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沈 静, 杨 蕾, 李 雪, 田小丽, 肖 辉
(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1)
空腹血糖受损(IFG)是介于葡萄糖稳态与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具有向糖尿病发展的高危倾向并且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中国的数据显示空腹血糖受损为0.49亿,占全球空腹血糖受损患者的4.1%[2],因此,预防空腹血糖受损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有效措施。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IFG诊断标准下限值从6.1 mmol/L下调至5.6 mmol/L,提高了糖尿病的预测价值[3-4]。人体成分的测定可较为准确地检测人体肌肉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腰臀比、体质指数(BMI)等,因具有准确、操作简单、安全、无痛的特点而受广泛应用[5]。本次研究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空腹血糖受损与空腹血糖正常人群体成分的组成,了解IFG人群体成分的异常情况及血糖与体成分的相关关系,为防治IFG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1.1 调查对象2018年7-12月在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筛选出336例IFG人群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45例,女性191例,平均年龄(60.73±11.69)岁;按性别、年龄相匹配在空腹血糖正常人群筛选336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0.63±11.87)岁。IFG按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诊断标准:5.6 mmol/L≤空腹血糖(FPG)≤6.9 mmol/L[6],所有调查人群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压及生化指标的测定 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检测血压,测量3遍取平均值;采集空腹血检测血糖、血脂。其中各指标的诊断标准为:(1)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 mmHg;(2)5.6 mmol/L≤FPG≤6.9 mmol/L为IFG,FPG<5.6 mmol/L为对照组正常[6];(3)血脂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7]诊断标准:总胆固醇(TC)≥6.22 mmol/L,甘油三酯(TG)≥2.2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4.14 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1.04 mmol/L;其中任一项异常均为血脂异常。
1.2.2 人体成分测定 采用韩国进口INBODY270人体成分测量仪,测定目标人群的骨骼肌肉量、蛋白质含量、体脂肪量、无机盐含量、去脂体重、基础代谢、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WC)等指标。(1)BMI按照中国标准:18.5 kg/m2≤BMI<24 kg/m2为正常,24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8];(2)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WHR增大的定义[9]:男性>0.90, 女性>0.85;(3)腰围增大:男性≥90 cm,女性≥85 cm。
2.1 两组人群人体成分的比较IFG人群的骨骼肌肉量、蛋白质含量、无机盐含量、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体内总水分、去脂体重、基础代谢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人群人体成分的比较
2.2 两组人群基本指标的比较两组间的BMI、腰臀比、腰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例组超重、肥胖的占比分别为47.90%、22.60%,均高于对照组的39.60%、15.50%,提示超重、肥胖是IFG的危险因素;病例组中腰臀比异常占比79.20%,远远大于腰臀比正常时的20.80%,且腰臀比异常时IFG的检出率也高于对照组,提示中心性肥胖可能也是导致血糖受损的重要原因;高密度脂蛋白异常时IFG检出率为23.20%,高于对照组的17.00%;甘油三酯异常时IFG检出率为26.50%,高于对照组的19.00%;其余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糖水平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将蛋白质含量、骨骼肌肉量、体脂肪量、BMI、腰臀比、腰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作为自变量X,以血糖水平为Y做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5.761,P<0.01,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所求方程成立。本研究中R2=0.073,调整R2=0.060,提示弱相关。自变量体脂肪量、BMI、腰臀比、甘油三酯及腰围是血糖的影响因素(P<0.05)。即所求方程为:Y=2.04+0.11×骨骼肌肉量+0.24×蛋白质含量+0.08×体脂肪量-0.07×去脂体重+0.08×BMI+11.76×腰臀比+0.02×高密度脂蛋白+0.03×甘油三脂+0.14×腰围,见表3。
表2 两组人群BMI、WHR、WC、血脂、血压的比较/例(%)
表3 影响血糖水平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在糖尿病前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糖尿病的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0-12]。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IFG标准定为空腹血糖为5.6~6.9 mmol/L[13],增加了诊断IFG的敏感性,虽然增大了假阳性率,但是也减少了漏诊率的发生,可以发现更多潜在的高危人群提高了糖尿病的预测价值,这对糖尿病的防控是至关重要的。
人体成分是指由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水构成的人体的总和[14]。其正常比例是:水占体重的55%,蛋白质约占20%,体脂肪约占20%,无机物约占5%[15]。这些物质与人体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若人体成分的占比在一定时间内有较大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蛋白质丢失过多就会导致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发生,脂肪过多就会引起肥胖进而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16]。本研究IFG人群中体成分骨骼肌肉量、蛋白质含量、体脂肪量、基础代谢等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体脂肪含量、体脂百分比较其他指标更明显,可能与过剩的脂肪组织导致脂肪细胞内脂质堆积、脂肪细胞体积变大有关,这些变化会影响正常的分泌功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继而发生空腹血糖受损。但也有研究指出IFG人群体成分中蛋白质含量与骨骼肌肉量明显低于空腹血糖正常人群[17],这可能与中老年人群基础病较多,机体处于长期的、慢性的炎症反应状态,加速了骨骼肌的分解代谢,骨骼肌含量的下降也是导致中老年人逐步衰老的重要原因,并且增加了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本研究中IFG人群骨骼肌肉量高于对照组,与陈卫玲等[17]的研究结果相反,这可能与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限值下调增加了诊断IFG的敏感性有关,而且空腹血糖受损只是前期血糖紊乱尚未进展至消耗性疾病,故骨骼肌肉量还处于正常水平阶段。蛋白质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是构成体内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成分,周身的蛋白质约有一半都在骨骼肌中储存[18]。Bostrom等[19]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可以促进骨骼肌分泌运动激素,进一步促进脂肪细胞代谢的增加,加大骨骼肌非胰岛素依赖途径对葡萄糖的摄取,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人群的葡萄糖利用。
空腹血糖受损与肥胖程度相关,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有研究[20]指出中心性肥胖大多存在胰岛素抵抗,且中心性肥胖人群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较全身性肥胖要高。另有研究证明[21]糖尿病前期人群脂代谢异常以甘油三酯异常为主,与其他三类指标相比,甘油三酯异常会加重胰岛素抵抗,是更好地预测IFG向糖尿病发展的指标。因脂代谢异常使大量游离脂肪酸沉积,影响脂肪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能力,引起血糖升高;而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又会导致肝脏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清除减少,继而加重高甘油三酯血症,造成恶性循环,加快IFG向糖尿病的转化。
体内脂肪堆积是导致IFG的重要因素,尤以中心性肥胖为甚,另血脂异常会加重血糖代谢紊乱,运动作为增加骨骼肌肉量、蛋白质含量、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的主要方式[22],应当受到IFG人群的重视,通过加强运动来优化人体成分的构成,进一步改善IFG人群的异常代谢。因此建议IFG人群,加强运动降低体脂率,避免静坐、久坐造成中心性肥胖,定时监测血脂控制其达标,这将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以及减少IFG向糖尿病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