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课题名称:全纳教育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留学生课堂”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9Y057。
摘 要:唐寅的诗歌,凸显了他狂放自适的心性,诗歌风格重情尚俗,真趣天然,他在诗歌中大量运用鲜花、明月、美酒、女性等文学意象,抒发其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和壮志理想,风格独树一帜。
关键词:意象;鲜花;明月;酒;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
明代中叶,唐寅以其真趣天然、重情尚俗的诗风,描写人生理想,市井风情,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与他狂放不羁的精神互为表里。他的诗歌,意象独特,神韵天成。
一、鲜花
“鲜花”这一审美意象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群的典型代表。在唐寅的诗歌中,对于百花的描写也不计其数。如“县庭有梅株焉,吾不知植于何时,荫一亩其疏梳,香数里其披披。侵小雪而更繁,得胧月而益奇。”(《惜梅赋》)中无惧风雪严寒的梅花;也有“佳色含霜向日开,余香冉冉覆莓苔。独怜节操非凡种,曾向陶君径里来。”(《菊花图》)中素雅高洁、淡淡飘香的菊花;更有“谷雨豪家赏春丽,塞街车马涨天尘。”(《题画牡丹》)中雍容华贵的牡丹。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出不同花的品性,极富生机与活力。无论牡丹、梅花抑或是万花丛中的点点红光,都饱含诗人的炙热情感和美好祝愿。
“沈周在弘治十七年作‘落花组诗以抒发其丧子之痛,后唐寅、徐祯卿、文征明等人均有和作。”[1]在这组诗作中,或情思复杂,有抒人生失意之怨;或看破红尘,有放达畅快之感。数作之中,数伤流年、感落花主题最为突出,深深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眷恋之情。爱花惜花之人,于斜阳下、芳草中伫立,徘徊许久而不忍离去,稍顷便发出“春归不得驻须臾,花落宁知剩有无?新草漫侵天际绿,衰颜又改镜中朱。”的感言,人生匆匆、青春易逝又何曾不与这飘零落花的命运相似。飘零的落花,使诗人陶醉流连,诗人将自然界中的飞花与自己的坎坷境遇联系在一起,对比之中不觉惋叹韶华易逝。
另外,他对桃花的喜欢更是近乎到了偏执的程度。唐寅将自己的居所题名为“桃花庵”,还写下《桃花庵记》,开篇就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诗中反复出现桃花二字,直点主题,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万树桃花争奇斗艳的绚丽、畅快之感。桃花意象在唐寅的诗歌中并不少见,如“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题画》);“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把酒对月歌》;“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桃花坞》)。可见诗人对桃花的喜爱极甚,诗人寄寓在桃花中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唐寅诗歌中的桃花意象,也暗喻如诗人那般超逸通脱、狂放自适、不受世俗束缚的洒脱文士形象。
二、明月
“明月”自古以来就被文人们争相歌咏。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古诗中,关于“月”的意象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以李白的明月意象最为出名,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以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等。
唐寅笔下的月常与其心志相联系。他在《世情歌》中写道:“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描写出明月以一种不慕功名富贵的超脱自然之感长存世间。又如“醉来举盏爵明月,自谓此乐能通仙。(《咏渔家乐》)”诗人把酒问月,慷慨激昂中抒发出“富贵于我如云烟”的感慨,并且以月明志,表达出其不慕名利,想要远离尘世的心态。“白日苍松尘外想,清风明月醉时歌。(《题辋川》)”他在诗中刻画出明月的清灵冷峻,诗意盎然,也激发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那份对亲近自然和远离世俗的渴望。
还有些咏月诗寄托着深藏于心的愛情,如“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感怀》)写到了和沈九娘相互敬重、琴瑟和鸣,十分幸福的生活。沈九娘去世后,晚年的唐寅倍觉孤苦和艰辛。“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警世》)诗人在这首诗中,“用明月的阴晴圆缺来表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抒发了自己对美好往事的留恋以及对九娘的思念之情”[2]。在这里,明月便成了诗人的心理寄托。
三、美酒
“酒”常被文人们视作“诗引”。历数古代文坛,李白、苏轼、杜甫、陶潜、阮籍等诗人就以饮酒著称。他们或借酒消愁,或把酒抒怀,或以酒言志,或寓情于酒,总之这些优秀的诗人们都用他们独特的才情诠释着酒中所蕴藏的多样文学意蕴和情感内涵。唐寅为人狂放不羁,自适潇洒。喜悦时,与友人豪饮;忧伤时,对月独酌。不夸张地说,酒贯穿了诗人的一生,酒于诗人不再是施以遣怀的外物,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诗人的情志生活。诗人与酒自况、与酒共痴共愁,并且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情感内涵寄于酒中。
青年时期的唐寅诗艺精进,遂创作了许多直抒胸臆、快意生活的诗歌。《进酒歌》就属于这一时期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将进酒》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以“酒”为主线,围绕彼卓和刘怜嗜酒如命的洒脱生活,描述饮酒的诸般快乐。而在《江南四季歌》中,诗人通过春、夏、秋、冬四季的别致景色和休闲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饮酒图。两首诗的铺叙陈述不失华美、不显单调,与诗人当时得意疏放的精神状态相得益彰。“在《三高祠歌》中,作者围绕范蠡、陆龟蒙、张翰三人的历史典故,指出三位名人都是看似隐居,实则是心系天下的大丈夫”[3]。全诗表现了对三位诗人的歌颂和赞扬。最后两句“丈夫此身系乾坤,岂敢便老菰蒲根?古今得失一卮酒,我亦起酹沙鸥魂。”表明了诗人欲效古人的立场和想要兼济天下的决心,更反映出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和渴望为天下所用的人生志向;《把酒对月歌》写的则是诗人将自己与李白作比较,他认为李白虽然有天纵之才,却仍服务于帝王,还不如自己的功名念想全无,乐于民间活得潇洒。桃花坞建成后,诗人过起了向往已久的市隐生活,闲暇时便与朋友一起在桃花林中饮酒,轻松明快的生活环境使得诗人心中一片畅快。从“绿水红桥夹杏花,数间茅屋似仙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钱酒不赊。”(《题画诗》)可以看出诗人隐逸生活的怡然自得,这时诗中的“酒”颇有陶渊明诗歌中“淡泊真淳”的意境;穷困潦倒、孑然一身,便是唐寅暮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唐寅虽生性乐观,但到了晚年回想起过往的种种,再看看如今的饥寒交迫,难免会发出对落寞人生的些许感叹。“坐对黄花举一觞,醒时还忆醉时狂;丹砂岂是千年药,白日难消两鬓霜。”(《言怀》)“万点落花俱是恨,满杯明月即忘贫”(《漫兴十首》)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品出诗人“道不尽说不完的无奈,与千万盏酒杯中满溢的悲凉、落寞之感”[4]。对于唐寅而言,“酒”的万般滋味,大概也只有他的内心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