坡的体现。教师布置实践性的作业,能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有效设计,促进发展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既要讲清楚基本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活动过程,以及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实践作业进行巩固提升。教师要灵活设计作业,要依据教学重点选择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灵活控制难度,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因生施教,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作业内容。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有一定的梯度,能让学生循序而学,促进他们知识的掌握、道德的内化。例如,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梯度的实践作业,让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拖一次地、洗一次碗、洗一次脚。教师要引导学生与父母多拉家常,多关心他们的工作与身体状况,了解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学生通过实践作业了解父母,能消除彼此的隔阂,能了解父母的想法,能学会与父母相处。实践作业要立足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围绕重点内容,以热点事件、生活主题等内容作为切入点,向学生生活拓展延伸。教师要将书本与生活结合起来,要用好教材,对教材案例进行“打磨”,呈现代表性的案例,促进学生理解。实践性作业要求“效”,要改变枯燥的作业形式,深挖活动的教育价值,要建立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提升实践作业的效果。作业设计要有“度”,要有梯度,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要难易适中,能促进学生参与思考、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务。

三、多元评价,关注过程

教师要进行多元评价,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评价要关注过程,要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积极合作中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进步。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各异,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品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接受能力。教师要因情施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也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使其能更客观、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也能从他人的评价中有所启发,从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建构、素养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设计趣味性、梯度性、生活化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去实践、思考、感悟,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发展、品格的熏陶以及道德的提升。

猜你喜欢
梯度法治道德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