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姜街胜 高建新 付宝艳
摘 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古老的图腾物。“板龙灯”是江西地区一项极富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它集传统的扎灯工艺、民间剪纸、耍灯表演以及祭祀礼仪于一体。它具有传承文化内涵、促进民间工艺技术、发扬民间表演艺术、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村民身心健康、推进村落民主团结、文明和谐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板龙灯;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文化
婺源县、玉山县,今均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前者位于江西东南部,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后者在江西东北部。两地都保留着中国民间传统的灯彩文化,且种类繁多,主要分为观赏性灯彩和表演性灯彩两大类,其中板龙灯属于表演性灯彩,是传统“龙文化”和“灯文化”的结合[1],是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的活态载体,以鲜明的特色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元宵节前后,两地都会有迎灯舞龙的习俗。
一、板龙灯的历史渊源
相传板龙灯起源于唐,盛行于明清,尤其是于清朝康熙年间之最,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并至今仍然遵循旧列。经过漫长的时代变迁,板龙灯已在民间土壤生长,并逐渐繁衍成一种民俗文化,遗落在人间。板龙灯现已成为两地规模气势宏大、延续时间最长的民俗体育活动之一。
二、“板龙灯”的制作工艺
(一)龙头龙尾的制作
板龙灯与龙迥异,龙头与龙尾是整条龙的关键部分,一般是由技艺较高的村民联手制作,龙头龙尾都用纸糊篾扎,与龙身脱节。两地龙头龙尾制作工艺大致相同但制作工序都较为复杂烦琐,本文做简单的阐述。主要包括破篾、编制、成型、裱糊、绘画、完成等工序。
制做板龙灯主要以竹子为原料,首先将选好的竹子根据需要进行锯、劈,然后用篾刀将已劈好的竹片进行分剖,将分剖成经篾、纬篾,以及粗篾、细篾。粗篾用于制作龙骨,扎成龙头、龙尾的大致形状,形成一个龙头架。细篾用于扎龙的辅助骨架。再将扎制成型的龙头龙尾进行裱糊,裱糊依旧沿用传统的棉纸裱皮,即“纸扎”。裱糊好后进行彩绘,龙头龙尾的制作程序大致完成。玉山县灯头除了龙头之外,还有五谷灯头灯。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
龙尾制作程序与龙头大致相同,但外形存在一些区别,樟村龙尾呈太极图形或鱼形,意味年年有余。婺源燃六柱烛火的龙尾造型更加多样化,长约六尺,或似以虎,或似以虎,造型别致。
(二)龙身的制作
龙身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连接龙身的桥板、桥板上扎制的花灯笼、桥板连接这三部分。连接龙身的桥板是由长两米、宽二十厘米的“板凳”连接而成,在当地每个“板凳”为一桥,桥板上装灯笼两盏或三盏,灯笼是用篾竹扎制而成的,一般是花坛、腰鼓等造型,灯笼框架扎好后先用白纸裱糊,再用彩纸剪成龙、凤、鸟、字等图案贴在上面,灯笼顶部还有常青树或五颜六色的纸花做成的花冠装饰。玉山樟村龙身上的灯叫子孙灯,两盏灯颜色是有专门讲究的,红白喜事决定灯彩的颜色,家中如有去世者则以白纸糊灯,在当地也叫“孝灯”,其余的均为红色彩灯,红色表示忠,白灯表示孝,体现忠孝两全。两地灯笼里都会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木板的两端各凿一孔圆眼,相邻的桥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而成,与龙头龙尾脱节。每条桥板由2个人抬,龙身由每家每户出资自制。
三、“板龙灯”组织程序与表演形式
(一)“板龙灯”活动组织
元宵迎灯是两地各村的大事,均由各地灯会主持的祠堂、里弄组织。由于板龙灯规模大,所以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抬灯人来统筹组织,以前抬灯人都是族人担任,现如今抬灯人主要是各个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迎灯之前会根据“轮房制度”来确定出灯村落的名单,之后商讨“板龙灯”行程路线(多数是按照老祖宗遗留下的路线)、确定各灯队的组成人员、负责人、散帖以及筹集资金等事项。板龙灯不同于其他灯彩,每村每户都要参加,出灯的数量与家中灶台数量、家中男丁数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少者一户一条,多者一户十多条,使得全龙长短不一。
