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2020-09-29 13:31杨靖
青年时代 2020年19期
关键词:内涵

杨靖

摘 要: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儿童在“爱智慧”方面表现出与生俱来的天赋,显示出儿童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儿童哲学包含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课以及童年哲学,进一步厘清三者的内涵并对相关概念展开辨析有利于我们对儿童哲学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研究儿童哲学的价值体现在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引导儿童进行智慧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可以帮助成人认识儿童内在世界,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进一步认识世界与自我,为哲学思考提供新的思路;并感受到儿童好奇、敏感、求知的魅力,对成人日益僵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

关键词:爱智慧;儿童哲学;内涵

哲学往往被看作是一门高深的学科,远离社会和普通大众,是一群有智慧的、善于思考的学者独享的一门学科。这是大家眼中对哲学的狭义片面的理解。哲学这个概念尚且存在很多被误解的地方,当谈及儿童哲学时,就更加容易不易被大众接受。但是真正走进儿童哲学,我们会发现其有显著的研究价值。

一、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哲学存在于社会历史运动和人类个人生命运动之中,哲学一詞来源于古希腊文的“爱”(philein)与“智慧”(sophia),其本义是爱智慧,表现出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对自然形而上的思考是哲学发展的本质。往深远了说,哲学可以包括对宇宙以及人生意义的思考,比如常见的“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但是往小了说,生活中的普通一句俗语里面或许都蕴藏着哲学道理,生活处处有哲学。

儿童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然后得出一个新奇的答案,答案又可以引发出新的一连串的问题。儿童虽然缺少生活的经验,但不缺乏探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儿童对“智慧”有着本能的追求,从这个层面上讲,儿童当之无愧就是“爱智慧”的哲学家。追求“智慧”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接近哲学的真谛。儿童与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哲学这个概念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二、什么是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本质上是指关于儿童世界、儿童观的探究。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哲学涵盖“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课以及童年哲学[1]”三个方面。

(一)儿童的哲学

面对新奇的世界,儿童总是充满了新的问题或感悟,儿童的哲学就体现在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探求和思考中。

马修斯认为“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ren)主要指的是通过与儿童进行哲学对话,发现儿童的困惑与问题,引导儿童得出某种哲学结论,进而理解儿童的世界,实现成人与儿童的共同成长[2]。李普曼主张“为了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他突出哲学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证明了儿童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3],为儿童学习哲学创造了条件。

马修斯主张“欣赏儿童”,而李普曼主张“教化儿童”,马修斯和李普曼的理念走向两个方向的根源在于马修斯认为哲学本就是来自儿童的世界,而李普曼倡导哲学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即马修斯重视哲学的儿童,李普曼追寻儿童的哲学。

(二)儿童哲学课

美国的李普曼最先提出儿童哲学课,主张在课堂中体现探究精神。李普曼主张提高儿童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的目标、丰富的教程、鲜明的主题,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进课堂,融入学校教育中。儿童哲学课以哲学教材中的不确定的、探索性的抽象问题为基础,通过提问及对话的方式形成哲学探究有效互动,并运用哲学规则进行讨论,儿童的思维在发散和汇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目前关于儿童哲学课核心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目标取向:思维训练取向、智慧探求取向、文化熏陶取向[4]。

(三)童年哲学

童年哲学[5]是由马修斯提出,他认为童年哲学是一门可以与宗教哲学等并列的应用哲学,将“儿童的哲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思考现有的童年研究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从多重视角对童年的概念进行重新反思,并深入思考“儿童是谁”“儿童知道些什么”及“儿童应当得到些什么”等问题,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有深远的意义。但马修斯在《童年哲学》中只进行了零散化的理论建构,缺乏进一步论证。是否有必要设置“童年哲学”这门学科目前也广受争议。

三、相关内涵辨析

“儿童的哲学”和“儿童哲学”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内涵不尽相同,下面将进一步论述儿童的哲学与成人的哲学及儿童哲学课的区别与联系。

(一)成人的哲学和儿童的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儿童的哲学是没有完整体系的,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哲学的思考,只是孤立的思考问题,并没有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成人的哲学往往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并能抽象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成人的哲学与儿童的哲学并不是各自独立没有交集的,反而是辩证统一的。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无意识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反省”逐渐体系化,进一步来说,儿童的哲学为成人的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近现代儿童的哲学与原始社会中的成人的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近现代的儿童哲学折射出古代成人哲学的发展历程[6],古代成人的哲学孕育了近现代儿童的哲学。

