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珂伶 赵海燕 徐航
摘 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落实我国精准扶贫中教育扶贫的有效路径,随着近年来学生资助工作要求和政策的逐步完善,高校贫困生在经济状况上得到了显著改善,而育人职能的有效发挥与调整革新成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挑战。通过对育人工作实施路径的探究,以育人平台搭建、勤工岗位革新、朋辈教育帮扶、成才学生传带等四维一体的方式展开讨论,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提供有效路径,保障高校贫困生在脱贫的同时,得到全方位的培养教育,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育人路径;人才培养
针对高校贫困生开展的资助工作是我国脱贫攻坚政策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不仅要使人民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脱贫工作要求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的有效结合[1]。高校资助通过“奖”“贷”“助”“勤”“补”“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带动家庭整体高质量脱贫[2]。
一、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回顾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经历了形成期、改革期、调整期和成熟期等四个阶段,资助主体由政府主导向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转化,资助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化,资助方向由追求公平向追求效率转变[3]。自2007年起,全国高校实施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免费师范生、学费补偿代偿、勤工助学、学费生活费减免或补助等全覆盖式资助[4]。
(一)扶贫力度逐年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上升,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在逐年加大,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资助标准和金额,扩大资助覆盖范围,从根本上保障“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5]。自2019年开始,教育部门要求各大高校在对接受资助的贫困生资质认定工作中,不得让学生到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申请盖章认定,将贫困生认定的主体集中在学生本人,而非相关民政部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认证手续烦杂,认证影响因素过多导致的各种问题,但随之也为高校在贫困生的鉴别工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主要以学生自主申请、班级小组评议、学院专项公示等从学生到学校的主动认证模式,以及学校联合各政府部门相关数据平台,动态掌握贫困学生信息,学校反馈至学院、班级,以跟踪了解学生受助情况的从学校到学生的被动认证模式。在目前最主要的主动认证模式中,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填写贫困情况,学生的“诚”与“信”则成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针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则愈加重要。
(二)育人短板逐步显露
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学校重点首先是致力于让所有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在物资资助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精力,资助工作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名额的筛选,贫困学生真实情况调查和资金发放等方面,对受资助学生的学业指导、技能培养、思想引领、心理帮扶、综合素质提升等全方位育人工作缺乏重视。社会发展和多元化思潮涌入容易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常规的资助工作模式容易使某些受助学生产生“等,靠,要”一类不思进取心理,认为领取国家助学金不需要履行任何义务,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渐渐将资助当成理所应当,资助金的使用情况很多时候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督管理体系,难以避免资助金被恣意挥霍。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承担着家庭未来的希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压力,在周围同学中又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可能因此不愿意申请资助。为全方面的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需要重视育人工作,应当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方位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学生感恩诚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6]。
(三)育人模式回顾总结
高校针对贫困学生开展的育人工作,常以各高校自身情况各自开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与模式,常见的有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以协助学校图书馆、学生处、学院办公室等部门或单位完成一定的基础工作;在各项资助工作开展的同时,会为贫困学生组织开展文件解读会议、政策宣讲学习、工作总结展示等相关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资助帮扶,学会感恩并以自己的成长成才回馈社会,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但由于没有系统的育人模式,以上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常出现育人工作覆盖不够全面,影响不够深入,成效难以显现等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职能,亟待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新路径。
二、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需要将重点放在贫困学生的特殊培养中,引导学生接受物资资助,摆脱经济困境,放下思想包袱,着力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奋斗的品质,为贫困学生搭建与其他学生平等的受教育平台,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机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特色的育人工作。
(一)育人平台搭建
关注受助学生的学业情况与能力特长,既抓学习成绩又抓能力培养。在现行的资助政策下,基本能够从经济层面保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要求。但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之外,还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期间,学校会通过实习见习、专业相关技能大赛方式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通過演讲比赛、文艺比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优势特长,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对于贫困学生而言,需要为他们争取相同的培养机会,首先应在经费上大力支持,针对需要报名费、考试费等各项竞赛或培训活动,设置专项资助政策,为优秀的贫困学生提前减免或事后资助相关费用;其次应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针对学生自有特长,积极动员学生独立自主的去争取平等参加各项活动的权利,从实践中不断锻炼,全方面成长成才。从物质和政策上大力支持组建贫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扶贫实践活动,从“受资助”逐步走向“去资助”。
(二)勤工岗位革新
勤工助学是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已趋于常态化,然而在岗位的设置方面,依然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难以让贫困学生在此工作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勤工岗位的设置应该更多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创造更多勤工岗位,提供更好的锻炼机会。例如医学院校学生可以在校医院增设跟多相关岗位、园林设计专业可以于后勤校园规划部门多加锻炼,尽可能发挥专业特长。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为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发挥引导功能,培养贫困生专业自信、独立自强、知恩感恩的优秀品性[7]。将勤工助学作为基点,融合各种实践类竞赛、实习实践机会、社会公益性活动,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走出课堂,体会自我付出的满足感,在实践中探索自我扶贫之路[8]。
(三)朋辈教育帮扶
对于贫困学生的教育过程,除了教师的引导教育之外,朋辈导师的帮扶也应当加以重视。在开展“奖、贷、助、勤、补、减、免”等多方位的资助过程中,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的相关工作中,已直接从贫困学生中选拔出了最优秀的学生群体,可以围绕这部分学生,建立朋辈导师资源库,以他们作为主体,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育人工作。通过朋辈导师学习分享会、成长经验分享会、一对一指导、结对子帮扶等形式,让优秀的贫困生同学的事迹与学习方法,传播影响的更多的贫困生,形成普遍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带动同学共同进步。
(四)成才学生传带
在高校资助工作的长期开展下,现已有大量在高校读书阶段受过资助的学生在毕业后成为行业顶尖人才,而他们的成长经验对于目前正在高校阶段的贫困学生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才毕业生的经验分享,既能给予正在成长路上负重前行在校生以未来的希望,又能为还在彷徨针扎的在校生答疑解惑。已毕业的学生,也可以结合现所在行业,为优秀的在校生提供行业行情知识甚至实习机会,鼓励受资助在校生多锻炼、多实践,提供增加专业相关知识的机会,增强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未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三、资助育人工作期望
资助育人的初衷是实现教育公平,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也能受到良好教育,顺利完成学业,以自身发展与壮大,实现全面脱贫。在经济资助工作逐渐完善的今天,如何将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成效,是高校贫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严格贯彻国家的资助政策和精神,认真践行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育人平台搭建、勤工岗位革新、朋辈教育帮扶、成才学生传带等四维一体的育人方式,高效完成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帮扶与教育工作,让贫困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冯明.浅析脱贫攻坚战略下的教育扶贫[J].世纪桥,2019(6):86-87.
[2]刘许亮.教育脫贫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2):75-77.
[3]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3-5.
[4]魏有兴,刘三妮,杨孝旭.我国助学的历史演变、现实困境与未来突破[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1):86-92.
[5]陈赛娜.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及创新途径摭探[J].成才之路,2018(16):4.
[6]夏青,刘涛,杨丹.“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34-38.
[7]尹倩,严沛军.独立学院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方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56-57.
[8]刘琪,高洋.基于学生主体性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