(二)“板龙灯”活动流程
两地板龙灯的活动流程大致相同,主要包括迎灯、舞灯、圆灯三个方面。
1.“迎灯”
“迎灯”是板龙灯仪式表演的开始,表演当天,当地村民在宗祠祭拜龙头龙尾,以祈福“人丁兴旺”“国泰民安”[2]。迎灯仪式主要由“祭祀”“催灯”“接龙身”“起燈”构成。
(1)祭祀
抬灯人会在一年前放着鞭炮吹着唢呐带上祭祀物品去往去年出灯的村庄抬龙头龙尾,这是出灯前的第一步,再将抬回来的龙头龙尾进行修整涂料,放到村庄的祠堂或者寺庙里给来年当地村民进行祭拜。在正式出灯的前一天到次日的中午,村民以家庭为单位,拿着祭品到祠堂祭拜龙灯龙尾,祈求神明保护,祠堂外的长桌上族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放置一些贡品,贡品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是猪头、年糕、水果等物品,祭拜时间一般需要到当天中午结束。祠堂成为现代族人商讨板龙灯迎灯事务的办公地点,也作为加工制作和存放龙头、龙尾之地。
(2)“催灯”
完成祭拜之后,开始催促全村各户做好迎灯准备,一般午饭过后,会进行三次催灯,催灯时间分别为下午的一点、三点和五点,三次催灯时的频率不一,第一次,催灯人每十步敲一次,第二次每五步敲一次,第三次每一步敲打一次,越临近傍晚锤敲锣鼓的频率越快。
(3)“接龙身”
在完成第三次催灯响锣后,全村各户男丁扛着龙身按照之前抽签的顺序到指定的空旷场地连接龙头。出灯前,每户先进行祭拜再燃放鞭炮将龙身送出,各户接龙身的同时,祠堂内也进行着简单的祭龙头仪式,主持人邀请当地两位老者为板龙灯画龙点睛,结束后,摆放在祠堂的龙尾迅速出祠堂连接最后一条板灯,这时的板龙灯内的蜡烛没有点燃,远看上去像一条白龙。随后主持人高喊“起灯”,舞龙头的三个壮汉便撑起龙头对厅屋正门三拜,在头牌、蓬灯的引领下,便开始进行迎灯,板龙灯所经过的路线沿街人家会放烟花火炮,点香点烛以示“接龙”,由于龙头太大会利用头牌代替龙头进行迎灯,户主会换上新蜡烛,以祝来年“添丁”,抬头灯者也会收到户主家的红包以表示感谢。等天色暗淡下来之后,点燃龙身龙尾内的蜡烛,一条烛点点的“火龙”开始在村落“舞动”起来。
2.“舞灯”
各家各户的青年小伙成了舞灯的主角。舞灯时,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打旋”成为舞板龙灯最热闹精彩的场面。
“打旋”一般放在村庄空旷的晒场或河滩上进行,舞板龙人员不用特意去排练,因为从小就受板龙灯的影响,他們都会舞灯。打旋前先进行盘龙,盘龙以龙头为核心,龙尾跟随龙头进行旋转绕圈,板龙灯越转越小,直到最后首尾并行。再进行绕圈,在完成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各绕三圈后开始精彩的“打旋”表演。打旋对抬灯人的技术和体力要求比较高,每块板灯需要两、三个人负责,龙灯灯头更需要六七个甚至上十人才能“旋”起来,在跟随领头灯打旋的哨子一吹之后,灯头便开始打旋,期间需要不断变换阵型,“单旋”“双旋”“眼镜旋”还有复杂巧妙的“双马旋”“龙头虎尾旋”“梅花旋”等,几百米长的“火龙”时而蜿蜒缠绕,盘旋腾舞,灯头龙尾相互呼应,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将一条板龙灯化身为一条有着生命的神兽。
3.“圆灯”
在完成打旋后,整条板龙灯的龙身又分解开来由各家各户扛回家,扛龙身回家的村民都能得到家人的欢迎,迎接的是一长串鞭炮和一份“灯茶”点心。按照习俗,板龙灯要放置在家中客厅的八仙桌上,并且要立即更换蜡烛,寓意“添丁”。三天下来,由于众多木板连在一起,表演途中出现断板,龙身数量越来越少。上饶樟村以“断板身”作为“圆灯”,在村落小巷间的直角或者偏角地段进行“断板身”,直到将一条一百多截组成的板身最后剩下三条方可结束圆灯。一场仪式下来很多青年男丁都会疲惫不堪,部分人会选择故意破会板身以此来避免再出灯。
四、“板龙灯”的传承困境
同其他多数的农村地区一样,两地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板龙灯也面临着传承危机。
(一)传承主体的流失
板龙灯作为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传承价值,并非能带来过多的经济效益。大量劳动力向外流出,很难有年轻人能够静心专研、传承板龙灯精髓,板龙灯出现艺人不继的现象,造成民俗体育创造主体的缺失和断裂。现如今农村的年轻人多数钟情于现代生活方式,追求时尚,也逐渐淡化了对民俗传统文化的兴趣,板龙灯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二)“本原性”的淡化
