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维,王 滢,马 燕,明 星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呼吸科(中国上海 200092);2.上海杉达学院护理学院(中国上海 20120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一种可人传人的新发传染病,传播途径多样化,发病率高,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具有一定病死率[1-2]。疫情爆发以后,在较短时间内确诊与疑似患者人数迅速增加,使公众普遍处于较高的心理应激水平[3]。儿童为特殊群体,本身自我防护能力弱,就医时均由家属陪同,且COVID-19感染症状亦缺乏特异性表现,故以发热、咳嗽到医院就医的患儿及其家属都有可能是可疑或者疑似感染者。在疫情条件下,到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就医的患儿及家属可能会出现是否会发生院内感染等的恐惧情绪,同时面对就医流程改变带来的困扰及挑战,可能会产生更复杂的就医体验。通过深入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就医体验,可发现疫情及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度背景下医疗服务机构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供思路。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对于COVID-19疫情期间发热患儿家属就医过程的心理体验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主要针对患儿家属在就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进行深入访谈,以了解就医患儿家属的心理需求,为探讨心理干预策略及完善就医流程提供参考。
2020年1月25日—2月22日,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市COVID-19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呼吸科住院患儿的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患儿纳入标准:① 因发热就医;② 收治儿童呼吸科病房。排除标准:COVID-19感染确诊者。患儿家属纳入标准:① 患儿在院期间的主要照顾者;② 既往无精神及心理疾病史,无语言表达障碍;③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研究样本量以资料分析时不再有新的主题呈现(资料饱和)为标准[4-5]。最终纳入12名家属,男4名,女8名,平均年龄(33.2±3.07)岁,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1.2.1资料收集 在系统学习质性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建了以研究者和1名临床心理咨询专家、1名儿科护理学专职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通过回顾相关文献[6-7]并结合研究主题,初步拟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并对2名家属进行预访谈,调整修改后最终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内容包括:① 从孩子出现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谈谈您的经历及感受;②孩子在门诊就医过程中,谈谈您的感受;③ 孩子入住病房后,谈谈您的感受。访谈前向家属说明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结果的呈现形式,征得家属同意后录音。访谈选在病房会议室进行,房间安静,光线充足。访谈者是病房护士长,与患儿及家属建立融洽、信任的关系,通过认真倾听、适当追问、重复等技巧,鼓励家属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访谈过程中做好录音和笔录,记录家属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对12名受访者进行了22次访谈,每次访谈持续时间为20~30 min。
1.2.2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24 h内将获取的录音资料转换成文本,采用Colaizzi 7步法[8]分析资料:① 转录语音资料,仔细阅读访谈记录;② 汲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 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④ 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⑤ 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⑥ 辨别相似的观点,升华主题概念;⑦ 返回家属核实求证。由2名研究者分别对同一份文字资料连续、反复地阅读、分析、编码,并将结果与原始资料不断比较。
2.1.1 对可能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惧或焦虑 12名受访者中有9名表示,患儿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后,在就医前都会出现对于可能感染COVID-19的恐惧或焦虑。N8:“孩子发热已经9 d了,有高热惊厥史,生病以来我就像得了强迫症似的反复回想自己和爱人去过的每一个场所,排除有可能接触冠状病毒的地方,不停地刷手机上的新闻,又怕是假消息,很是焦虑。”N3:“发热门诊医生要求孩子去隔离病房留观的时候,我非常害怕,担心孩子是不是真的感染了COVID-19,等待核酸检测结果的那几天,我坐立不安,紧张烦躁,每天都睡不好(叹气)。”N5:“自从孩子开始发热,我就很害怕,前几天我家隔壁楼栋确诊1例,害怕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被感染了。”
2.1.2 对可能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恐惧 12名受访者均表示,医院是高危场所,孩子患病后,害怕在医院就医住院过程中发生院内感染。N8:“看到发热预检那么多人排队等待筛查,我担心自己和孩子因为防护不到位导致交叉感染。”N5:“孩子因为肺炎住院几天,明显好转,但是听说有个隔离病房排除新冠感染的孩子要转到我们隔壁病房,我就很担心,网上有报道说是2次核酸检测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万一这个孩子漏诊了呢?”
