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避免走进这几个“误区”

2020-09-29 07:45陆惠香
文理导航 2020年33期
关键词:期望误区模式

陆惠香

【摘 要】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小学数学课堂也在改革的“浪潮”中变得“丰富多彩”,让一线教师“似曾相识”却又“面目全非”,极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教材的改变和老师对传统教法的“坚守”和“不懂变通”造成的,实际上是由课堂模式的改变引起的。其实,这种模式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关键词】期望;主体;误区;模式;效果

我们不能否认新课改带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气象”,什么“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各种教育理念让人“应接不暇”,各种课堂模式让人“眼花缭乱”。一时间,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个性“阳光自信”……。但是,人们忽视了数学课堂原有的“味道”—严谨的逻辑性,重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如果一味地夸大课堂形式上的“花样繁多”,势必会让小学数学走进一些“误区”,影响教学效果。

误区一:不要把“高期望”误解成教学目标

在上课前,每个老师都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很高的期望,也就是课堂预设。这既是老师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证明,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证实”,希望能在四十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翻倍”的知识。但是期望很“理想”,现实很“残酷”,就因为老师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了解,忽视了课堂上的知识生成。把“设想”当作了“教学目标”,把预设当作了结果,这样反而影响教学效果。

例如:我听过一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它的目标任务就是引导小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为以后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讲完之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还不十分明白,教师却又引入了分数的加减法的内容(他个人认为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很简单,小数加减法,只不过是加了个小数点而已)。

其实这个老师是犯了教育的“兵家大忌”:他的理想是“丰满”的,但是忽视了现实的“骨感”。从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忽略了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忽略了小学数学的知识特点……盲目地根据成人的“知识储备”来预设课堂教学,来制定教学计划。看上去是“拓展”了教学内容,实际上是“盲目期望”;看上去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拔苗助长”。这样的“预设”,没有实际意义,只能称得上是“徒劳无功”,不仅实现不了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只能适得其反而“无功而返”。这样的“期望”要不得,这样的“改革”要不得,我们只能静下心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才会让课堂“教有所获”。

誤区二:不要让“情景剧”影响了教学效果

新课改之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教育术语——“高效课堂”。何为“高效”?顾名思义,其实就是要求老师要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课堂知识。为了达到这种“高效”,老师们想方设法,各尽其能,创新教学方法,为的就是这个“高效”。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制作课件、准备教具、实物演示……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一节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上,授课内容是“长方体的面积和体积”。课前老师做足了准备:什么学具、课件、实物……想要让课堂“与众不同”而“高效精彩”,但结果却因为演示时间过长,加上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不仅没有“如期出彩”反而是“事倍功半”。

我们不能否认合理的课堂情景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是有一定好处的;我们也不否认在课堂上涉及一些师生互动是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如果在“严肃”的数学课上加入“活泼”的活动;在单调的教学中加入丰富的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无可厚非。但有的老师却为了所谓的丰富“课堂模式”而无限的“放大”了情景创设的作用,让本应该是“配角”的模式“摇身一变”成了“主角”,从而让课堂教学出现了“喧宾夺主”的现象。这样的课堂表面看上去形式多样、“丰满有趣”,实际上是摆花架子“充门面”;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精彩纷呈”,实际上是“绣花枕头”不堪一“考”,这样的课堂我们宁可不要。

误区三:不要让“主体性”降低了课堂效率

大家都知道,一节高效的、出彩的小学数学课,需要课堂模式的新颖,但更重要的是课堂学习的高效。现在的数学课,为了所谓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老师的正常的引导、过渡和讲解、分析“浓缩”成了“总结”,甚至于“忽略不计”。尤其是公开课,一些教师做足了“门面”上的精彩,却忽略了内容上的“真实”。看着“过瘾”,实则“无味”,无意识中降低了课堂效率,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在数学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环节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互相质疑,交流分析。但是教师把引导、质疑和交流的过程完全教给了学生,只是象征性的进行“补充”和“小结”,看上去学生学得很“愉快”。

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民主”,实际上老套,看上去“养眼”,实际上“难受”,它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假象:这个班学习氛围“浓厚”,学习“习惯”较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很“强”,表达能力很“强”,老师真的起到了“主导”作用,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全是“褒义”的评价。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即使他们天资足够聪颖,能力足够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像老师那样精炼和恰当吗?一个小孩子怎么代替得了老师?怎么能够驾驭得了整个课堂?所以,我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了眼睛,忽略了传统教学的“底蕴”;也不要被所谓的“创新”冲击了正常的“规矩”,影响了真正的教学。

误区四:不要让“变化多端”影响了教学秩序

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可谓是“百家争鸣”,让“文静”的数学课变得“热闹非凡”,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好像一节课没有了所谓的“课前三分钟”就不称之为“合格的”课;好像没有了“四人一组”就称不上“合作学习”;没有了信息技术,就不是“现代化”教学……总之,这样的课堂变化让年轻教师“笑逐颜开”,让“资深”教师一“愁”莫展。愁什么?愁知识水平跟不上吗?愁年龄大学生不爱听吗?都不是,“愁”应付不了“变化多端”的课堂模式,让许多教师“焦头烂额”。

例如:我听过两节数学对比“交流”课,由一位年轻老师和老教师进行“同台交流”, 其目的就是通过“对比”来凸显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优劣”。结果大家不想而知:现代教学是“花样百出”,显得传统教学“一无是处”。

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和评价中,专家们“众说纷纭”,肯定了现代教学的种种“优势作用”,肯定了年轻教师的“技高一筹”;建议中青年教师不要“安于现状”,要“更新理念”“善于学习”……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是,就现实来看,这样的课堂犹如“昙花一现”,让学生看够了热闹,让老师受够了“折腾”,年轻教师“颜值高”“技术高”,就是经验上不够“高”,看教学效果,还在方法和落实。“资深”老师随缺乏现代技术的灵活操作,但是拥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和敬业精神,在他们的课堂,我们看到的是精炼的课堂语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更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样“变化多端”的数学课堂,我们宁可不要。

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教学模式的新颖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注意不要盲目的“追新求异”,失去了数学课堂应有的严谨和“风格”而走入一些不必要的“误区”。

【参考文献】

[1]王万平.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21):89

[2]周成平.教学,更需要教师的耐心[J].给教师一生的建议,2010,(4):70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小学,甘肃 金昌 737200)

猜你喜欢
期望误区模式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