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欲而不贪”思想对廉政建设的重要启示

2020-09-29 07:54李曰春
人文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义利观所欲从政

李曰春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加强廉政建设,要善于从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孔子“欲而不贪”思想就是非常宝贵的思想资源。孔子“欲而不贪”思想具有特定内涵,一是“见利思义”,二是“克己复礼”。孔子“欲而不贪”思想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欲望管理”,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一、孔子“欲而不贪”思想的特定内涵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管理欲望的历史。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其“欲而不贪”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儒家的“节欲观”,具有特定的内涵。

理解孔子的思想,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孔子“欲而不贪”思想是在和弟子子张对话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因此,了解孔子和子张的对话内容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这一思想的前提。

一次,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能从政,孔子提出了五种政治美德:“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以下所引《论语》仅注篇名)子张又进一步请教老师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子张,即颛孙师,比孔子小48岁,是孔子晚年招收的重要弟子之一。子张比较关心从政为官,《论语》中多处记载子张“学干禄”“问政”,《孔子家语》有《入官》一篇,专门记录了“子张问入官于孔子”的情形。这里也不例外,子张向孔子请教的还是从政的问题。孔子提出的这五种美德都是“政德”,是对为官者的特殊要求,不是对一般民众的要求。那么,“欲而不贪”这种政治美德具体是指什么呢?孔子明确指出:“欲仁而得仁,又焉贪?”意思是说,为官者想得到的不就是“仁”吗?那么你现在得到了“仁”,又贪求什么呢?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孔子关于士君子如何从政的主张。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从以上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不难看出,士君子所“欲”的就是“仁”,而“仁”的核心是“爱人”“泛爱众”;为官从政能够做到修己安人、博施济众,不但实现了“仁”,而且达到了“圣”,还贪求什么呢?孔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当然,这里说的“欲仁”是自我对“仁”的追求,体现的是道德的主体性,是“内圣”;而孔子对子张说的“欲仁而得仁”的“欲仁”,是在社会上对“仁”的实现,体现的是道德的实践性,是“外王”。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一个儒者若能实现心中所欲之“仁”,也就实现了自己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论语》中多处记载了孔子关于士君子的论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由此不难看出,作为士君子,不应该把追求外在的物质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当然就更不能为“稻粱谋”了,此即所谓的“不贪”。

二、孔子“欲而不贪”思想的实践要求

“欲而不贪”思想是孔子欲望管理的总纲,具体落实重在“两目”:一是“见利思义”,二是“克己复礼”。

(一)见利思义

孔子“欲而不贪”思想表现在“义利之辨”上,就是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这是孔子基本的义利观。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否定对利益的合理追求,他反对的是“见利忘义”的逐利行为。孔子肯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正因如此,当鲁哀公问政于孔子时,孔子对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孔子认为,执政者的当务之急是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富裕安康的美好社会。一方面,孔子本人并不排斥对富贵的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这里的“执鞭之士”,杨伯峻先生译为“市场的守门卒”,是一种很低级的差役。但这没关系,这是靠自己的劳动合法致富,因而是可以追求的。孔子其实做过管理仓库、看管牛羊这样的低级差役,而且做得很好。另一方面,“人之所欲”应当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道”和“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不符合“道义”,宁愿不要富与贵,而处于贫与贱之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在“义与利”的取舍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作为君子应该坚持“义以为上”“义以为质”。问题是如何做到“见利思义”呢?关键在于“思”。孔子看到了“思”对人生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为政》)“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为什么要强调“思”呢?孟子作出了解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面对外在的各种诱惑,不要听凭耳目感官的支配而被外物蒙蔽,而要用心思考,做出合乎“道义”的选择。

(二)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对于“克己复礼为仁”一语,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董仲舒指出:“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民之情,不能制其欲,使之度礼。目视正色,耳听正声,口食正味,身行正道,非夺之情也,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朱熹注曰:“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四书章句集注》)应该说,董仲舒的解释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用礼约束自己的欲望,使其符合礼的原则,这是实现其“欲而不贪”思想的实践路径。孔子曾自述成长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在这里说出了“欲”和“矩”的关系:无论你多么随心所欲,都不要忘记社会的“规矩”。当然,“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需要长期的修炼才能达到的人生境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自由意志和纪律约束的和谐统一。“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模范。其实,儒家的“礼”就是一种规矩,孔子一生都坚持“立于礼”“约于礼”。儒家主张“以礼制欲”“以礼节欲”“以礼养欲”,不断调适着“人与人”“人与物”“身与心”的关系,从而保持“欲而不贪”的积极健康状态,这其实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

三、孔子“欲而不贪”思想的重要启示

孔子“欲而不贪”思想表明了儒家的“节欲观”,是其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与道家的“无欲观”、佛家的“禁欲观”和杨朱的“纵欲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欲望管理”,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观,这是廉政建设的思想前提。在孔子看来,从政就是博施济众、泛爱众,就是要修己以安天下百姓,这就是“为仁”的过程。正如萧公权先生所说:“孔子所谓仁,乃推自爱之心以爱人之谓。全部之社会及政治生活,自孔子视之,实为表现仁行之场地。始于在家之孝悌,终于博施济众,天下归仁。”今天的为官者也要有仁爱之心,造福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心无百姓莫为‘官。”由此可见,只有心怀仁爱之心,为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而从政,才是正确的从政观。既然从政是为了造福百姓,就要“忧道不忧贫”,不要想着升官发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也正如黄埔军校校门上的对联所警示的:“升官发財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第二,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这是廉政建设的重点。关于“义”和“利”,孔子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朱熹注曰:“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四书章句集注》)天理之所宜者,公也;人情之所欲者,私也。正确的义利观就是在满足个人私利的时候不能损害公众利益。对于普通民众是这样,对于党员干部更是如此。不仅如此,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义利观其实还涉及权力观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姓公不姓私,权为民所赋,权亦应为民所用。因此,不能以公权力谋取个人私利,这是党员干部的“天理之所宜”,否则就会为“天理所不容”,就要出问题。

第三,教育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规矩观,这是廉政建设的制度保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规矩观,就是要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规矩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个人欲望的有效管理上,使自己既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保持遵守规则的敬畏意识,实现自由与自律的完美统一,而不把规矩看成是“束缚”“负担”和“压迫”。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一旦打开了“规矩之门”,也就打开了“欲望之门”;一旦打开了“欲望之门”,也就打开了“地狱之门”。这个道理荀子早已说得很明白:“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因此,人类社会是不能没有规矩的。“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在遵守规矩的过程中修剪自己的欲望、修炼自己的党性,做一个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廉洁自律的党员干部。这就是党员干部的“当代之仁”。

“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孔子家语·辩政》)一个人只有严格廉洁自律,才能在从政之路上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刘  霞]

猜你喜欢
义利观所欲从政
冒死护友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从政敬业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AM NOTHING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
点点和小e / 人之所欲,得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