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荣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20-09-29 07:54葛丽君
人文天下 2020年17期
关键词:荣辱耻辱荀子

葛丽君

荣辱思想由来已久,各思想流派都论述过荣辱思想,尤其是儒家学派更对荣辱思想有着独特的论述,其中荀子的荣辱思想最为出色,《荀子》一书中还有专门的《荣辱》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加之受到西方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在名利面前,往往忽略了“义”,导致荣辱不分,因此加强对荣辱思想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荀子荣辱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荣辱之来源

1.因情欲而生

孟子从道德先验论出发,提出“人性善”的观念;荀子没有直接规定人性的善恶,而是先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思考人的生理欲望和需求,然后从实际出发,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和追求,进而阐释了何为荣辱。“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以下所引《荀子》仅注篇名)“朴”指没有加工过的木材,比喻人性像没有加工过的木材那样质朴。荀子认为,性就是人本来的样子,是人天生就有的一种属性,它本身并没有区别善恶,所以就需要后天的加工。“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荣辱》)荀子在这里指出,人们先天的本性、智慧與才能都是一样的,都喜欢光荣利益、厌恶耻辱祸害;但面对荣辱安危时的想法和表现则是不同的,小人常常是一昧求取利益、保全自身,而君子则是遵循礼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选择不同,所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才产生了不同的荣辱结果。君子总是坚持道义,可以控制本身的欲望,所以他们获得了赞美;而小人则总是放纵自身的欲求,因此不能得到荣耀。

2.因德性而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其德行相应。道德是为了保障人和社会的正常发展,而荀子正是认识到了品德对于人类和社会的意义,于是从德性的角度阐释荣辱。人的德性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都对应着相应的荣或辱,放纵和卑鄙给人们带来灾难,真诚与善良使人们感到温暖。君子之所以获得声誉,是因为他德行良好、为他人着想;而小人之所以经常自取其辱,是因为他们道德败坏、为人残暴。荀子指出,那些成为君子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君子,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化性节欲,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总能做到“先义后利”。只有懂得化性节欲,人们才会获得荣誉,放任自己的私欲只会招致耻辱。所以,如果追求利益而放弃道义,总是追求一己私利,那么自己就会逐渐远离荣耀和善良,最后所招致的往往是耻辱和灭亡。因此,人们如果要追求荣誉,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自身德性的提高,做事要切合礼制的规定。

3.因环境而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这句话说明了环境对于人的巨大影响。在好的环境里,人自然会健康成长;而如果处在污秽环境里,自然也会随之变坏。在荀子看来,荣辱是由后天的社会活动和所处环境决定的。人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样地好利恶害,而究竟是取荣还是取辱,是由不同的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二)荣辱之界定

荀子在深刻剖析社会现实之后,认识到要想了解荣辱问题的实质,首先要弄清楚义利问题,并把“先义后利”和“先利后义”作为区分荣辱的标准。“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荣辱》)人们在选择“义”和“利”时,也就是在对荣辱进行选择。先选择道义再考虑利益的人是光荣的,先选择利益再考虑道义的人则会招来耻辱。君子因为有高尚的品德而受到人们的敬仰;相反,那些见利忘义的小人因为违背了道义,就会受到人们的鄙视。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没有完全否定“利”的意义,他先肯定了“义”的优先性,同时承认了“利”的合理性,而后通过人们对“义”与“利”的选择,来判断人的行为是“荣”或是“辱”。荀子强调“先义后利”,目的不是让人们只要“义”而放弃“利”,他希望人们把“义”与“利”统一起来看待,不论什么时候,处于什么环境,都要做到“以义制利”。

(三)荣辱之划分

荀子提出了“义荣”“势荣”“义辱”“势辱”等概念。“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正论》)其中,“义荣”“义辱”是与道德主体自身的自主性相联系的,“势荣”“势辱”则是社会对道德主体的评价,从根本上辨别这四者,才能确立正确的荣辱观。在荀子看来,“义荣”是出于个体道德修养而获得的荣誉,“势荣”则是由职位权势、荣华富贵所产生的荣誉,“义辱”是由个体自身的修养低劣从而做出丑恶行为所产生的耻辱,“势辱”是由外在的祸害所造成的羞辱。也就是说,“势荣”与“势辱”只是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一种结果。荀子比较注重“义荣”,因为它是道义上的“荣”。一个人即使有地位、有权势,但如果放荡淫乱、自私自利,不但得不到赞扬,相反只会受到羞辱。总的来说,义辱是我们必须抛弃和避免的,对于势辱也不必强求,因为势辱总是外在的、暂时的。