(二)儿童哲学课与儿童的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儿童的哲学以儿童哲学课为起点和目的,儿童的哲学课是展现儿童哲学的途径[7]。儿童哲学课应围绕儿童的哲学来开展,使儿童的哲学按其本性在儿童发展的内在时间里从容而充分的展开。儿童哲学课将面向儿童的整个世界、面向儿童的全部生活,允许和鼓励儿童以其一百种语言来做哲学。

儿童哲学课总体上来说是指那些培养儿童哲学思维的课程。儿童哲学课将儿童视为哲学家,以儿童为中心,并非机械地将哲学知识灌输给儿童。当儿童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后,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逐渐唤醒内心自我的心灵智慧。

四、研究儿童哲学的价值

好奇与追问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事物的追问处处体现出儿童有进行哲学思考的能力,散发着哲学的魅力。每个儿童都是哲学家,他们的疑惑里可能隐含了内心深处对宇宙的关心与好奇、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研究儿童哲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成人的发展都有着显著价值。

(一)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

传统教育模式中,成人总是习惯于对儿童进行灌输型的教育,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儿童的好奇心和善于发问的能力是值得人们去保护和珍惜的。康德认为,高度发展的人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保证。一切文明都是从个人积极性开始的,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模式,揪出迫害儿童思考积极性的原因,找到解决的途径。儿童哲学的目标之一是希望儿童学会自主发问并思考。尊重儿童的哲学天性,为儿童开启智慧的大门奠定基础。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陶冶,引導儿童进行智慧的思考和探索,自由发问、清楚表达。

(二)发现儿童的内在世界

马修斯在著作中多次将自己的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起讨论,体现出皮亚杰对儿童思维的忽视,对儿童哲学思维缺少敏感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成人一直以来就有自认为对儿童非常了解而产生的优越感,掌握了儿童的话语权,但实际上对于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认识尚少,不了解儿童的本性。发现儿童,要舍弃对儿童已有的主观想法,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规律,认识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特点及规律,这样才有助于走进儿童的内在精神世界中与儿童相遇,帮助儿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为哲学思考提供新的思路

儿童对世界充满好奇,思考问题的方式独特,得出的结论也不拘泥于常理之中。对话是儿童哲学开展的基本形式之一,在问答交流过程中,儿童的思维及回答极富启发性,在不知道事实真相之前,儿童所有的推理和结论都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推敲,这都有利于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与自我。当与儿童对周围的世界积极发问超越成人认知水平的时候,他们的答案甚至可以给哲学思考提供新的思路。

(四)重塑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良好关系

成人在儿童面前往往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使得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恶化,不利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同时还阻碍了成人对儿童的认识,阻碍了成人向儿童学习的脚步。当我们开始研究儿童哲学后发现,原有的观念是如此的无知,我们通过学习儿童哲学可以了解到儿童的精神世界,了解到儿童具有单纯、好奇、爱提问、爱思考的良好品质,儿童是个会思考的独立个体。这样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对话,改善或者重建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良好关系。

(五)反思成人僵化的思维模式

儿童善于哲学的发问,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在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用独特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会说谎?”“我从哪里来的?”“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她明明很高兴,为什么却哭了?”等,然后得出一个新奇的结论。这是成人完全无法做到的。特别是接受了教育的成人,我们被知识的框架牢牢锁住,习惯于通过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乐于寻找标准答案。成人可以接受艺术或者文学的价值在于想象力的运用,却无法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成人经过长期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显得呆板且没有生机,缺乏主动思考和学习,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成人身上完全得不到展现,有时虽然看起来做事沉稳得体,思维却被框在了已有的认知中,只会一板一眼的做事,习惯于他人发号施令,这样在个人身上就难以展现思考与创造的魅力。成人可以在儿童哲学领域中感受到儿童好奇、敏感、求知的魅力,以及乐于发问、善于思考的美好品质,还可向儿童学习其思考问题的新颖角度,在超越儿童幼稚的基础上又保留着对世界的好奇之心。这样既有利于成人的思考之光复兴,也有利于成人进行自我解救。

参考文献:

[1]刘晓东.激发埋藏在儿童心中的哲学种子[N].中国教育报,2010-05-27(6).

[2]罗瑶.从“儿童的哲学”到“童年哲学”:马修斯的思想进路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9(7):21-31.

[3]钱雨.儿童哲学的意义——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9,38(8):19-24,29.

[4]徐容容.儿童哲学内涵和儿童哲学教育目标与特征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29-33.

[5]加雷斯·B·马修斯.童年哲学[M].刘晓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2.

[6]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1-92.

[7]刘晓东.论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课[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7(3):51-59.

猜你喜欢
内涵
丰收节,读懂“粮稳天下安”的思想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争鸣与思辨:“一般应当”内涵的理性认知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
由“文化内涵”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