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情感变化,感受苏子旷达人生

2020-09-30 06:48肖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赤壁赋苏轼高中语文

肖雅

[摘要]《赤壁赋》展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技艺,描绘了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象,呈现出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传递出苏轼辩证的人生哲学思想,为后世读者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苏轼的《赤壁赋》,以体会他的情感变化,理解他旷达的人生境界,领悟他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情感变化;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25-0030-02

《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佳作之一。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于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寄寓着他丰富而饱满的情感,展现了他旷达的人生境界。被贬期间,苏轼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因此创作出的作品展现出了更高的艺术境界。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并写下了两篇赋。本文分析的为第一篇,又被称为“前赤壁赋”。《赤壁赋》自问世以来备受赞誉,体会苏轼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是走进作品的关键。

一、描绘景色,心怀赏景之乐

《赤壁赋》的开篇单刀直入,直接写景,带我们领略了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天光、月色之美。苏轼夜游赤壁,透露出一种自在洒脱之感。宋代俞文豹在《吹剑四录》中这样评价:“‘清风徐来……水落石出,此类如仲殊所谓费尽丹青,只这些儿面不成。”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赏皎皎空中的那轮明月,把酒言欢。这时苏轼的心胸是开阔、舒畅的。在《赤壁赋》中,苏轼写了月色的皎洁美好,写了江水的浩瀚无边,进而表达出了心中的情感。苏轼融情入景,通过描写清风、白露、月色等,营造了一个意蕴深厚、独具趣味的意境。苏轼以富有张力的笔法,展现了一幅与客乐游赤壁的乐景图,同时也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月明星稀,朗朗乾坤。在一个闲适的月夜,苏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他们在微风迎面吹来之时喝下一杯温酒,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畅谈一段古今,这是多么地惬意。清幽的月光照耀着亘古不变的自然天地,并在不经意间勾起了苏轼心中复杂的情感。苏轼与“客”尽情地领略着世间的优美风景。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如此美景,怎能不使人赏心悦目,沉醉其中呢?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下出游赏景更是其人生钟爱之事。苏轼的作品中有不少内容涉及月。如“是时江月初生魂,二更月落天深黑。”“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些描写,既深刻地表现出苏轼对月的喜爱,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月光之下苏轼产生的复杂心情。对于月,苏轼有喜爱、有欣赏、有依恋。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之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此时的苏轼是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悠悠天地、浩瀚江水、不羁洒脱之情都从苏轼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赏景之乐,溢于言表。这一段描写情景交融,舒畅自然,拉开了文章的精彩序幕,展现了苏轼最初的情感——乐。

文章开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洒脱欢乐之情。苏轼是一个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的人。月色下自然安静的氛围,让苏轼心中满是喜悦。苏轼在对话自然、融入自然的过程中寻找慰藉。眼前的美好风光,使苏轼暂时忘记了当下的孤独与寂寞。文章开篇展现了一幅逍遥乐游图,表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二、精彩问答,道出人生之悲

置身自然,思考人生。畅游在大自然之中的热爱自然的苏轼,自然会因为发现自然之美而心生快乐之情。但当快乐达到顶峰,苏轼不禁又想到了他当下的处境,于是他的情感发生了由喜到悲的转换。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进行了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之间的深刻对话。苏轼滴居黄州,过着“半拘”生活,满腔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那时的他,心情是复杂的。世间的一景一物,既能触动其快乐的思绪,又能泛起其心底悲伤的涟漪。其听悲凉的箫声,看人生的无常,叹自己的命运。苏轼借助“客”的形象,传递出隐藏在其心中的“悲”,但是他终究是乐观且豁达的,因此他又借助主客问答的形式,在一问一答中,说服了自己,走出了阴霾,升华了自我。这样的苏轼是矛盾的,也是真实的,更是善于思考的。

一曲箫音,拉开了悲伤的序幕。借“客”之口,首先,蘇轼写了物是人非之悲。苏轼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想到了赤壁之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曹操,他猛然发现原来时光无情,英雄最后也随着“大江东去”了,那么茫茫众生中的“吾与子”的命运又会如何呢?他不禁发出了时光无情、物是人非的慨叹。接着,苏轼写了人生短暂之悲。“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茫茫的宇宙中,个体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个体的生命十分短暂,转瞬即逝。最后,写了现实之悲。“乌台诗案”发生后,苏轼被贬黄州,死里逃生。身居他乡,他壮志难酬,满心苦闷。苏轼一边渴望能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一边又“知不可乎骤得”。理想是远大的,但现实却是无比残酷的。满心的抱负难以实现,这是苏轼心中悲伤的源泉。

有苦有乐,有悲有喜。苏轼年少成名,意气风发,其前半生仕途畅达。在畅达的人生道路上,苏轼更多展现的是他的才华,而在经历人生苦难后,苏轼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和蜕变。从被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中,苏学会了与自我对话,从而升华自我。苏轼通过写作《赤壁赋》,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绪,还进行了深刻而真实的自我剖析。正是因为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苏轼才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幸遭遇中,实现精神的成长,领悟到生命的哲学,并最终成为一个豁达的人。

三、触碰自然,得出生命真谛

于快乐之中触碰悲伤,于悲伤之中寻找大自在。在主客之间的一问一答中,苏轼立足于大自然,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哲理。在这篇文章的末尾,苏轼说出了他所认为的人生的大自在与大超脱,展现了他阔达的胸襟及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表明了不应计较个人得失,而应珍惜当下生活的道理。对于“客”的悲,苏轼进行了巧妙的化解与劝慰。苏轼的这些认知,可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苏轼的情感从乐到悲再到乐,这一变化体现出他的思想正不断走向深刻。

“客”的悲伤是什么呢?是生命如白驹过隙,是生命如沧海一粟,是生命如天地之蜉蝣,是个体的渺小与生的无法永恒。这其实不仅是“客”的烦恼,也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烦恼与悲伤。苏轼给出的答案又是怎样的呢?他认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从变与不变的哲学角度巧妙地化解了这个千古难题。从事物易变的角度看,天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人与自然都是生生不息、亘古永恒的。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归属,与其在大自然的规律面前慨叹悲伤,不如立足当下,珍惜眼前,享受现在的生活。至此,苏轼完成了一个于山水之间寻乐到回归当下之悲再到走出悲伤获得升华的历程。

苏轼认为,应以坦然的心境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宠辱得失。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正是他不断剖析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茅坤有这样的评价:“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苏轼跳出了寄情于山水的境界,进入了深刻面对人生现实、不断积极寻找人生正解的大智慧状态。清代张伯行曾云:“凭吊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尽管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屡次遭遇贬谪,但他始终没有被现实击败,并在一次次困顿中获得重生,得到涅槃,進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人生境界。

于天地之间面对真实的自我,于现实与理想之中寻找人生的正解。在《赤壁赋》中,苏轼不仅描绘了开阔壮丽的自然景象,还传递出了其辩证的人生哲学思想。苏轼笔下的一问一答,一悲一喜,穿越时光的隧道,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清晰而响亮的声音,散发出璀璨夺目的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1]朱前珍.最是无边“风”与“月”:从《赤壁赋》看苏轼的精神救赎[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1):120-121.

[2]苟璐.由《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谈苏轼的两个自我[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2):43.

[3]赵娜.探究《赤壁赋》中苏轼情感的变化[J].北方文学,2018(15):62.

[4]胡菊.论《赤壁赋》中的“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103-106.

[5]陈群玉.源于大自然的人生启悟:苏轼《前赤壁赋》情感寻迹[J].语文学习,2017(12):37-40.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赤壁赋苏轼高中语文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苏轼吟诗赴宴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