(四)求荣避辱的途径

1.遵循礼义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修身》)在荀子看来,遵循礼义是人之为人、事情得以成功、国家实现安宁的前提。君子和小人具有一样的天资、智慧、才气,都喜好声誉,躲避羞辱。但为何会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呢?只不过君子能遵守礼制、活动适当,而小人则不知礼义、行动失当。君子不钻营私利,固然也远离了耻辱。只要人们能够遵循礼法做事,就可以得到光荣和幸福,否则就会招来祸害。

2.重视师教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修身》)意思是说,不依照老师的教导办事,就如同让盲人区分颜色,让耳聋者辨别声音,只能做出混乱没有意义的事。由此可见,荀子很看重师教的作用,认为人们辨荣知耻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能力,要想明辨是非,就必须重视老师和教育的作用。“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儒效》)在荀子看来,有老师的教诲又懂得受法度的约束,这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既没老师的教诲又不受法度制约,这是人的大不幸。

3.树立表率

荀子尤其重视榜样的带动作用,认为君子和先进人物的言行总是在引导着周围的人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在荀子看来,君子是社会的榜样,他们的良好言行影响周围的民众,是百姓的楷模。例如,古代君主处于社会金字塔的最顶端,君主的言行很可能通过行政权力的方式作为民众的行为准则。“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君道》)君主是民众的标杆,他的好恶将会影响民众,所以君主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4.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的荣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造就的,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荣辱》)造成人的思维和行为差异的原因,正是习俗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为他们自覺选择良好的环境,结交有益的朋友,能够自发地约束自己;而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则是因为他们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正确的引导。

二、荀子荣辱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以人为本,科学把握现代荣辱观

个人的德性决定社会的风气,品性高尚的民众才能建设强大的国家。因此,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正确的荣辱观会为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前行提供道德支撑。荀子把个人的荣辱思想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主张“人最为天下贵”,强调只有道德个体求荣避辱,社会才能有良好的风气。所以,我们必须看到个体的重要性,通过改造道德个体,使得个人明是非、辨荣辱,从而变革整个社会。

“以服务人民为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尊重,而作为社会公民更要有“我为人人”的意识。我们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踏实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真诚奉献、不计名利、艰苦奋斗的优秀人物,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质,是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懂得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科学把握现代荣辱观的内涵,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

(二)明辨荣辱,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知荣明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尺度。荣辱观是一种广泛的道德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只有了解了何为光荣、何为耻辱,才会有正确的方向,从而和外界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总有部分人不能很好地了解荣辱观,因此要加强荣辱观理论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性作用。荀子的荣辱观为人们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学习荀子的荣辱观,可以为我们现阶段的荣辱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

从古到今,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不同的、适合本时期发展的荣辱观,而目前中国的荣辱观便是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荀子主张通过理论宣传和学习达到使人明辨荣辱的效果,就是在告诉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来“积善成德”。可以开展“知荣辱、树新风”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使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也可以积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凸显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营造出寻求高尚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脚踏实地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一个知荣避耻、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

(三)以义制利,实现个体道德价值

荀子主张“重义而不轻利”的原则,主张义在利之上,这与孔子强调的“义以为上”异曲同工。荀子提倡“以义制利”,一个君子遭到权势上的欺辱无妨,但不能受到道义上的侮辱;一个小人也许会得到势荣,但义荣却无法从外获取。荀子的“以义制利”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它的价值。现在社会上总有一些人炫富、拜金、攀比,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势荣,而忽略了对“义荣”追求。事实上,我们不反对获取正当的物质利益,但是一些人在追求物质利益时,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甚至有些人见利忘义,做出违法的事情,这是要坚决抵制的。因此,要想建立有效的道德规范体制,积极学习荀子的义利观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综上,荀子“以义制利”观念启示我们,我们既要尊重他人的利益,满足自身正当的物质需求,更要坚守住“义”的道德底线,注重道德在解决义利问题中的调剂作用,正确处理利益与道义的关系。

[责任编辑:张  玙]

猜你喜欢
荣辱耻辱荀子
无题(新韵)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沙漏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夜读
我想抚摸你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耻辱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