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丹丹 于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指出,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有利条件,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庄河是一座具有丰厚乡土文化资源的城市,其独特的优势为幼儿园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幼儿园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并将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而引导幼儿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科学化、游戏化、全面化地将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相结合是当下幼儿园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在环境创设中熏陶
环境是“会说话”的老师,良好的教育环境能给幼儿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环境是幼儿园的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一)创设乡土文化的艺术环境
创设良好的乡土文化艺术环境有助于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将幼儿园有限的公共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在园所的环境创设上注重凸显乡土文化特色,让幼儿感受到乡土文化艺术环境的魅力。在创设园所乡土文化环境中,结合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在公共区域中通过平面及立体的艺术作品展示,为幼儿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艺术环境。如在走廊中,展示教师和孩子通过收集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用玉米皮编织的小时钟、向日葵花,用木屑、松塔粘贴的墙壁画等,通过形式多样、创意无限的乡土文化艺术作品,让孩子们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
(二)创设乡土文化的学习环境
班级环境的创设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除了营造园所良好的乡土文化艺术环境以外,我们还在班级创设具有乡土文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教师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对班级的环境创设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例如,在班级开展了种类丰富的传统棋类游戏活动,如华容道、五行棋类、象棋等。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每种棋类的玩法,提高棋类游戏操作的能力,在班级环境创设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展示了每一种棋类游戏玩法及规则的图示,引导幼儿通过对环境的观察、探索,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二、在游戏活动中体验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游戏活动贯穿于一日活动的始终。传统民间游戏是乡土文化资源的一部分,选择适合于幼儿的传统民间游戏,并将其融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有利于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民间游戏的魅力。
(一)将传统民間游戏融入区域游戏中
《指南》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为幼儿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因此,我园充分挖掘适合幼儿区域活动的传统民间游戏,并结合每种游戏的特点将其进行区域划分。如在益智区投放“翻绳”“七巧板”和各种民间游戏棋等,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动脑筋;在科学探索区投放“吹泡泡”“玩手影”等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我操作和探究中感受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在音乐表演区投放彩带、手绢、民间小乐器、民间表演头饰等,引导幼儿在歌唱、舞蹈等节目表演中,体验家乡民间艺术之美,从而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自豪感;在美工区,投放“丁老头”材料,引导幼儿体验边说歌谣边作画的创作乐趣。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的区域活动中,不仅能更好地丰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还能将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相结合,从而促进幼儿发展特长。
(二)将传统民间游戏融入户外游戏中
户外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也是让幼儿身心得到释放,增强其体质的重要形式。在乡土文化资源中,有很多适宜幼儿的户外游戏活动,例如,跳皮筋、跳格格、老鹰捉小鸡、打野球、丢手绢、跳大绳等传统民间游戏,不仅能促进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还能提高幼儿的协调性、灵活性,更能提升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也培养了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户外活动中,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动量适宜,有利于培养幼儿交往、谦让、合作精神的民间游戏。例如,幼儿可以根据意愿,自由寻找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幼儿间商量制定规则、改变玩法,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三、在教育教学中认知
文化资源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园综合考虑当前时代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教育资源,运用“搜集、筛选、改造、再改造”等方法,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开展贴近幼儿的主题教育活动
为了将乡土资源系统、有层次地融入到幼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园以开展主题课程的形式进行教育活动。每学期初,各年级组制定出本学期关于乡土文化资源课程的主题,分为四个大主题,每个月开展一个大主题。再结合四个大主题制定若干小主题,每个月开展四个小主题。例如,小班上学期的四个大主题,分别是九月份“海滨城市”、十月份“身边的植物”、十一月份“我喜欢的节日”、十二月份“家乡的美食”。在九月份“海边城市”大主题中,又分解出家乡的贝类、家乡的房子、美丽的海边、飞翔的海鸥等四个周主题。通过在大主题下细化小主题,引导幼儿开展更多关于家乡文化内容的活动,让教育活动更系统、更科学,同时有助于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得到能力和技能上的提升。
(二)开展适合幼儿的特色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特长及能力,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我园为幼儿开展了乡土材料制作、剪纸、皮影戏、面塑儿等四种关于乡土文化的特色教育活动。
乡土材料制作特色课程是结合当地的乡土材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力量,收集家乡的乡土文化材料。例如,利用玉米秸秆、松塔等材料,引导幼儿开展美工活动。
剪纸特色课程是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再结合庄河当地的民间艺术文化开展的特色课程,有利于引导幼儿感受庄河的民间艺术文化并进行传承。
皮影戏特色课程是大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皮影戏的特点为幼儿创设了皮影戏专项活动室,引导幼儿在唱、说、做等表演形式中感受家乡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做属相”是庄河独有的民间习俗,也称“做面塑儿”,就是用陶泥、软陶等多种材料制作十二生肖。在陶艺专项活动室中,引导幼儿开展“面塑儿”课程,通过捏、擀、拧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美工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以此促进幼儿了解家乡的“面塑儿”文化。
四、在体验活动中感悟
我园的办园特色是体验教育,就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认知。
(一)在社会课堂中体验
结合办园特色和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我园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开展了“社会大课堂”系列活动。带领幼儿走进社会,感受庄河的乡土文化。例如,带领幼儿走进市档案馆,让他们近距离观察、聆听庄河的发展历史,感受庄河的变化;带领幼儿走进市气象台,让他们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庄河的地理文化以及气象情况;带领幼儿走进市文化馆,让他们全面了解庄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带领幼儿走进电视台,让他们了解身边的电台,了解庄河的新闻故事,等等。
每次参观结束后,教师将活动进行延伸和升华,如开展交流分享活动,将每次社会大课堂对幼儿的影响进行分享总结,做到真正内化于幼儿的心中。
(二)在节日活动中体验
庄河本地的乡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传统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例如,元宵节的“做属相”就属于庄河的習俗,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家乡元宵节的节日习俗,我们开展了“做属相”、做汤圆等一系列元宵节体验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我园先后开展了“春节亲子活动”,进行包饺子、贴对联;“二月二”活动,舞龙、串龙尾、做煎饼;“端午节”活动,包粽子、系五彩绳、画彩蛋等。这些活动都充分抓住传统节日的契机,让幼儿在动手体验中了解本地的传统节日文化。
(三)在生活活动中体验
幼儿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亦服务于生活。为了进一步让幼儿了解、感受家乡的乡土文化,我园充分利用生活活动的途径,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乡土文化教育。例如,在每周的美食制作活动中,制作冰糖葫芦、粽子、汤圆、饺子、馒头等,引导幼儿在美食制作活动中,通过了解学习、动手制作、亲自品尝等体验,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食文化。
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积极抓住教育契机,为幼儿创造更多的体验机会。在美食制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结合四季变化的特点,引导幼儿在春季亲手种植当地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高粱等;秋季共同收获,并将收获的农作物运用在美食制作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循环式生活体验活动,让幼儿在种植、观察、收获中更好地了解家乡农作物的种类和特点,进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在碎片时间中融入
乡土文化资源除了可以融入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体验活动中以外,还可以融入到日常的碎片时间里。例如,在餐后散步时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吟诵一些耳熟能详的歌谣和民谣;在进餐环节,教师可以结合餐食对幼儿进行介绍和讲解。教育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抓住碎片时间中的教育契机,为幼儿提供适时、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让幼儿了解家乡文化。
乡土文化资源对幼儿园一日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在《指南》和《纲要》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利用、选择适宜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这样既能拓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又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其知家乡、爱家乡,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