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河畔鱼水情

2020-09-27 22:59马玉萍
新阅读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二局老魏文波

打记事儿时起,我就常常听到街头巷尾的乡亲们的议论,他们指指点点地说:“这个孩子不是老魏亲生的,是要来的。她的爸爸在北京,是大官儿!”听到这些话,我有点儿诧异,但懵懂中的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我并没有太在意。直到十多年之后,我的亲生父母真实地站在我的眼前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在我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那是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春季。那时,晋察冀军区机关正驻扎在太行山深处胭脂河畔的城南庄。为了清除解放石家庄的障碍,我军发起了正太战役。晋察冀军区机关跟随聂荣臻司令员开赴了前线。但是我的父亲母亲却没有能跟随部队开拔,因为我降生了。

我的父亲马文波,是从鄂豫皖走出来的红军干部,四方面军电台的技术侦察人员。他经历过长征,三过草地,两过雪山。在延安他参加了8年抗战,是我军技术侦察战线的骨干。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转战来到了晋察冀,先任军区二局副局长,后又任情报处处长。母亲金瑞英也是红军干部,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无线电训练班报务教员。

看着襁褓中的我,他们夫妇二人犯了愁——怎么带这个孩子呀?部队配发的一头骡子的两个箩筐,已经有前面生的一儿一女坐满了,没有地方了。再说了,带上个刚出生的婴儿行军作战,那是不可想象的,孩子很难成活。为了让我能活下来,爸爸妈妈决定把我交给当地的老乡抚养。

为了尽快追赶部队,我出生才四五天,爸爸就急着给我找人家了。他抱着我,由村干部领着,四处打听有没有人家能收养这个孩子。但是,因为这里曾是日本鬼子扫荡的重灾区,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的困苦,大多数人家无力抚养别人的孩子。

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户愿意收养孩子的人家。这户人家住在城南庄后街,男人姓魏,人称老魏,是个铁匠。魏家刚刚夭折了一个婴儿,全家人正在悲痛之中。当得知解放军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老魏答应了我爸爸的请求,双手接过了刚刚7天的我。从此,我就成了铁匠的女儿,老魏就成了我爹,他的妻子就成了我娘。

因为我娘生了奶疮,不能带我,爹就承担起了抚养我的责任。他既当爹又当娘,操碎了心。我爹他白天把我揣在他的棉袄里,晚上就把我揽到他的臂弯里。他把食物嚼烂了吐到我的嘴里,像鸟儿喂食一样给我输送营养。他给我把屎把尿,喂饭喂水,多少个夜晚睡不了囫囵觉。爹对我视若亲生,我和爹相依为命。即便在我有了两个弟弟之后,爹依然不改初衷,对我的疼爱超过对他自己儿子的爱。在爹的呵护下,我一天天长大了。

这期间,我的亲生父母虽然也曾提出想把我接到北京上学,但终因我和爹的感情难以割舍,我没有离开。

我15岁那年,我娘突然得急病去世了。正在读初中的我,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务,推碾子、做饭、洗衣服、照看弟弟,俨然成了家庭小主妇。我远在北京的爸爸妈妈得知我的情况后,他们千里迢迢看我来了。

第一次见到我的亲生父母,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当爸爸妈妈看到当年那个瘦弱的婴儿已经出落成了一个秀气的少女,他们由衷地感激老魏。他们知道,孩子能有今天,全靠老魏的精心照料,那得耗费多少心血呀?他们再三地表示了感谢。但是,他们看到我要承担那么多家务,他们有点儿心痛,尤其担心我荒废了学业。爸爸妈妈和老魏商量:“能不能把孩子接到北京去上学?”

我爹没有答应,因为他舍不得我离开。爸爸妈妈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到北京去上学?面对两个家庭的关爱,我好难抉择。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爹的身边,因为我不忍心丢下爹。

在村干部的协调之下,经过反复商讨,我爹和我爸爸妈妈达成了一致,那就是让我带上我的弟弟即我爹的大儿子,一起跟随我的爸爸妈妈到北京去一趟,去认认那里的家门,见见那里的兄弟姐妹,然后再把我们送回来。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北京,我见到了我从未见过面的一母同胞的5个兄弟姐妹。我们这个家团聚了!但是,因为惦记着爹,我没有多住。我和我农村的弟弟只在北京住了一个星期,就返回家乡了。我又回到了爹的身边。

又过了两年,我以优良的成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由于学校离我家有40里的山路,太远,我只好住校,不能守在爹的身边了。这时,在乡亲们的开导下,我爹想开了,他决定让我到北京去上学,把我还给我的亲生父母。

我爸爸派了王秘书来接我。王秘书受我爸爸委托,向我爹提出了两点请求:一点是请我爹算一下,我17年的生活费一共有多少,我爸爸会照单全付;第二点是转户口时需要改姓名,不然北京不给上户口。我爹回答说:“钱,我一分也不要。我养她不是为了钱,我要的是她那颗心。只要她走了之后,别把我忘了。至于姓名,既然不好上户口,改就改吧,只要心不变就行。”于是,我的名字由“魏德兰”改成了“马玉萍”。至今我都惊讶我爹的胸怀,他为了我的前程,为了另一个家庭的团圆,他把他17年的心血拱手送出,做出了最大的牺牲。

就这样,在我17岁那年,也就是我上高一的时候,我回到了我亲生父母的身边。我人虽走了,但爹临别时的嘱咐“不忘记”“不变心”6个字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成了伴随我一生的“警世恒言”,时时提醒我要知恩图报,不能忘本。

在我离开我爹后的50多年里,我曾无数次地回家看望爹。我还把爹接到身边来住,和他一起共享天伦之乐。我经常给他寄钱,以报答他的养育之恩。在爹晚年的時候,我的母亲给予了他很多的资助,帮助他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在爹离世之后,我依然经常回家看看,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看一看太行山的日出,摸一摸胭脂河的河水,和乡亲们聊聊家常,听听乡音,感觉是那样的亲切、温馨。

我现在已年逾古稀,儿时的这段经历一直铭刻在心,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对我的恩情。这是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和老百姓鱼水相依的真实见证,它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取得了成功。

我们必须记住,不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

作者系马文波将军之女,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原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

马文波(1911—1993年),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总部二局报务主任、科长,军委二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二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华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军委技术部副部长,总参三部副部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和长征,参与了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技术侦察工作的创建和拓展工作。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猜你喜欢
二局老魏文波
曹祥仁在延安军委二局
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
世界上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制而成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Cities
琴结
老魏是谁
涛声依旧
档案破解司庆悬案
欢欢的游乐场
迷路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