板龙灯作为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其传承是以保护为前提,以发展为目的[3]。两者需要协调发展,过度强调发展而不注重原生态的保护,使得板龙灯失去鲜活及本质的精神内涵。2007年樟村镇举办了首届板灯文化节,吸引了游客10万人以上,虽然近几年政府通过举办板灯文化节来推进板灯商业化、市场化,但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板龙灯原生态的精神内涵在资源开发中逐渐失真,出现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异化。板龙灯活动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当地村民认为“灯”与“丁”同音,有“人丁兴旺”和“国泰明安”的美好寓意,是对板龙灯内在精神内涵的认同。从表面看板龙灯得以发展,但是舞台化的板龙灯文化的原真性开始异化,板龙灯原生态精神内涵的继承和保护也刻不容缓。
(三)安全隐患的存在
板灯队伍长、花样多,还有各种复杂的表演形式,一场仪式下来很多青年男丁都会疲惫不堪,有时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去年玉山县樟村就有一位男丁在舞灯结束时板中下装的手柄插入腹中,虽没有伤及生命,但是安全方面需要注意。出灯这三天,除了本地的村民,还有很多外来人员过来观看表演,人群拥挤,这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影响了板龙灯民俗体育活动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五、“板龙灯”的传承策略
“板龙灯”的传承是以保护与发展共进为原则。一方面要拓宽板龙灯的保存渠道,另一方面要多层次创新板龙灯的发展方式。
(一)拓宽保存渠道
推动以“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是农村[4]。“板龙灯”源于民间,民众是板龙灯产生的源头,只有让板龙灯在广大民众中继续传播繁衍,才是对板龙灯最好的保护。除了每年元宵节开展板龙灯活动之外,其他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也可以组织安排,加大群众的参与度。另外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聘请当地民间老艺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板龙灯制作以及表演的传承者。第二,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将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开支列入财政预算,每年分发一些活动经费,对传承者给予物质资助和奖励,提升其社会地位,调动其积极性。第三,传承人的培养应从小抓起,将板龙灯以乡土特色体育文化活动编制成影像、教材走进课堂。让学生观摩板龙灯表演,并学习相关的制作程序,让板龙灯民俗体育遗产活态延续。
(二)创新发展形式
利用现代化的艺术加工手段创新板龙灯的传承与发展,比如板龙灯的剪纸图形可以制作成当地特色的路标指示牌,创设以板龙灯为特色的主题公园。也可以制作具有板龙灯元素的日历、台历、邮票以及玩具设计等,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接触并感受板龙灯的魅力。也可以增加网页设计,创建板龙灯文化元素的政府窗口,通过网络平台创建板龙灯的传承与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章晓亮.浙江村落板龙灯习俗[J].今日民族,2015(5):23-24.
[2]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板龙灯[EB/OL].(2013-12-17)[2020-06-28]http://www.wvyuan.com/fwzwhyc/261.html
[3]李丰意.非遗视野下板龙舞的现状与传承——以河上龙灯胜会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7,15(4):136-142.
[4]江进民,张卫国.应识婺源多姿彩——江西省婺源县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工作纪实[J].文化月刊,2015(9):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