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楠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气候与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居住房屋,加之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历史河流中,人们将当地的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审美观念、人文条件等都体现在了居住房屋中,慢慢演变成当今的古民居。
关键词:古民居;博物馆;陈列布局;民族传承
古民居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民遗留下来的居住房屋,它不仅是当代人民研究历史文化的参考,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笔者在本文以本民居博物馆为例,详细阐述了古民居博物馆中的陈列布展。
1 户部山古民居博物馆概述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属于明清时期的居民古建筑,是当地目前现存的最具代表性的明代民居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历史文化,其规模在全国范围内也是较为少见的,是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清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民居具有的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在当地乃至全国都是较为罕见的。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及中国传统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它既是当地的古民居建筑文化博物馆,也是中国民居博物馆[1]。
在徐州有句老话叫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都住戶部山”,户部山经历明清两朝的发展,在徐州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当时商贾富人们首选的居住之地。(明朝天启四年,也就是公元1624年,徐州地区遭遇了有史记载以来的最大洪灾,整个徐州城全部被洪水淹没,户部山因为地势较高而幸免于难,所以,当时的有钱有势的人都纷纷在这里觅地造屋,形成了寸土寸金的局面)余家积善堂门上的一副对联,一直悬挂在这里,是余家流传了好几代都没有改变的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简单朴素的语言体现了余家自信自勉自立自强的家族精神。余家祖籍安徽歙县,做茶叶生意发家,当年是弟兄三人在徐州安居乐业,购置的房产。故整个余家大院共有三处院落组成,以中间大老太爷院为中轴线,还向南、北扩建有东院和西院,每一个院子又分为三进式院落,形成了一个与九宫格相似的纷繁布局。虽然院落众多,但井井有条,繁而不乱。
该民居博物馆虽然部分建筑在发展与传承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但其主体明清时期建筑依旧保存完好,一直由余氏后裔居住。到了2000年,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对民居内原有的居民及商户进行了搬迁,腾空后的民居交给当地文物局进行管理,文博专家对民居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修缮,复建了大部分的损毁建筑,保留了民居的民俗特征与历史特征,并将留散于民间的文物进行收集和整理,开设了常设展厅,用来供大众观赏,也就是当前大众所熟知的本民居博物馆。到了2016年,博物馆对民居内的陈列摆设进行了提升改造,对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展陈内容、展陈工艺、以及展陈用材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在不改变民居原有历史遗存的基础上,提升了博物馆的艺术性、趣味性、学术性,将现代化的手段、民俗文化展陈与古建筑民居表达的民族传承进行了有机融合。
2 古民居博物馆中的陈列布展
2.1保护协调统一与陈列形式
2.1.1还原历史,修旧如旧
在本民居博物馆布展的前期准备阶段,博物馆的管理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文献,多次向博物馆原居住民与余家后裔请教民居内容,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与调研工作,而后初步得出了本民居博物馆的布展方案,并邀请余氏后裔与当地的民俗专家来到布展现场进行指导和提议,他们为该居民居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参考意见,使得博物馆的展陈布局能够真实的反应当地独有的徐州民风民俗与历史文化。对民居建筑部分因历史原理而损毁残留的建筑构件,博物馆工作人员四处借助与宅子风格、时代相近的构件材料,对其进行了修缮、补配,修旧如旧,尊重历史、还原历史[2]。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复建的戏台风格,能够与其周边的古建筑协调统一,特意从民间找寻了雕刻技艺同样精美高超的清代隔扇门,并邀请当地民间木雕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雕刻了两块木质窗棂,用来对戏台进行复建,最大程度上让复建后的戏台总体风格接近民居原有风格。对于大家最为关注的秀楼和鸳鸯楼,工作人员为了保护建筑原有的木质楼梯,在大量观众的踩踏中能够不被损毁,对其进行了封闭保护,并在原有的楼梯旁边用现代工艺搭建了类似的木质楼梯,改善了原由木质楼梯坡度大易碰头、狭窄拥挤的缺点,用以供给游人欣赏参观,即满足了游客的观赏需求,又能保护原有的木质建筑。由于原有的房间高度与照明设施不足,成人游客需要弯腰前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工作人员在充分保障展室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将洞室原来的顶部照明,换成壁侧照明,并保障了观众的观赏安全,同时增加了观赏趣味性。
2.1.2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
管理人员在充分考虑了院子的院落布局与民居建筑后,决定此次的展览采取开放式陈列。展览文物与图版摆设错落有致,突出图片,图片文字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便于观众通过文字对展览文物有大致的认识和清晰的印象;展厅色调处理上,应与古民居整体色调保持和谐统一,如室内展览用墙面可以选用西北地区较为常见的土黄色,展览用家具应以深色调为主,彰显出宅子厚重而庄严的历史传承。在室内的照明设计上,应根据民居的布局结构和展示环境光线需求,尽量选择贴合民居博物馆建筑风格创设时代背景风格的仿古式木框绢芯画挂灯或长颈灯笼,部分打光可以使用轨道射灯,但要注意射灯的照射角度和温度,防止其对展陈文物造成损伤;其次,为了更好地的向人们还原古民居的民风民俗,工作人员可以在展陈现场布设与宅子历史背景相似的干果菜肴、硅胶人像等模型,按照当时的生活习俗,进行展陈,从而使展厅变得生动,且富有生活气息。
2.1.3动静结合,让文物“动”起来
本民居博物馆内设计的展览主体,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进行互动体验,如后花园展项中专门为老年观众展陈了辘轳井、碾子、磨盘等古物件,戏苑有“徐州梆子、柳琴”等多个当地非物质文化表演活动。推进了古民民俗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2构建良好的展览外部生态绿色环境
民居博物馆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播地,还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放松场所,适当的在展馆内部增设一定数量的园林景观,可以创造优美的观赏环境,让观众放松身心,为这座历史厚重的古民居增添几丝人情味和烟火气息,令人流连忘返。在绿植的选择上,考虑到古民居四季都有观众参观,充分结合宅院展陈主体与宅院主人身份,并阅读大量相关记载文献后,宅院内的绿植应适宜四季观赏,选用古人庭院种植较多的墨竹、腊梅、牡丹等绿植,这些绿植及蕴含古人赋予的美好寓意,也具有较高的观赏性[3]。
3 结语
综上所述,古民居博物馆中的陈列布展要与时俱进,在保有古民居原有风貌、建筑结构、陈列摆设的基础上,用现代审美眼光,辅以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使古民居重焕生机,增加观赏的趣味性、艺术性、价值性,充分发挥古民居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从而更好的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来游玩观赏。
参考文献:
[1]安乐.对中小博物馆陈列布展的设计理念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8,000(012):202-204.
[2]曾均华.博物馆陈列布展的科学化设计研究[J].才智,2018(20):242-242.
[3]宋长城.关于对中小博物馆陈列布展设计理念的探讨[J].中国文艺家,2017,000(008):P.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