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丽,杨 瑞
(1.北京市朝阳区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2;2.北京市朝阳区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班、熬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伴随因素,失眠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长期的失眠会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失调、紊乱等问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也随之降低,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而目前常采用的镇静安眠药物,长期服用容易造成药物依赖甚至影响认知功能。耳穴压丸和针灸协同治疗睡眠障碍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势,能较好地改善失眠症状,具有重大意义。
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我科的失眠类型患者96例,男47例,女49例;年龄45岁~65岁,平均(55.57±5.97)岁;病程1 a~5 a,平均(2.57±0.68)a;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54例,初中及以下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8例。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①参照《中国精神障碍诊断分类与标准》第3版(CCMD-3)[2];②中医证型分型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选取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
夜间疼痛、手术、高热以及环境干扰因素引起者;有其他严重疾病如肿瘤患者;孕妇;因呼吸不畅引起的失眠;精神疾病患者;不能遵医嘱服药或不适用耳穴压丸和针刺治疗,不能按时定期随访者;短期内服用安眠药或者使用其他治疗方法者;已知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癫痫患者等。
选用耳穴压丸配合针刺诊治。
耳穴压丸选取双耳神门穴、内分泌穴、皮质下、心、肾。取穴方法:针对上述穴位进行75 %乙醇棉球消毒,对准穴位粘贴王不留行籽贴,每个穴位揉按2 min。每天可多次按揉,隔3 d一换。连续治疗2周。
针对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是平调阴阳、滋阴降火。针刺选穴:辨证选取百会穴、四神聪、神庭穴、安眠(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太溪(双侧)进行治疗。针刺方法:针刺处皮肤采用75 %乙醇消毒,毫针长度25/40 mm,针刺力度以使患者感酸、麻、胀为度。留针30 min,隔日1次,7 d为1疗程,持续治疗2周。
内服艾司唑仑片1 mg,睡前服用。嘱患者禁止服用浓茶及咖啡,按时作息。两组均观察2周。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患者的整体睡眠状况进行评定。统计该量表的6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0级~3级计分,总分0分~21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4]。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判定。临床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未见好转。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1.67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PSQI因子分及总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失眠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当机体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则会引起头痛、烦躁及抑郁等症状。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失眠将会加重,最终影响患者的身体、心理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主要在于不断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西药在治疗失眠时具有易成瘾、副反应大的缺点。因此,很多失眠患者选择中医进行治疗,中药治疗失眠有独特优势。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与心肝肾有关,失眠的主要病机归属阴阳失和,阴不入阳,导致心脉失养或心神不安。
在本实验中,笔者选用耳穴压丸和针刺协同治疗失眠,临床效果显著。《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百会穴、神庭穴皆为督脉之穴,总领一身阳气,调理阴阳,宁心安神,起到安眠作用,此两穴对各类型失眠均有疗效;四神聪穴位有宁心神、益心气、平衡阴阳作用;内关[4]属心包经,具有补心安神、理气疏肝作用;神门乃心经原穴,不仅可以调理本经气血,还可宁心神。三阴交[5]是脾经、肝经、肾经汇聚交点,能调节三经之气机。针刺太溪穴能滋补肾阴,调节心、肾。中医经络学说指出“耳为宗脉之所聚”,耳朵和周身经络、脏腑存在密切联系,即任意一个耳穴均与全身的脏腑经络存在对应关系。如果机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理性改变,在耳穴上均会有对应的反应。耳穴压丸疗法基于现代医学和中医经络学说,选用王不留行籽对耳部特定穴位形成良好刺激,进而发挥调整机体变化,促进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从而获得宁心神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耳穴压丸协同针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发现,观察组PSQI各项评分、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临床总有效率91.67 %。表明耳穴压丸联合针刺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