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金霞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学校和家长重点关注的一个时期。同时,我国又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教学策略还是教学内容上面都在不断的寻求创新,主要目的是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全能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10-0231-01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小学生语文作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引导和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
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1.1作文内容缺乏情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写作基础知识掌握薄弱,所以,小学生的作文内容都缺乏情感。对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教会学生掌握作文语句表达方法和情感表达方法。这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在作文写作的内容上增添情感,整体的提高语文作文写作的整体质量。
1.2写作过于模式化。学生在写作的模式上比较死板和没有创新,这会严重的影响小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质量和水平。大部分学生在语文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往往会投机取巧,不会在写作内容上寻去创新,小学生们会直接的把优秀作文中的语句和素材原封不动的应用在自己的作文内容中。由此可见,小学生在语文写作中缺少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这对于小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小学生的对语文作文的写作失去的积极性。
1.3缺少优秀的写作素材。在语文作文的写作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没有对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文示范,没有及时的为学生选取优秀的作文题材让学生进行欣赏个观摩。教师要多为学生选取优秀的作文题材,学生可以在这些优秀的作文题材中总结和积累写作经验,以便于日后的作文写作。与此同时,小学生在对作文题材进行赏析的同时还会增强小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1.4写作内容上缺少实际性。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所以,在语文作文写作内容上有时不符合实际情况,大多数时候会出现很多“编造”的作文内容。小学生不会抓住写作的重点内容,通常缺少丰富的作文写作经验。长此以往,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发展。
2 小学生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方法
2.1作文命题需要具有情感色彩。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解的时候,不仅要让小学生知道哪类才是优秀的作文题材,同时还要要求学生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定的基础,以便于日后在写作中更好的应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作文写作方法,要求学生的写作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并把自身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全部的考虑到写作内容中去。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小学生对作文命题的重视程度,并把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情感展示到语文作文写作内容中去。例如:在过母亲节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节日让学生们写一些有关“感恩”为主题的作文题目,引导和启发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所做的一些事情,自己又有怎样的感想,怎样去报答和孝顺自己的父母亲。通过这次的作文写作,不仅能够有效的使作文命题和作文内容更加具有感情色彩,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兴趣。
2.2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今也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到作文写作教学中去。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性格特点,然而语文教师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教学,它可以有效的抓住小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于传统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来讲,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还能够刺激小学生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使其更好的提升语文作文的写作水平。例如:教师为学生以“动物园”为写作题材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播放一些有关小动物的视频,学生们可以通过直观的观察,来了解这些小动物的习性和特點。让小学生选取作文题材,最终,完成作文内容的写作。
2.3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当小学生看见写作题目时,大部分小学生会感到迷茫,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找不到作文写作的素材,这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的作文写作。面对在教学中存在着这么严重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重视这一教学问题,并且找到正确解决办法。引导小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总结进行作文写作。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教学,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长时间的观察和总结中,在小学生们的大脑里就会建立一个写作素材网。
结语: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梦想价值,引导学生们建立自己的梦想价值体系,语文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最终建立实验性的语文教学班级。
参考文献: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Z1)
[2]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 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 2009(08)
[3]张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实践与探索[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2)