2.1.3 对疫情期间孩子患病感到自责与后悔 5名受访者表示,疫情期间孩子患病后,由于居家照顾不到位或者就医延迟而导致患儿病情加重,家属表示非常自责与后悔。N2:“我儿子是27周早产,春节前1周才从监护室出院,现在孩子误吸呛咳又导致肺炎了,自己怎么就带不好孩子呢(流泪)?”N5:“前几天看新闻报道,北京有大医院发生了院内感染,不敢来医院看,很矛盾,就在家给他经验性用药,吃了1周也没好转,反而开始加重,来院拍CT说是重症肺炎,后悔没早点来医院看病,都是耽误的。”
2.1.4 对疫情期间能否就医或随访感到焦虑 疫情爆发后,各级医疗机构调整了门诊开诊时间,患儿正常就医受到影响,孩子患病后不知道如何应对及对于疾病的不确定感,有9名受访者表示因为压力产生了焦虑。N9:“我家女儿食管气管瘘、膈疝术后,在家用药几天不见好转,喘息加重,现在是特殊期间,医院好多门诊停诊,我就怕小孩不能正常看诊住院。”N4:“孩子患有哮喘,需要定期门诊随访和监测肺功能,现在肺功能检查暂停了,什么时候恢复也不清楚。”
家属正性心理体验主要来自就医后。就医后随着患儿排除COVID-19,得到有效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医院医护人员的细节管理和有效防控措施,家属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逐渐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也提升了对医护人员职业的认同感。
2.2.1 对患儿会感染COVID-19的恐惧或焦虑消除 患儿就医后经发热门诊排除COVID-19感染可能,按照普通呼吸道疾病治疗,所有家属逐渐消除了恐惧情绪。N3:“核酸检测结果2次阴性后,我和家人阴霾的心情瞬间放晴,长舒一口气。”N6:“孩子肺部CT结果不排除病毒感染,后来经专家小组会诊后,确定不是COVID-19感染影像,我们终于放心了。”
2.2.2 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恐惧缓解 有7名受访者表示,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医院为防控院内交叉感染采取的消毒隔离措施以及病房严格的陪护和探视管理,对于发生院内感染的恐惧情绪得到很大缓解。对于病房采取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所有受访者均表示理解与支持。N6:“病房入口有流调人员,进入病房要佩戴口罩测体温、查看健康码,一床一陪,固定陪护家属,这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 N5:“病房护士和保洁定期消毒,每天通风,用消毒液擦拭门把手、按钮,拖地等,我觉得很放心”。
2.2.3 对医护人员的付出心存感激 6名受访者表示,就医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承受的风险、面临的压力,感受到特殊时期医院推出的各项便民措施,对医护人员心存感激。N6:“这次疫情,医护人员始终冲在前线,不畏生死,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最美逆行者就是你们,感谢你们的辛苦付出。” N1:“感谢医院在特殊时期给予了我们很多照顾,宝宝只有7个月,还要经胃管打奶,护士每次进病房都会主动问我需要什么帮助,医院营养科还专门为患者家属提供餐食,省去了家属买饭、叫外卖的麻烦,很是周到(微笑)。
2.2.4 对当下拥有表示珍惜 12名受访者均表示,经历这次突发疫情和医院就医,更加领悟到身体健康和亲情的重要性,表示将更加珍惜现有生活,多关心陪伴家人。N3:“以前总觉得生命很坚强,但是在病毒和意外面前很脆弱,拥有健康才拥有一切。”N5:“接下来我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家人,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减少应酬多陪陪她们(微笑)。”
公众面对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容易出现各种负性情绪[9]。访谈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属在就医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俱、担忧等负性情绪,可能因为此次COVID-19疫情传播迅速广泛,传播途径多且传染性强,暂时没有特异性治疗方法;疫情发生后,信息传递速度快、来源混杂且真实性得不到保障,家属对COVID-19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担心家人、自己被感染,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反应,由此而引起一些急性心理障碍[10]。
负性情绪会延误患儿就医,导致病情加重,同时就医时的消极情绪会对其就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负性影响[11]。因此医院门诊和病房应加强COVID-19基本知识和公众防护的健康教育,通过医疗机构公众号信息发布、多媒体视频滚动播放等宣教形式,推动权威信息共享,注重提升大众对于COVID-19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的甄别能力,做好患者就医流程的宣传,引导发热患儿到定点医院就诊,在门诊和急诊适当安排人力和志愿者做好就医秩序的维持工作。对于疑似或者可疑病例的患儿家属,在实施常规诊治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了解家属的真实心理需求,适当地进行心理调适或心理危机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等[12],缓解或消除家属的负性情绪,促进其及时就医,以免进一步延误病情。
疫情爆发后,我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全部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及定点救治医院均制定了强有力的疫情联防联控流程及措施。本研究发现,住院患儿家属对于医院在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的政策及措施,均表示认可与赞同,就医后缓解了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了应对能力。疫情爆发期间,我院门诊实行分时段全预约制就诊,开设互联网门诊咨询服务,利用现代化诊疗手段维持疫情期间疾病的复检或随访,充分做好患者告知,最大可能减少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合理控制门诊人流,有序引导患者错峰就医。
儿科住院病房实施全封闭式管理,一床一陪、固定陪护者、取消探视,所有快递、外卖等不得入院;有效防控的同时,给家属照顾患儿带来一些不便,因此病房应该合理安排各班次护理人力,实行弹性排班,加强患儿基础护理,做好住院患儿及家属的生活照顾和支持,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有研究[13]显示,护士知识储备不足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因此,护士应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医院管理者不断总结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有效改善疫情防控期间有可能发生的急、忙、乱的工作状态,展现紧张但有序的工作秩序,提升患者积极就医体验。同时加强院感督查,相关人员定期对门急诊及病房内高频物体接触表面、地面进行有效氯擦拭消毒,定期进行微生物培养,保证感染防控的有效性[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